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资助制度建设规范化的缺失与潜在效能

资助,是指帮助、提供资金资助。我国现在接受资助的人越来越多,但资助的监管却还是不怎么完善,下面我们来谈谈资助制度建设规范化的缺失与潜在效能吧。

摘要:当前我国已经逐渐形成奖、贷、助、勤、减、免多种方式有机组成、无偿与有偿手段相辅相成的资助政策体系,然而在制度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缺失,规范化资助工作制度,既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又有利于社会整体和谐稳定。

关键词:资助制度 潜在效能 制度建设缺失。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而且复杂的工作,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建立了一系列资助制度,逐渐形成了奖、贷、助、勤、减、免多种方式有机组成、无偿与有偿手段相辅相成的资助政策体系,从和谐育人的角度出发,应进一步规范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引导资助工作公平公正地开展,使助学政策的实施更合理化、科学化。

一、高校资助制度发展历程及现状。

1、高校资助工作制度发展历程。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是高等教育各项规章制度的重要组成之一,我国是一个具有大学生资助传统的国家,资助学生的历史悠久,其功能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政治体系的完善,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制度逐步确立起来,从1952年到***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免费历史阶段。随后,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全面推行收费改革,学生资助制度开始逐渐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较完备的制度――奖、贷、助、勤、减、免六位一体多元资助体系。

2、学生资助工作制度建设的现状。

当前,党和国家多次在政府工作报告及会议上对资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006年,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讨论进一步完善帮助贫困家庭学生上学的资助制度;2007年,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普遍在各类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制度;2007年5月9日,国务院第176次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此意见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包括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此外,国家还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面向高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共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完善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助学贷款体制机制,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二、资助工作制度建设的缺失。

1、资助制度法制化程度低、权威保障缺失。

我国现有的资助制度法制化程度低,使得资助制度在执行、监督、管理方面无法有效保证,权威保障产生缺失,从而衍生出的资金投入不足、机构不健全、资助偏重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就更加明显。因此,笔者认为应以立法的形式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制度,尤其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流程、资助的具体方式和内容,尽快实现资助制度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确保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合法权益。

2、高校体制改革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高等教育实行了收费制度后,既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又使大学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但是随着我国高校收费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学费持续不断上涨、大学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随之快速增加,导致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而现有的资助工作制度不能及时调整,导致资助主体、资助方式、资助对象产生不匹配现象。

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缺乏有效管理。

现行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没有实现信息化共享,还是以学生生源所在地开具的证明材料作为主要认定依据,这无疑极大地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对于动态变化的因素无法及时做出响应。首先,由于缺乏统一有效的信息渠道及沟通渠道,高校不得不把学生本人当做其家庭经济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其真实性难以得到有力保证。其次,目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没有标准宏观的把握认识,仅凭生源地贫困生证明或仅依据班级投票等单一因素。第三,由于缺乏统一的认定量化标准,普遍采取的方法是工作人员根据相关证明及学生个人申报,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进行主观认定,缺乏公平合理性。

三、资助工作制度建设规范化的潜在效能

1、扶贫济困的经济效能

资助制度的实施的出发点是通过向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各种有偿和无偿的经济支持,缓解学生经济危机,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这是资助制度的主要功效。在各类资助目标中都把帮助学生克服经济困难放在首位,因此扶贫济困是资助工作制度的基本效能

2、激励上进的育人效能

高校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园地,是青年大学生三观教育的重要思想阵地。因此,高校资助工作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应以育人为出发点,在资助工作中体现思想政治建设,以经济资助为载体,全面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意识、感恩意识和自强意识等,在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基础上促进受助学生全面发展,达到经济资助与思想育人相结合的目的。

3、引导人才流向的调节效能

资助制度调节着教育供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根据国家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在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专业进行资助标准调节,通过制定各种减免、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人才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达到引导人才流向的调节功效。

4、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政治效能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校园里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对社会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甚至会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的完善和体系的建立,是国家为实现教育优先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更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因此,规范化学生资助制度,不仅能实现教育公平,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制度建设在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迈进进程中,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规范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制度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多方面介入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简介.新华网.我国将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李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13(32).

[4]王中对,潘玉驹.教育公平下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研究[J].实证调研,2011,(4):50—53.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