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农村建设政策【肥东县新农村的“起承转合”】

在不久前召开的2011年中国安徽(合肥)农交会上,肥东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精彩亮相,通过精心挑选富有特色、独具特质的产品参展,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追捧。

其中皖岭农副产品合作社产品定位准确、质优价廉,现场销售额遥遥领先;建华农业专业合作社还与沃尔玛等大型超市达成意向订单,月销售量莲藕、茭白、水芹等蔬菜150吨,月销售额60万元。

这是肥东县农村建设成果丰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肥东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方针的要求,深入实施“十村建设百村规划、千户搬迁”、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清洁家园、绿化乡村等行动,相继实施了白龙镇长王村、八斗镇大张村整村推进项目,陈集陈集社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一大批新农村建设项目,在黄土地上描绘出锦绣文章,走出了一条新农村建设科学推进、加快推进、和谐推进的发展之路。

目前,全县有3镇34村被列入安徽省“千村百镇”和合肥市“十镇百村”示范工程,先后被评为全国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渔业致富先进县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等。

肥东县在新农村建设上通过科学布局来“起篇”,认真编制新农村建设“新规划”,明确了以县域为单元整体推进农村建设的大思路,将全县划分为“近城区、近郊区、远郊区”三个圈层,大力开展村庄布点和“百村规划”,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规划村庄整治规划、水路电网规划、公共配套规划等。

目前,首批村庄布点和“百村规划”已完成300多个基层(重点)村详规和30多个中心村详规,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年实施,确保新农村建设既符合“20字方针”要求,又能体现自身特色,形成层次分明、发展协调、统筹推进的良好格局。

有了好的布局,该县通过探索创新来“承篇”,及时总结新农村建设“新模式”。

坚持突出特色、因地制宜,摸索和总结出城郊结合拆迁复建型、“缩村让地”项目带动型、产业支撑型、城镇辐射型、村庄整治型等5种新农村建设新模式,打造出白龙镇长王村、陈集陈集社区、牌坊乡牌坊村等一批新农村建设典型。

目前,已建成新农村安置点39个,建筑面积56.2万平方米,4549户农民搬迁入住;完成84个自然村村庄环境整治,八斗中胡等7个村被授予安徽省生态村。

另有陈集镇竹滩村、马湖乡沙河村等7个点800户10万平方米新村建设可在年底前完工。

同时,该县通过扎实推进来“转篇”,全力打造新农村建设“新样板”。

切实把新农村建设与土地整理、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紧密结合起来,着力一揽子解决新农村建设“缺钱”、工业化城镇化“缺地”、耕地保护“缺动力”、城乡统筹“缺抓手”、农民增收“缺渠道”等问题。

2007年以来,共实施建设用地置换、先行复垦和“增减挂”项目33个批次,总规模1.74万亩规划新增耕地1.57万亩,争取建设用地周转指标1.8万亩;实施国家、省土地整理和整村推进项目6个,规模5.42万亩,新增耕地3331亩。

其中白龙镇长王村整村推进项目总规模1.31万亩,涉及15个自然村1227户,总投资超1.3亿元,新增耕地1631亩,通过土地流转,引进6家农业企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

该县以和谐来“合篇”,积极创造新农村建设“新生活”。

把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民生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乡、工农差别进一步缩小,县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幸福感日益提高。

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目标,“村村通班车”率达98.5%。

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各项社会事业均衡发展,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0.5年,进入安徽省教育强县行列;成功跻身全国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参保率居安徽省之首;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成功并轨,补偿标准进一步提高,参合率99.8%;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实现应保尽保。

“515”敬老工程实现全覆盖,包公镇敬老院被评为首批“全国模范敬老院”;撮镇建华被评为“全国农村建设电气安全示范点”。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