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编辑活动与编辑思想】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教育也是位杰出编辑是国编辑史上里程碑式人物他国编辑事业发展做出贡献是卓越。

编辑思想对世编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我们当代人思考和借鉴。

孔子编辑活动

孔子所处春秋末年正是国历史上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渡期整社会"礼乐崩坏"孔子作名知识分子面对这种令人不安社会形势没有像有些看破红尘知识分子如长沮、楚狂接舆、荷�丈人等样采取消极避世态。

而是积极地四处奔走使天下重回太平穷尽毕生精力。

他有种兼济天下使命感曾对子路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假若天下太平我就不会改变它了。

)他向统治者游说要对人民施仁政主张重视人民反对各种无德无道不仁不信不义行并主张克己复礼以至办学授徒等无不围绕着使天下重现太平盛世根向。

这种坚定、积极、较系统施仁政、行王道政治思想孔子编辑活动始终如指导思想

孔子具体编辑工作般认开始公元前484年即孔子68岁候。

是年齐师伐鲁孔子弟子冉带鲁军力战退敌。

季康子问他是怎样学会作战冉说是从老师孔子那里学遂荐孔子季氏。

季康子派公华、公宾、公林以币迎孔子归鲁。

可以说是荣归故里。

但鲁国仍不能接受孔子"政者正也子帅以正。

孰敢不正?"政治思想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再仕孔子结束了访问列国诸侯十四年颠沛流离生活开始专心从事教育和献编辑整理工作。

《庄子・天运》孔子话说"丘治《诗》、《》、《礼》、《乐》、《易》、《春秋》六。

"孔子编辑活动主要是对"六"整理编订。

下面分别记述。

《诗》。

《诗》是我国早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类共305。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道"古者诗三千余及至孔子其重……"认《诗》305是孔子从古诗3000多删选出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吴季札鲁国观周礼各容已与今天流行《诗》相似那孔子尚幼年;而《论语・政》曾记孔子语说"《诗三》"可见《诗》孔子前已具现规模故说不可信。

论语上看孔子常对《诗》加以评论和释重视《诗》人品德修养和社会交际上重作用。

除了评论和释据考证分析孔子对《诗》编辑工作主要两方面其删了重复这就是司马迁说"其重"。

孔子集整理到《诗》流传到各国(版)又参照各进行校勘核对删重复成了现样子。

其二按乐曲正确音调进行上调整《雅》归《雅》《颂》归《颂》"三五孔子皆弦歌以合韶武雅颂音。

"使不紊乱而各得其所。

《》。

《尚》是我国上古誓、诰、命、谟等记言历史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汇编。

它又分《今尚》(35)和《古尚》两部分。

《今尚》又分《虞》、《夏》、《商》、《周》四部分其原始孔子前已成。

孔子编辑前四处访到3000多"孔子得黄帝玄孙帝魁迄秦穆公凡三千二四十。

"也有不少重复有些神怪故事孔子加以编辑整理。

《史记・孔子世》称孔子"序传上纪唐虞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

也指出孔子对《尚》通做编辑工作。

《礼》。

指"三礼"(《仪礼》、《礼记》、《周礼》)是记礼节仪式和儒汇集而成孔子及其学传述礼制、论说礼义著作。

孔子对《礼》也确下工夫他说"夏礼吾能言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宋不足征也。

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矣"。

孔子对夏、殷、商三代礼做番比较研究他说"殷因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他认周礼吸取了夏、殷二代验和长处是比较完备。

所以说"吾从周。

"可见至少有部分礼是孔子整理、著录。

所以司马迁说"《礼》、《记》孔氏。

"。

《乐》。

《乐》是与礼相配用诗、礼、乐三者关系密切。

"兴诗立礼成乐。

"孔子爱音乐闻乐而"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评乐地方很多而且相当行他亲编辑整理乐曲应该是可信。

可惜今已无传有学者甚至认"乐无"。

司马迁说"三五孔子皆弦歌以合韶武雅颂音"。

孔子对乐编辑活动是确有。

《易》。

《周易》是部占卜今传《周易》包括和易传两部分即六十四卦卦象及卦辞易传指彖象、系辞、言、说卦、序卦、杂卦。

成约西周晚期。

故非孔子所做。

孔子晚年学《易》《史记・孔子世》称其"晚而喜易……《易》韦编三绝"。

据《论语》记孔子也多次给弟子讲《周易》教学程有些编辑加工。

春秋》。

《孟子》说"孔子作《春秋》"。

其《春秋》是鲁国编年体史孔子整理、修订成取其义以行褒贬著作。

纪事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历242年简要反映了春秋政治军事等活动以及些然现象。

