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内需增长的主要特点及变动趋势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需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在我国经济中占据绝对地位,对经济增长发挥着绝对作用。

其中,消费占内需比重波动下降投资所占比重波动上升,投资和消费失衡问题日趋严重。

根据国内外的发展经验,并考虑所处的发展阶段,我国较好的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是:投资率一般不应高于40%,消费率不应低于60%。

预计到2020年我国投资率可能降到35%以下,消费率可能上升到60%以上。

关键词:内需增长;主要特点变动趋势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需增长的总体特征      (一)内需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平均增长速度达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需(消费加上投资)总体上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1979~2007年年均实际增长10%,比支出法GDP平均增速(10.5%)低0.5个百分点。

内需增速最高值出现在1985年,达19.4%;最低值是***年,只有2%;波动幅度达17.4个百分点,比支出法GDP增速波幅大5.7个百分点。

(二)内需增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但与GDP增长不同步   按照波峰——波峰划分,1979—2006年我国内需增长经历了三个周期:1979~1985年为第一个周期平均增速为11%,峰值为19.4%,谷值为5.7%;1986~1993年为第二个周期平均增速为8.9%,峰值为15%,谷值为2%;1994—2006年为第三个周期平均增速为10%,峰值为13.2%,谷值为5.4%。

2007年后,内需增速回落至12.1%,目前处在第四个周期的下行阶段。

前两个周期内需增速峰值基本比GDP增速峰值滞后1年,但在第三个周期里,受外需贡献加大的影响,内需增速峰值比GDP增速峰值提前1年。

(三)内需占GDP的比重很长时间稳定在98%以上,但2003年后有明显下降   1978~2007年,内需占我国支出法GDP的比重平均为98.4%,占据绝对地位。

其中,1996年以前比重基本在98%以上,最高比重出现在1985年,为104%;1997年后开始缓慢下降,2003开始有较快下降比重从当年的97.8%下降到2007年的91.1%(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值),年均下降1.7个百分点。

同期净出口占GDP的比重从2.2%提高到8.9%,提高了6.7个百分点。

(四)内需对GDP增长贡献率有较大波动,2003年后出现了内需增速加快与贡献率下降并存的情况   1978~2007年,内需对我国GDP增长平均贡献率为92%;最高值在1985年,为166.4%;最低值在1990年,为49.6%。

总体上看,在2003年前,内需对GDP增长贡献率内需增长率基本保持同步变动内需增长较快时,贡献率也较高;反之则较低。

但2003年后,随着净出口在GDP中比重的提高,内需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贡献率却出现下降,从2003年的99%下降到2007年的80.3%,四年下降了18.7个百分点,年均下降4.7个百分点。

2004—2007年内需对我国GDP增长平均贡献率为82.7%,比改革开放30年的均值下降近10个百分点。

(五)消费占内需比重呈波动下降趋势,投资所占比重波动上升   1978—2007年,消费占内需比重平均为61.8%,投资(即资本形成总额)为38.2%;消费对内需增长平均贡献度为62.1%,投资为37.9%。

总体上看,消费占内需比重逐步下降投资所占比重逐步上升,但又具有一定阶段性。

1978~1982年,消费比重上升,投资比重下降,消费占内需平均比重为65.2%,投资所占比重平均为34.8%。

1983—1993年,消费比重下降投资比重上升,消费的比重平均为63.6%,投资比重平均为36.4%。

1994~2000年,消费比重又逐年上升,投资比重逐年下降,消费的比重平均为61.3%,投资比重平均为38.7%。

进入新世纪后,消费比重再次下降,从2001年的62.7%下降到2007年的53.5%,年均比重为57.1%;相应的,投资比重从2001年的37.3%上升到2007年的46.5%,年均比重为42.9%。

