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矮牵牛栽培管理技术

摘要院矮牵牛具有花色丰富、花型多变且花期长等特点,已经成为城市园林绿化美化应用量最大的花材之一。本文总结了上海地区矮牵牛大棚种植的播种、苗期管理、移栽后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要点。

关键词院上海;矮牵牛栽培管理。

矮牵牛( Petunia hyrida)又名碧冬茄、矮喇叭花等,茄科碧冬茄属植物,原产南美阿根廷,现世界各地广泛栽培矮牵牛花大色艳、花型丰富、长势旺盛,能做到周年繁殖、上市。目前,已经成为上海地区城市园林绿化美化的重要用花。

1 播种育苗

矮牵牛种子细小,1g有1万粒左右,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保护地条件下,一年四季均可播种育苗上海地区矮牵牛播种时间应根据上市(使用)时间而定,同时,还应根据不同品种进行调整。

1.1 基质准备。

矮牵牛育苗要求通气性、保水性好且疏松的基质上海地区育苗基本不宜选择国产泥炭进行育苗,原因是国产泥炭透气性较差,长期高温高湿容易产生青苔,因此,播种基质宜采用配比为3∶1的丹麦品质泥炭(0~10mm)和珍珠岩(或者蛭石),要求pH值为5.8~6.2,EC值为0.5~0.75mS/cm。

1.2 播种过程。

由于矮牵牛种子过于细小,因此,一般采用播种播种种子须是丸粒化种子(包衣),用200孔穴盘,每穴1粒。播种前将穴盘装好基质,先喷湿浇透,待表层微干后播种,播后用细喷雾湿润种子。由于矮牵牛种子对光照要求较高,因此,播种种子上不能覆盖任何介质,否则会影响发芽率。最后将播好的穴盘置于棚内阴凉处或用遮阳网遮盖,以防高温过快蒸发掉基质内水分,影响种子的发芽率。

1.3 播后管理。

播后温度宜保持在22~24℃,3~5天胚根长出。初期必须保持基质的湿润,同时,需注意遮荫,每天进行清水喷湿,不需施肥。第1对真叶出现后开始施肥,初期一般采用以N、K为主的水溶性肥料,浓度控制在1500倍液。种苗生长至3对真叶后生长迅速,基质温度可降低到18~20℃,此时应适当增加P的比例,采用N∶P∶K配比为20∶10∶20与13∶2∶13水溶性肥料,每隔3~5天交替喷施,施肥浓度从1500 倍液调整到1000倍液,提高种苗茎叶的抗逆性。此阶段需每隔1周喷施1000倍液的百菌清或甲基托布津,同时,注意通风、防病工作。大约在播种后20天,出现4对真叶,此时根系已经完好形成。

2 栽培管理。

2.1 温度

矮牵牛喜温暖,不耐寒,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在15~25℃。矮牵牛移栽温度宜控制在20℃,不要低于15℃,温度过低会推迟开花,甚至不开花。虽然矮牵牛温度的适应性较强,夏季当温度达35℃时仍能正常生长,但此时生长缓慢。冬季最低温度不能低于4℃,否则植株会停止生长

2.2 施肥

矮牵牛喜肥,亦耐贫瘠,土壤所含的有效养分、腐殖质愈充足,栽培会更容易,花色也会更加艳丽。但如果施肥过多过勤,也会导致植株徒长、倒伏而着花量少。小苗移栽植株生长加快,因此,肥水要跟上,移栽7~10天后即可施肥。每隔1周施1~2 次1000 倍液N∶P∶K 配比为20∶10∶20 的水溶性肥料。矮牵牛开花期长,对养分的消耗量较大。在整个开花期,应继续追施氮磷钾复合肥1~2次。夏季生产盆花时切忌施肥浓度过高,高温季节易造成肥害。

2.3 水分管理。

浇水始终遵循不干不浇、浇则浇透的原则。矮牵牛忌涝、喜干怕湿。生长过程中,既需要足够水分,又不可过多浇水,更不可积水,积水容易导致植株生长缓慢甚至根腐死亡。夏季气温高、光照强、水分蒸发大,因此,要勤浇水。定植前3天早晚各浇1 次,之后每天早上浇1 次水,雨天阴天可以不浇水。

2.4 株型整理。

矮牵牛生长旺盛,及时修剪控制株高和株型。根据不同品种特性,在苗高10cm 以上时摘心,促使侧枝萌发,增加着花量。夏季高温多湿的天气下,植株容易倒伏,应注意修剪整枝,摘除残花,保持花繁叶茂。在生产过程中,当植株生长过快、分枝少或植株接近老化时,进行2次摘心处理,可以使其更新复壮。

2.5 病虫害防治。

上海地区夏秋季天气炎热,雨水也多,容易产生病虫害。矮牵牛的虫害主要有白粉虱、蚜虫、夜蛾、潜叶蝇等。蚜虫在气温开始上升的初春容易发生,喷洒10%吡虫啉2000~2500倍液。夜蛾在夏季高温干燥的条件下容易发生,喷洒1%甲氨基阿维菌素乳油800~1000 倍液或5%卡死克(氟虫脲)乳油1500~2000 倍液防治;发现白粉虱,化学药剂可用3%啶虫脒微乳剂500倍液,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也可在大棚内设置黄板诱杀成虫。潜叶蝇可用潜克防除,在栽培作业中,注意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3 出圃处理。

冠幅一般在15~18cm即可出圃。矮牵牛在运输中需要防止风吹,以免造成茎叶脱水、花朵吹裂,影响盆花质量。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