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掌_我识八卦掌1

八卦掌是一个后起之秀的内家拳种,问世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它却以简单新颖的运动形式,独特神奇技击效果,快速显著的健身作用,古老神秘的拳术理论,精彩迷人的神功轶事,享誉武林,称雄武坛。

再加上经过艺术渲染的武侠小说《雍正剑侠图》在民间的广泛流传,给董海川和他所创编的八卦掌,披上了更加神秘的色彩,不但受到武林独尊,而且引起世人瞩目。

一、简单新颖的运动形式   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生于1797年(清嘉庆二年),卒于1882年(清光绪八年)12月15日。

享年八十五岁。

先师出身武门,世代族人多有武将。

祖籍山西省洪洞县,明初迁居河北藁城县,第三代董良辅奉旨迁居河北坝县开口村(现属雄县),后董海川之祖父董博轩又携家迁居河北文安县朱家坞村,至今已有八九代了。

董海川原名董明魁。

父亲董守业,以务农为生,有三子,长子董德魁,次子董明魁,三子董武魁。

董明魁从小在开口村跟“威名震河朔,相从习艺者不下数百人”的董宪周(当地著名武术家,董氏宗第十五代,董海川之堂兄)朝夕相处,学其武技,受其熏陶,而痴迷武术,不治生产;加之身材魁梧,臂长手大,膂力过人,擅长技击,常以武勇扶危解困而称著乡里。

但因不务正业,常遭继母和父亲的训斥,再加上爱情的波折,心中郁闷,离家进京,想以武术考取功名。

但没想到北京高手云集,到京后多次与人比手多以败北而告终。

严酷的现实,使他无意再回家乡。

经过冷静思考,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决定闯荡江湖,遍访名人高手,探究武学真谛,攀登武学高峰(详见王桐《八卦掌文史概论》载于《中华武术》1999年4期)。

先师虚怀若谷,壮志凌云,为攀登武学高峰立下海纳百川之志,遂更名为董海川

他足迹遍至吴越巴蜀江皖等地,深入大山名川,搜奇探险,壮大襟怀,遍访各派隐士高手,虚心求教,大胆切磋,反复印证,认真总结,经过多年的兼收兼蓄,博采从长,苦练深悟,究“易”穷规,终于攀登上武术的巅峰,成为武林各门各派无不尊崇、一致公认的一代名门宗师。

先师为中国武术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第一、他为后人指明了一条攀登武术高峰的捷径――混元一气地绕圈走转。

“混元一气走天涯,八卦真理是我家,招招不离脚变化,站住即为落地花”(见“八卦掌四十八法歌”)。

第二、他破译了道家上层养生丹功的“天机”――提肛顶腭,气沉神贯。

“抿唇闭口舌顶腭,呼吸全凭鼻孔过”。

“胸欲空分气欲沉,背紧肩沉意前伸,气到丹田缩谷道,直拔巅顶贯精神”(见“八卦掌三十六歌”)。

第三、他总结出了克敌制胜的诀窍――以掌代拳,以正击斜,指山打磨。

“穿时直掌贴肘行,后肩改做前肩成,莫要距离莫犹豫,脚入裆兮是准绳”。

“天然精术怕三穿,不走门外是枉然。

他走外兮我走内,伸手而得不费难”(见“八卦掌三十六歌”)。

第四、他创造出一种融武术技击和道家养生术于一体的简单、新颖、易练、有效的武术运动形式――八卦掌

“外重手眼身法步,内修心神意气根。

练艺精心求真妙,证悟斯道得长生”(见“八卦掌用法歌”)。

八卦掌初名转掌,后认为不能充分体现八卦掌的丰富内涵和神奇的功能而定名为八卦掌

从而使八卦掌在理论和实践上成为高起点的、独具特色的、自成一体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使人耳目一新的新颖拳种。

先师创造性地把常见的蹿蹦跳跃,拳打脚踢,五花八门,千姿百态的各门派拳术技击招法,精炼到一个圈,两个点,八个方向。

要求练功者两脚像推磨一样沿着八卦图所示的“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方向所组成的圆圈走转。

走时要求屈膝随胯,拧腰收腹,提顶吊裆,膝胫相摩。

两臂要沉肩坠肘,含抱前伸,两掌虎口撑圆,手指上翘,掌心涵空,掌根前顶,一阴一阳与两足之走转、腰胯之旋转,完整如一。

两手如同按扶着八卦图中的两个阴阳鱼眼,两脚沿着圆圈大转,周身各部关节随着大转的同时不停地小转,如同地球之公转的同时而自转。

久练趣味无穷,兴趣盎然。

八卦掌在沿圈走转中,要求天人合一,八方挣力,混然如球,圆满无缺。

八卦掌运动变化和技法上都是以八数为基,有八式,即定式八掌。

八掌,即老八掌;八趟,即直趟八卦之六十四掌;八法,即推托带领,摆扣穿劈;八变,即一掌变八掌,八掌变六十四掌,变化无穷。

另外,八卦掌的走转之功,还特别强调形象意识的锻炼。

要求在走转变化时,要形如推磨,稳如坐轿;步若趟泥,迈步如鸡;行步如剪,落步如虎;换式如鹰,回身若猴;动若江河,静如山岳;上如行云,下如流水;形充天地,意满环宇;掌似流星,神如闪电,等等。