同时,消费占内需比重具有很强的“逆周期”性:经济增速下降阶段,消费比重和贡献度会上升,经济增速上升阶段则会下降

投资内需比重具有很强的“顺周期”性,在经济增长的加速阶段,比重和贡献度会上升,经济增长减速阶段则会下降

但2003年后,投资实际增速已开始下降,但消费却加快增长,并持续到2006年。

二、投资增长的主要特点与阶段特征      (一)投资年均增长11%,平均增速和波动幅度均高于GDP增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资总体上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1979—2007年年均实际增长11%,高于支出法GDP平均增速(10.5%)。

投资增速最高值出现在1985年,达28.4%;最低值是1981年,只有—0.8%,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惟一的一次负增长;波动幅度达29.2个百分点,比支出法GDP增速波幅大17.5个百分点,比内需增速波幅大11.8个百分点,说明投资增长的波动性较大。

(二)投资增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周期均值总体呈上升趋势   按照波峰——波峰划分,1979—2003年我国投资增长经历了三个周期:1979~1985年为第一个周期平均增速为10.6%,峰值为28.4%,谷值为—0.8%;1986~1993年为第二个周期平均增速为9.3%,峰值为24.7%,谷值为O.5%;1994~2003年为第三个周期平均增速为10.9%,峰值为20.1%,谷值为4.4%。

2003年后,投资增速回落,从2003年的20.1%下降到2007年的13.6%,目前还处在第四个周期的下行阶段。

投资增长还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周期均值总体呈上升趋势。

二是波动幅度降低,峰值周期下降,而谷值逐周期上升。

三是与经济增长周期不同步,峰值较GDP增速峰值晚一年出现。

进入新世纪后,情况又有所变化,投资增速在2003年达到峰值,而GDP在外需和消费增长的拉动下,还继续保持增长峰值在2007年才出现。

(三)投资率及投资贡献率总体上不断上升,并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投资率及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1978~2007年,投资率均值为37.5%,最高值为43.2%(2004年),最低值为31.9%(1982年);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均值为36.4%,最高值为80.9%(***年),最低值为—4.3%(1981年)。

投资率和投资贡献率的波动周期投资一致,并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总体呈上升态势,2004—2007年投资率和投资贡献率均值分别为42.7%和44%,比1979~1985年分别高8.4和12.1个百分点。

二是具有顺周期性,在经济上升时期,投资率和投资贡献率上升,在经济向下调整时期则下降

2003年后,受国家宏观调控等因素的影响,投资增长放缓,投资率稳中略降。

(四)固定资本增长不仅是投资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也是投资增长波动的主导因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不断完善,1994年后存货投资在总投资和GDP中的比重显著下降;而固定资本在总投资和GDP中的比重显著上升,2004~2007年,这两个比重分别达95.O%和40.6%,比1979~1985年分别上升12.9和12.4个百分点。

因此,我国投资率的上升主要是由固定资本投资所引起的。

随着存货比重下降,其对投资增长波动的影响也不断下降

1992年后,固定资本增速投资增速基本同步,是投资增长波动的主导因素。

(五)投资效果系数波动较大,投资效率总体上不断下降   通常可用投资效果系数(又称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来测度投资的宏观效率。

在一定时期内,投资效果系数越大,表明投资的宏观效率越高;反之,投资效果系数越小,表明投资的宏观效率越低。

根据投资和GDP是按现价还是按不变价计算,可将投资效果系数分为名义投资效果系数和实际投资效果系数

由于实际投资效果系数剔除了价格影响,更能真实反映投资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实际投资效果系数总体呈下降态势,而且波动性也在降低。

1979—1984年,实际投资效果系数均值为O.246,波动幅度为O.237;1985~1992年,实际投资效果系数均值为O.238,波动幅度为0.259;1993~2007年,实际投资效果系数均值为0.228,波动幅度为0.133。

2000年以前,实际投资效果系数变动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经济增长的上升期,投资效果系数提高;经济增长放缓的阶段,投资效果系数下降

但进入新世纪后,实际投资效果系数波动明显放缓,基本都在0.22左右。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