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课改的高师物理教学论教学改革的探讨

物理教学论”是师范院校培养物理教师的主干课程。怎样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改革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体系,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改革需要的新型的高素质中学物理师资是《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教学义不容辞责任。这种新型的高素质中学物理师资,一是要具有渊博的学科知识和较强的实验、科研能力;二是要具备立足于全球视野和保持与时代变革同步的公共素养;三是要具有与中学物理课程对应的教学新理念;四是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灵活创新的教学能力;五是要具有高尚人文素养和敬业奉献精神。如果仍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很难培养出适应中学物理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师资。因此,作为中学物理教师培养摇篮的高师物理教育专业,其课程体系之一的《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教学的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及考核方式必须改革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师物理教育专业《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思想观念落后,重视力度不够;2.教学内容陈旧,不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效果差;4.通用考试制度存在弊端,影响学生综合能力提高。

二、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1.更新思想,充分认识《中学物理教学论》的科学地位。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与要求,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对教学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要大力宣传教学课程在培养合格中学师资方面的重要性,使其真正成为高等师范院校物理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应当适当调整课时计划,充分保证和增加教学课程的学时数;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改变学生的认识观念,使他们自觉地认识到教学课程是高校物理教育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接口,是师范生职前技能培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任何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2.优化教学内容,实现与中学物理教学零距离对接。由于高校实行学分制,大量推行选修,加上公共课越加越多,《中学物理教学论》的教学时数已压缩到36~54学时。面对学时少,教材内容多等问题,必须对内容进行精选。笔者在对现行教材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学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对现行教学内容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在调整教学内容时,我们力求体现物理学科教育的基础性、前沿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删掉了已经被列入了《教育学》中的教学内容,舍去了落后于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合并了与“新课程标准”重复的部分,开设了“新课程标准”、“说课”专题。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原则,减少了理论讲授的时间,增加了讨论课、模拟实践课的课时,增设了与中学物理教学法相配套的选修课即《物理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一课程

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这就要求物理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必须是教学研究型教师。为此,我们对增设的《物理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这部分内容着重安排以下专题:物理教育科研的意义和作用;物理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选取及研究方法;物理教研成果的评价;研究论文写作与发表方法等。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探索和创新;树立宽口径、厚基础、理念新、能力强的新型教师理念,建立研究式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思想。

3.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教研能力。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教研能力的提高。基础理论学习,除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讲授外,增加了案例教学、专题讨论、合作学习、专题设计、课题研究报告等教学方式;在实验教学中,特别针对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一些重点和疑难实验进行专题讨论、专题研究和实践,并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教具设计与制作,然后进行交流、评比,并组织优秀作品参加省级比赛;教学技能训练和说课训练,借助先进的音像设备和信息技术,对学生教学技能进行分段专项训练,采取微格、小步教学,强化学生教学基本功;教育见习与实习,采用分小组进行自己备课─—听中学教师的课─—试讲─—教师指导、试教─—教师、小组评价、自评─—改进、再试教─—反思、评价。通过这种分层次逐步递进的训练,卓有成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能力

4.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结合学生重理论学习教学技能的训练与提高、重考试结果轻学习和培训过程等现象,近几年我们对该课程考试实施了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有闭卷、开卷、设计制作教案、教学技能竞赛和实习鉴定等多种形式及其并存的考核方式。这样不但改变了学生教学课程的重视程度,而且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

三、取得的成效。

经过几年来的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我们对近几年的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从反馈回来的信息来看,绝大多数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中学物理教师的岗位要求,并很快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列。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