颈椎前路分节段减压术对曲度变化的临床研究

作者:顾晓民,贾连顺,陈雄生。

【摘要】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分节减压手术颈椎曲度变化的作用。[方法]选择因脊髓型颈椎病实施颈椎前路分节减压手术治疗患者37例,男性31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7.8岁。以JOA(17分法)评价术前患者神经功能情况,术前经过影像学检查确诊存在三节段的颈脊髓压迫,摄颈椎标准正侧位片,手术后同样条件摄颈椎正侧位片,采用efilm软件测量颈椎曲度数值,测量方法为沿C2椎体后缘及C7椎体后缘分别作切线,两线夹角即为切线角,按术前及术后分别记录,将病例分为两组,一组为术前切线角小于15°,二组为术前切线角大于15°。[结果]本组37例手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病人术前JOA平均10.6分,术后JOA平均12.8分(P<0.05),所有病人术前切线角(18.97±7.62)°,术后切线角(25.11±10.54)°。分组结果:一组术前切线角(10.17±2.29)°,术后切线角(12.18±3.48)°,二组术前切线角(23.20±5.22)°,术后切线角(31.12±6.71)°,经统计分析病人术前切线角小于15°组术后切线角增加不显著,术前切线角大于15°组切线术后有显著性增加。[结论]颈椎前路分节减压术能够重建颈椎曲度,但对术前颈椎曲度明显变直的病例,改善的程度并不显著。

【关键词】 颈椎前路手术曲度

前路颈椎分节减压是指在手术治疗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时,采用单个椎体次全切除加上单个间隙融合来达到前路减压手术方式。作为一种颈椎前路手术分节减压改善了患病颈椎节段椎间隙高度,从而能改变手术后颈椎曲度。目前关于分节减压术后颈椎曲度改变的研究较少,针对本院一组分节减压病人按Harrison椎体后缘切线方法分析术前和术后颈椎曲度的变化,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院因脊髓型颈椎病由同一组医生实施颈椎前路分节减压手术治疗患者共37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6例;年龄47~69岁,平均年龄57.8岁。全部病例术前均进行常规颈椎正侧位、MRI检查。X线表现颈椎生理曲度消失甚至反曲者12例;存在一个椎间隙狭窄2例,2个椎间隙狭窄6例,3个椎间隙狭窄29例;存在椎体后缘骨赘形成33例;合并椎管狭窄19例;MRI提示3个椎间盘退变、突出,局部骨赘形成,相应节段脊髓受压;22例伴脊髓信号改变;手术节段包括:次全切除椎体C45例、C519例、C613例,单间隙C3、416例、C4、56例、C5、64例、C6、711例。   1.2 手术方法   全部病例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手术主要步骤为:前路显露椎体及椎间盘前,在拟切除椎体相邻上下2个椎体分别安放椎体钉,切除两端变性之椎间盘后,次全切除该椎的大部椎体,包括其后方的后纵韧带,充分加压脊髓及两侧的钩椎关节,适当撑开上下椎体钉,取合适长度的钛网填充切除椎体之松质骨,置入减压槽内,选择合适颈前路钢板,固定于切除椎的上下椎体。再切除另一个病变的椎间盘,用合适大小的自体髂骨或Cage填入该间隙内。     1.3 Harrison椎体后缘切线方法   在颈椎侧位片上以图示方法应用efilm软件测量颈椎曲度数值,按术前及术后分别测量并记录(图1)。   1.4 疗效评价及统计学处理   以JOA(17分法)评价术前及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数据及统计分析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处理,先行样本方差齐性检验,再进行两样本t检验。   2 结果。

2.1 本组共37例病人,按术前颈椎切线角大小分为两组,小于15°为一组,大于15°为二组,两组颈前路分节减压术前术后结果见表1。37例病人术后切线角增加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前切线角小于15°组术后切线角增加无统计学意义。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