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的药物性损伤临床分析

摘 要 肝脏,是人体的主要解毒器官。

因此,毒物(包括使用不当的药物)侵犯人体时,肝脏首当其冲。

若这种侵犯力超过肝脏的解毒力,肝脏则发生病理改变。

临床上,人们大多重视肝病药物治疗,而容易忽视乱吃药物造成的药源性肝损害。

近些年来,药物性损伤的发生率在不断增高。

笔者在工作实践中总结了国内外有关药物性损伤的报告情况,对其发生规律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以供读者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肝脏毒性损伤 变态反应损伤 治疗 预防      一、药物性损伤现状      1、西药药物性损伤的常见类别及比率抗生素34.5%,抗肿瘤药14.9%,抗结核药12.4%,心血管药9.85%,镇静及抗精神病药9.19%,激素类药7.83%,消化系统药2.87%,影响代谢药2.12%,其他6%。

2、中草药引起的肝损伤中草药, 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应用历史。

人们普遍认为中草药不良反应小, 而忽略了它的潜在毒性

约有100多种中草药和30余种中成药可引起肝损害。

应该肯定, 中药在防病治病、抗衰老及滋补、美容、保健、减肥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中药引起肝脏损害的报道, 也在越来越多。

在一篇有595件药物性肝损害的文章中, 由中草药、中成药所造成的占35.4%; 另有82件药物性肝损害的报道, 其中25 例是由服用减肥、美容、保健食品所致, 占30.5%。

其相对于西药来说,中草药历史悠久,对许多疾病临床疗效较好,深受社会认可。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世界上约有65% ~80%的人服用草药,可见植物药市场之大。

然而,伴随着新制剂技术的应用,中草药及其制剂的质量问题浮出水面,其安全性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3、治疗肝病药物也可引起损伤许多治疗肝病药物也可引起损伤

众所周知,治疗毒性肝炎的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和免疫调节剂可引起损伤

另外,近年来发现,一些保肝药物、降酶药物治疗肝病中草药也可引起损伤

例如联苯双酯,过去多用联苯双酯治疗药物性损伤,近年发现,联苯双酯仅能够降低ALT,而不能使原有肝损伤的病理改变得到改善,反而可加重肝损伤,引起AST升高及黄疸。

还有治疗肝炎常用的小柴胡汤中的柴胡, Itoh等报道40例服用小柴胡汤治疗的患者, 9例在用药过程中出现转氨酶升高及黄疸,肝活检证实为急性肝损伤,停药后恢复。

其中4例再次用药后,重现肝损伤,说明小柴胡汤确能诱发急性肝炎。

作者认为该方剂引起损伤的机理与柴胡或黄芩的原浆毒有关。

二、药物性损伤的临床诊断      我国常用的诊断标准包括:①用药后1~4周内出现肝损伤(睾酮类、肾上腺皮质激素   等除外);②初发症状可有发热、皮疹、瘙痒等过敏征象;③末梢血嗜酸性粒细胞超过6%;④有肝细胞损伤或肝内淤胆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⑤药物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或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试验阳性;⑥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均为阴性;⑦有药物性损伤史,再次应用相同的药物可诱发。

目前,凡具备上述第①条再加上②~⑦条中任何两条即可考虑药物性损伤

尽管当前DILI的研究有了许多进展,但至今尚无一个很好的确诊方法和非常规范可靠的诊断标准。

三、药物性损伤的发生机理      根据发病机理不同,药源性肝病可分为中毒性损伤变态反应性肝损伤

毒性损伤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直接损伤肝脏;变态反应性肝损伤药物半抗原与肝细胞中的大分子物质结合形成半抗原载体复合物而获得抗原性,引起药物变态反应,产生免疫性肝损伤

1、中毒性肝脏损伤

某些药物在肝内经过细胞色素P450作用,代谢转化为一些毒性产物,如自由基和氧基等,它们与蛋白质、核酸和脂质等分子结合,干扰细胞代谢,破坏膜的完整性和膜的Ca—ATP酶系,使细胞内外环境Ca2+的稳态破坏,最终造成肝细胞死亡。

药物肝脏的直接毒性往往与给药剂量的有关。

2、变态反应性的肝脏损伤

临床上发生的药源性损伤,大多为变态反应性肝损伤,它与药物的剂量无关,主要受机体的致敏状态、个体遗传差异等影响。

药物半抗原与肝的特异蛋白质结合成为抗原,肝的特异蛋白质包括肝细胞的部分膜成分、肝细胞的微粒体成分或含有肝特异性抗原的可溶性成分。

其肝的特异性抗原经巨噬细胞加工后,   被免疫活性细胞识别,导致变态反应

该反应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6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