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血管活性肠肽瘤的诊治

作者:宋少伟 石蕊 李柏峰 刘永锋。

【摘要】 目的 探讨胰血管活性肠肽瘤(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secrating tumors,VIPoma)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1月至2006年9月收治的4例胰VIPom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顽固性腹泻和低钾血症是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1例病变位于胰头部;3例位于胰体尾部,其中1例为胰体部和胰尾部占位病变,2例合并肝脏转移。1例行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行肿瘤切除及肝转移病灶切除,术后2次行肝脏转移病灶切除;1例行胰体尾部切除术;1例因向肠系膜上静脉和十二指肠浸润生长,肝多发转移结节,未行肿瘤切除。结论 胰VIPoma的诊断依赖于典型的临床表现,常合并肝脏转移;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血管活性肠肽瘤; 胰岛肿瘤肝脏转移

胰血管活性肠肽瘤(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secrating tumors,VIPoma)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内分泌肿瘤。该病发病率约为1/1000万,截至2004年国内报道为31例,全世界报道约800例。临床表现复杂且多发现较晚,大多表现为内分泌肿瘤综合征。现将我院1991年11月至2006年9月收治的4例胰VIPoma患者的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例患者, 其中男2例, 女2例; 平均年龄(51.6±8.6)岁。病史2~14个月。临床症状均为稀水样便,每日3~8次, 量约1000~1500 ml, 最多达5000 ml/d。无黏液或脓血便、无腹痛、里急后重和发热。常规抗感染、止泻无效。其中2例逐渐表现为四肢无力,软瘫,代谢性酸中毒,意识模糊和昏迷。

1.2 辅助检查。

4例均存在严重低钾血症,血钾最低为1.1 mmol/L,2例行血浆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浓度检测分别为1490和390 pmol/L。B超和CT提示胰头占位病变1例,胰体尾占位病变3例,其中1例于胰体和胰尾部各发现1个病灶(图1)、2例发现肝脏多发占位性病变(图2)。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本组4例患者均经静脉和口服补钾12~15 g/d,仍难以纠正低钾血症。2例给予醋酸奥曲肽静脉滴注, 患者症状明显好转,血钾升至正常,但停用醋酸奥曲肽后腹泻再次出现。4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行肿瘤切除及肝转移病灶切除术1例,术后2次行肝脏转移病灶切除。1例行胰体尾部切除术,术中发现胰体部上缘及胰尾部各有1枚实质性肿瘤,大小分别为2.5 cm×2.0 cm×2.0 cm及2.0 cm×2.0 cm×1.5 cm,类圆形,颜色暗红,血运较丰富,与胰腺组织界限较清。术后剖开标本见胰体肿瘤有完整包膜,剖面暗红色;胰尾部肿瘤包膜不完整,剖面略显灰白色。1例行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因向肠系膜上静脉和十二指肠浸润生长,肝Ⅱ、Ⅲ、Ⅳ和Ⅶ段有多发转移结节,未行肿瘤切除。2例行术后化疗。

图1 胰腺颈部于动脉期见明显钙化灶,胰尾部见低密度影,边界清楚 图2 肝内见多发低密度灶,边界尚清,增强扫描动脉期不均匀强化,部分病灶有延迟强化 图3 增生的胰腺组织内肿瘤细胞符合胰岛细胞瘤改变 (苏木精伊红染色 ×200)。

2.2 病理检查。

肿瘤细胞散在分布于增生的胰腺组织内,呈团片状、条索状或分散排列,胞体较大,多边形且不规则,核形态差别较明显,染色较深(图3)。胰腺肿瘤及肝转移病灶均符合胰VIPoma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胰岛素(—),降钙素(—),嗜铬粒蛋白A(+)。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