也体现了孔子对历史看法。

如据《公羊传》讲鲁《春秋》原有"雨星不及地尽而复"。

由事涉怪诞孔子编《春秋》不予记只将"雨星"改"星陨如雨"以结尾。

可见孔子将旧史原加以修订将己看法加了进。

总说孔子编辑活动主要是对古代献进行番访、修订、整理、校勘等编辑工作编辑整理成"六"以儒世代相传奉保存了我国春秋以前重要化遗产。

孔子编辑思想

孔子编辑活动可以看到孔子对国化主要贡献他对"六"编辑而非著述正如他己所说"述而不作信而古。

"他通"六"编辑将己观充分地表达了出并成世理、认识古代传统化基所以司马迁说"天子王侯国言六艺者折夫子可谓至圣矣。

"可以说其编辑活动所产生效已超著述了。

孔子编辑活动也形成了己特有编辑思想

()有明确编辑宗旨。

孔子编是明确编辑宗旨指导下进行他希望通教材编选加工传播己政治理想和主张留给世明君效法作教材传授给弟子希望培养出批合乎己理想从政人才继续完成己竟事业。

面对春秋末年动荡社会局面孔子打算通恢复周礼、加强周天子统治这种"施仁政"方法加以而他这思想贯穿他整编辑活动

孔子评选《诗》有重要原则即"取其可施礼义者"。

有些诗句虽然面上或事实上与孔子这宗旨看似无关孔子理里却也是"仁"容。

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绚兮"这是描述美人诗句思是说有美丽姑娘"微微地笑着眼角留神地看着像白绸上画花卉样美啊"孔子和子夏对话却把白绸(素)比作"仁"把花卉(绚)比作"礼"结论是"礼""仁"等等。

也可以这么说如不是孔子这样牵强附会地释如不是他重视诗教也许我们今天不定能看到两千余年前生动活泼社会面貌、风俗人情以至青年男女爱怨心感受享受到学美感呢。

而编写《春秋孔子主张"尊者讳亲者讳贤者讳"按己主观向"笔则笔削则削"客观叙事形式下隐寓褒贬从而达到"春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效。

孔子编另较主要目是教学。

了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儒政治理想合格从政人才他不但要向学生灌输儒道德标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实际能力。

他教授《诗》程多次提到希望学生们能从学到些具体政治领博物多识善辞令。

如《论语・子路》他说"诵《诗》三授以政不达;使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事父远事君多识鸟兽草木名。

"这些思想其实也贯穿他编辑活动

这里还有必要提下是孔子编辑目教学是成功他学生不仅具有较高才技艺而且遵从他"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观他学生边学习边从政确出了冉有、子路等几较成功参政人物。

可以说是他编辑生涯项很成功。

(二)科学编辑方法。

孔子长期编辑实践总结出些较科学编辑方法。

其广泛集材。

科学是从详细地占有材开始。

孔子开始就把编辑工作作门科学严肃对待他说"夏礼吾能言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宋不足征也。

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矣。

"说由留存到今天献不足如要是足话孔子都会设法征集它们。

孔子和他弟子到处集集成是辉煌如集到《诗》3000余首编定305《诗》;得三皇五帝3000余对其"芟夷烦乱剪裁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编定100《尚》;得"二十国宝"编成了流传至今《春秋》。

其二"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不是唯物主义者但他平"不语怪力乱神"这种思想是很可贵。

如《易》是部占卜但孔子尽量摆脱宗教巫术束缚使成培养人、完善人、修己达人义理。

孔子曾引《易・恒卦》上两句话"不恒其德或承其羞"接着又说"不占而已矣"思是《恒卦》上这两句话不是占卜话而是鼓励人做什么事都应持以恒。

再如《左传・哀公六年》"有云如众赤鸟夹日以飞。

"周史说" 这应楚昭王身上"要昭王祭天才可以移灾祸昭王不祭。

孔子得知赞赏楚昭王"知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

借告诉人们要想把国治理不能靠天命鬼神要按规律("道")办事。

从上面可知我们今天看到"五"等籍少有神怪荒诞容恐怕是孔子删削结。

其三述而不作信而古。

孔子说己"述而不作"表明孔子认是传道者而无己创作这从他很程上保留原有献容以及风格上看是对。

但是从思想容上看孔子发展了古代帝王们观提出了"仁"核心"礼"形式"庸"方法论人哲学学说。

表面上看是"述而不作"其实是寓作述或以述作借用古人语言而体现己思想

以《春秋》例虽然都是史实记录但其充满了"微言义"只言片语体现着孔子政治观。

如"故吴楚君称王而春秋贬曰"子";践土会实召周天子春秋讳曰"天王狩河阳"""天王狩河阳"像周天子狩猎其实就是晋国非常不礼貌地把周天子招如照实写就会损害周天子尊严孔子只改笔替他掩饰。

周天子早已成了空架子而变尊偶像但孔子仍然《春秋》以周纪年什么"春王正月"。

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孔子维护周天子权威政治态。

孔子这"春秋笔法"使《春秋》这部史成宣扬他观政治教科。

而就整"六"而言编、订也充分反映了孔子思想某种义上成他己著作因不能说他只"述"不"作"。

结语。

柳诒征云"孔子者国化心也;无孔子则无国化。

孔子以前数千年化赖孔子而传孔子以数千年化赖孔子而开。

"孔子对国化起了重要保存、传播、发展作用这作用是通他编辑活动从而达到宣传政治思想、教授徒目而实现。

所以学者李光宇称"孔子是我国位编辑"。

孔子实践所形成编辑思想与科学编辑方法对世编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树立了良。

尽管他通编辑体现政治思想观还要历史地评价但他对我国化传播事业特别是编辑事业所做出贡献是不可抹杀是当无愧"我国编辑事业开业祖师"。

主要参考。

1.《论语》、《尚》、《墨子》、《史记・孔子世》。

2.《国化史》国科全出版社1988年版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