这些形象要求,在练功中表现出来,不但优美壮观,而且体现着极强的技击意识。

纵观八卦掌运动形式和风格特点,其式之至简,其意之至新,其法之至易,其招之至奇,其变之至快,其效之至高,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二、独特神奇技击效果   董海川先师艺成之后,又于1855年(清咸丰五年)回到北京,宦居崇文门外永胜利缸店。

经人介绍先到四王府任宦官。

因“先生疾恶如仇,时露英气,同人即起猜疑,改隶肃邸”。

在肃王府无意中先后被肃王和宫中典仪官全凯亭发现其身怀绝技,遂委以王府总教头(七品首领职),后又公开收徒传艺。

从此以“转”为功,以“掌”为用,以“动”为法,以“易”为理,“以动制静”,“以正击邪”,“以刚柔相济”,“声东击西”为技击特点的,使人耳目一新的内家拳术――八卦掌,在武坛独树一帜,震撼了京师,引起了世人瞩目。

一时间武术界很多名流高手,相继来找董海川较技。

开始许多慕名来访的人都轻视这种奇怪的拳术,怀疑它的技击性。

但是凡与董海川比手之人都是搭手即败,没有一个能取胜的。

有的败北而去;有的叹服拜师,自列门墙;有的成为至交。

根据董海川碑铭记载:“数十武士围攻,手到皆疲”,“更有剑戟专家,特与公赛,公赤手空拳,夺其械,踏其足,赛者皆麋”,“尚游塞外,令数人各持器械,环而攻之,先生四面迎拒,捷如旋风,观者群雄无不称之为神勇”……全凯亭、阮珍古、尹福、程廷华、史计栋等各门派武林高手数十人先后带艺投师董海川门下。

同治十三年(1874年),董海川年迈辞职,游居弟子家中,专事授徒,“游其门者,常数十百人”,“请艺者自通显以至士贾与达官等几及千人”。

八卦掌的独特神奇技击效果,不但体现于董先师身上,而且在尹福、马维其、程廷华、史计栋、梁振普、刘德宽等众多第二代弟子和不少第三代弟子中也无不体现了出来,他们中都有很多惊人的神功轶事,他们都是艺压群雄,饮誉武林的名人高手

他们在各种场合与各类武林高手较技格斗中,都没有输过手。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还得从八卦掌这个独特的拳术、独特的技击特点,进行分析,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先师生前常爱说的两句话是“走为百练之祖”,“百练不如一走”。

已故八卦掌名家、原北京市八卦掌研究会会长李子鸣老师也总是强调“走为高”,“走为上策”,“走为强身健体,技击取胜的法宝”。

教诲弟子“进了八卦门要终生走转不停”。

他说:“八卦先辈的功夫都是经年累月,左旋右转地走出来的,走到一定程度,整个人体九节(掌、拳、肘、腕、肩、腰、胯、膝、足)之处,都如同一个旋转自如的金刚球体,别人不能碰,一碰就落空,就要受到跌翻和打击。

”他在讲述八卦掌与人交手过招的战术时说:“八卦掌与人接手过招的战术是,你不来我要你来,你要来我闪开。

”当代著名武术家、太极八卦掌专家王培生老师,在给弟子讲述八卦掌技击术时也经常强调“搭手交十字”,“还步必循圈”,“搭手如鱼撞网”……都强调“走转”二字。

毛泽东主席运用的游击战、运动战,使之内外强敌一败涂地,实际上用的也是“走转”之法。

是惊天动地的大八卦战术。

走可以灵活机动,可以集中自己的优势,打击敌人的薄弱环节。

可以以正取斜,以动制静。

使敌人首尾不能相顾,或疲于奔命,处处被动,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

走转之功是一种方法。

通过长期的顺应人体生理自然规律的、强化的圆的运动训练,在人脑中形成一种稳定的程序,从而意识到反映都能应物自然,圆转自如。

就可以做到顾打合一,合力击人。

我顺人背,以慢制快,以动制静,以巧制拙,以小力胜大力。

使敌处处受制,处处落空。

而我则处处便利,处处随心所欲。

使对方觉得我全身处处都是手,全身处处都是轴,全身处处都生钩,全身处处如翻板,全身处处如管涌,全身处处如电门。

一触就挨打,一触就落空,一触就难脱,一触就反弹,一触就险象横生。

圆者,乃万事万物运化之机,动变之力,返还之道也。

宇宙万物运动变化万古不移之规律也。

练功者如若时时强化圆的观念,处处体悟圆的运动,努力提高自己识圆、悟圆、变圆、用圆之能力,实乃武术家“登高”“大成”,“防衰”“抗暴”,锻炼天人合一之捷要。

八卦掌练至炉火纯青的地步,别人不能碰,碰上非倒即倾,非死即伤。

梁振普师爷说:“八卦掌的走圈运动,是从自然中悟出来的。

”董先师效法自然,把走转作为根本大法,在技击时运用走转之法,可以克服人体在运动中的双重。

可以不与敌人正面冲突。

可以避实击虚,从侧后面击敌,出其不意破坏敌之重心,寻找对方破绽。

八卦掌独特神奇技击技术,充满了哲学、力学、心理学、生理学之原理,是极其科学的自卫抗暴技术。

(待续)。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