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依恋理论的临床意义及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早期的依恋形式会通过内部工作模型影响成年后的依恋模式,影响亲密关系的形成,人际社会功能的表达及人格功能。

因此,了解来访者治疗师本身的依恋类型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且能更好指导实际管理工作。

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依恋 内部工作模式 心理治疗      ▲▲一、成人依恋理论的提出      Benman和Sperling在1994年对成人依恋做出了如下定义:“成人依恋是个体一种稳定的倾向,去靠近他主观认为能提供其满足生理、心理安全的特定对象,维持和寻求接近的实质努力,而这种稳定的倾向是由依恋内部工作模式所调节,而这些基于个人在其人际世界中的认知—情感的模型中。

”Welss在1991年指出成人依恋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不同的三个特征:寻求接近,安全基地效应,抗拒分离。

▲▲二、成人依恋类型      Bowlby认为儿童的依恋会转化为成人依恋类型

他把成人依恋分为安全依恋和不安全依恋

认为每种不安全依恋都是由于早期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出现问题造成的,通过内部工作模式影响到现实的关系。

Bartholomew,Horowitz(1991)用关系问卷(Relation questionnaire,RQ)测查,提出了四类模型。

该模型以对自我和他人的内部工作模型的积极和消极程度为基础,将依恋关系分为安全型、迷恋型、恐惧型、冷漠型。

安全型反映了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舒适,认为关系有价值;迷恋型具有焦虑和情绪化的特征,过度沉浸和依赖;冷漠型的特征是崇尚独立,否认渴望亲近;恐惧型的特征是焦虑,不信任和害怕拒绝。

▲▲三、成人依恋理论的临床意义      (一)依恋记忆系统结构与心理治疗   记忆系统的结构包括程序记忆、形象记忆、语义记忆、情节记忆。

记忆系统的功能是编码信息、提取信息,以便指导行为。

因此信息在记忆系统中的编码应该是有序的,但也可能会出现错误、扭曲和伪装。

通过记忆系统的重新整合,心理治疗促进了对人际关系历史中自我的理解,这是通过解释来访者内部工作模式完成的。

将如何改变内部心理现实与外部世界的直接影响连接起来,可增强来访者安全感和幸福感,最好的例证便是来访者治疗师之间的移情。

(二)成人依恋类型治疗关系   1、来访者依恋类型治疗关系的影响   Alexander和Anderson(1994)提出四种基本的依恋类型如何影响治疗关系:(1)安全依恋者直接面对挑战,考虑多种因素和分析各种情境。

他们承认问题存在,但同时考虑问题的积极性和优点。

(2)沉迷型对危险线索高度敏感,夸大负性情绪,对缓和困扰的反应冲动。

治疗沉迷型的来访者包括帮助他们从行为中分离强烈的情感,教他们自我平静而不是强烈的反应,因为他们把自己当作是无助的受害者。

帮助这样的来访者把他们自己看成是有能力的,能够控制他们自己的行为是困难的。

(3)恐惧型来访者可能是社会退缩的、表现相反甚至抵抗治疗的。

这些来访者通常通过自我暴露、退缩行为来表达自愿性情感。

只要以反应性功能恢复为目标而不是领悟性能力发展,在一般心理治疗中,恐惧型来访者是可以治疗的。

(4)冷漠来访者,在向治疗师暴露自己的问题之后,开始否定任何事情是错误的。

尽管自己受到虐待和忽视,可他们用积极的词汇描述他们的家庭,典型的特点是用理智化的观点与治疗师相互作用。

他们自己有正向知觉,然而不像安全依恋那样,冷漠型者的自我评价可能是内在防御机制的显示。

这种方式是内部工作模式的一部分,因为儿童时代父母防御的理想化转换成成人自我防御的理想化。

冷漠型者用积极的自我表现掩饰脆弱的自我感觉。

当他们自我受到威胁时,冷漠型的个体易怒并表现敌意。

与其他依恋类型相比,冷漠型个体不太可能寻找心理治疗,如果寻求心理治疗,也很少从治疗中获益。

2、治疗师依恋类型治疗关系的影响   Dozier(1994)追踪治疗师和有严重心理失调者6个月,对治疗师来访者独立需要满足程度进行编码。

Dozier等发现案例负责人的不安全程度越高对不安全依恋反应程度越深。

沉迷型来访者对独立的需要比冷漠来访者更多。

在这种情况下,治疗师反应和对独立需要的感知没有显著差异。

安全治疗师冷漠来访者反应程度更深,感知到更多的独立性。

因此,治疗师安全,与沉迷型来访者相比,治疗师冷漠型的独立需要反应越多。

来访者内部工作模式相矛盾的人际经验有利于治疗

可见,安全治疗师有能力意识到来访者“要求”什么,进行非必要的反应

相反,越不安全治疗师对沉迷型的反应是通过更强的反应来满足自己对独立的需要。

这样加强了来访者内部工作模式,不能提供正确的经验。

对冷淡型的来访者,不安全治疗师很可能对独立需要反应不深刻,很表面,这加强了来访者对他人无用的感知。

▲▲四、讨论、应用及建议      作为终生发展的理论,心理治疗依恋理论让我们更深地理解自己动机、目标和达到目标的策略。

若不考虑依恋理论的意义,临床研究就不能觉察到与治疗有意义的结果。

因为不能从研究中把被试分成几个类型,忽略依恋的个体差异可能破坏心理治疗的未来发展。

同时,不利于我们将之很好地应用于学生管理工作中。

反之,我们深入了解这一理论及其临床意义,有利于对自己的依恋类型有准确的认识。

否则就不能考虑自己的依恋风格怎样影响我们对干预方案的选择。

我们就可能有意识地选择怎样对来访者反应,而不是给来访者他所要求的,也就是说不被来访者“牵着走”。

当然,最大化治疗结果是每一位个体治疗家的目标。

治疗家与研究者类似,如心理治疗师没有考虑不同的依恋类型治疗反应不同,他们可能就会使用错误的干预方案,因此,来访者依恋风格评估应该是临床评估组的一个标准,至少应该用Brennan等的亲密体验量表(ECRS)进行施测。

看看被试属于什么依恋类型,尽管我们提倡这样的建议,最好治疗师应对依恋理论与动力学有较深的理解,能根据咨询的内容和过程判断来访者依恋类型

参考文献:   [1][美]劳拉?E?贝克.Child Development[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周春燕,黄希庭.成人依恋表征与婚恋依恋[J].心理科学进展,2004(2)。

[3]Tulving,E.(1987).Multiple memory system and consciousness.Human neurobiology,6。

(责任编辑:张晓辉)。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