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系统的类型及期特征分析

摘 要 将创新系统分为六种类型,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对各种类型的创新系统进行了描述,剖析了其特征。

关键词 创新系统 类型 特征  创新过程具有复杂性和要素多重性,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家认识到,利用简单的、线性的分析方法无法透彻地、全面解创新

创新过程其实是一个系统过程,其中的要素之间不仅不是线性的关系,而且存在着互动的作用。

基于这种考虑,人们开始从系统的、综合的角度来理解创新,从而出现了根据创新系统方法对经济增长的解释。

创新系统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参与者(企业、科研机构、政府等)构成的系统,它们相互作用的方式影响着经济的整体创新绩效,并受特定的基础设施、需求模式、制度安排、背景和政府政策等所影响。

创新系统的研究,最为成熟的是国家创新系统

创新系统理论和实践的丰富也是从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所发展而来的。

但是国家创新系统并不能包括所有的创新系统

就我国来说,除了国家创新系统外,还存在着国际创新系统经济创新系统、省级(自治区、直辖市、特区)创新系统、市级(某些县或区)创新系统产业创新系统

1 国际创新系统  国际创新系统是由国与国或国与地区所组成的创新系统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过程和知识经济的兴起,经济发达国家为了提高国家全球经济科技竞争力,与比邻的国家或地区组成经济同盟或经济合作区。

经济上的合作,促进了其他方面的合作,随着合作的深度不断增加,便形成了国际创新系统

在国际创新系统这个层面上,欧盟创新系统的形成,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欧盟跨国创新系统的形成具有的和现实的原因。

欧洲文明具有历史的同源性和同一性,但又是一种伴随着冲突甚至是严重冲突的同一性;欧洲各国有着地理上的比邻、交往上的便宜,尽占近代科学技术兴起和产业革命发生之先机;当代面临着美国的“控制”和日本“经济奇迹”的多重压力等等,促进了欧洲一体化的共识和行动,特别是顺应当代世界全球化的趋势,欧盟跨国创新系统也就应运而生了。

由于国家国家之间、国家与地区之间的主权的不一,利益的不同,国际创新系统不可能是很高效的创新系统创新系统成员间一般只停留在经济贸易往来、技术合作、关税互惠等项目上,真正做到创新系统的高效运行,还有待时日,而且系统的稳定性也不高,如碰到战争或冲突,系统有可能随之瓦解。

2 国家创新系统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和实践是创新系统的来源。

1987年,英国家费里曼在研究日本经济发展时发现,日本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以技术创新为主导,以制度、组织创新为辅,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便使得国家经济突飞猛进,一举成为强国。

费里曼认为,一国经济的发展、追赶或超越,不仅仅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而且还由许多制度、组织等一系列创新所形成的,是一种国家创新系统演变的结果,从而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这个概念。

之后,纳尔逊、佩特尔、帕维蒂伦德瓦尔和波特等外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对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进行探讨。

自20世纪中期起,我国的一批学者(如冯之浚、吴志坚、柳卸林等)也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目前,国家创新系统的定义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确认,学者们都从自己的研究角度来定义国家创新系统,但他们大部分都认识到创新的“网络性”和“系统性”。

笔者比较认同OECD与1997年提出的国家创新系统的定义,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各种机构组成的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一个国家扩散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并影响国家创新表现。

国家创新系统存在多样性的特点。

每个国家由于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科研能力科技优势、培训以及参与创新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所存在的差异决定了一国的国家创新系统不可能与他国相同。

各国表现出很大的各自的特色,即使各方面的客观条件相似,但由于制度、组织、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创新系统效率的高低也不尽相同。

我国经济科技体制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国家创新系统已经初具规模,就各个子系统而言,都已经有可观的创新能力,但是从系统整合的角度分析,尚存在很多问题。

如政府与在创新中的互动关系尚未明晰,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还没确立,科技体制改革还不能解决科技经济结合的体制问题,创新系统要素相互作用的外部还不理想等。

3 经济创新系统  经济创新系统是由国内地理位置邻近、经济、技术交流频繁的区域所组成的创新系统

这个层次的创新系统的基础是经济的交流密度。

其特点是以经济合作、技术合作等作为联合的纽带,可以是跨市(如传统的珠江三角洲创新系统)、跨省(如长江三角洲)、跨行政区域(如泛珠三角创新系统)。

在大珠三角中,香港、澳门虽然是行政特区,经济体制、制度和广东不同;在长三角中虽然上海是直辖市、江苏、浙江是省级行政单位,但上述的两个都市带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风土人情的相似,经济科技、学术交流一直很频繁。

经济圈里成员通过发挥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特点、科技优势、教育传统,进行资源共享、优劣互补,这样有利于创新系统中各要素的联合和互动,提高该创新系统绩效

但是,由于此类创新系统属于跨区域创新系统,每个区域都有其各自的利益追求,创新系统的冲突在所难免,这就需要对创新系统内部进行协调。

以长三角创新系统为例,上海、江苏和浙江对外经济的开放度比较高,并且各自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它们的知识创造、知识流动、技术创新创新绩效等反映科技创新能力的指标在全国范围内都居于前列。

但是,由于行政体制和历史发展的局限,这三个省市的区域创新体系都各成体系,相互之间缺少联系和互动,各地的创新活动没有形成合力,从而影响和制约着长江三角洲区域整体的资源利用效率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具体表现为:科技资源布局分散,技术创新的跨城市协同创新体系、技术创新的公共平台匮乏、集成创新的基地不足,区域内缺乏联动;产业结构严重雷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有待提高。

上述现象严重地阻碍了长江三角洲的未来的科技领先地位,必须予以战略性的高度重视。

要提高长江三角洲的整体竞争力,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增长极,就必须有效整合区域内的各种创新资源,协调三地的利益,通过构建一个高效的区域创新系统来提高整个长江三角洲的国际竞争力。

4 省级(直辖市和行政特区)创新系统  省级创新系统是以省级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创新系统,它是国家创新系统下的第一级子系统,比较完备的创新系统

企业、科研机构、政府等主体要素,学习、合作、开放等功能要素制度、政策、文化等环境要素都完全处于系统区域内。

这一层级的创新系统的特点是以行政区划和行政主权规定了创新系统的范围和区间,优点是在统一的行政主权下,各项科技创新工程的较易开展,各方利益也比较容易协调。

省级创新系统由于各省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能力、制度安排、文化背景等的不相同;创新系统里各要素的互动和协调效果不相同,导致我国各省创新系统的发展存在一个优先次序的现象。

根据创新系统绩效的不同,我国可以分为四个级别的省级创新系统,一级创新系统:北京、上海、香港等;二级创新系统:广东、浙江、江苏等;三级创新系统:湖北、福建、陕西等;四级创新系统:贵州、广西、甘肃等。

每一级的具体评价见附表:5 市级(包括某些有条件的县或区)创新系统  市级创新系统是省级创新系统下的子系统

这一层级创新系统里政府是一定存在于该区域内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可以存在于区域内,也有的不在该区域内。

在我国,一般是省会城市或某些地级市区域内都完全具备创新要素,如广州、杭州、南京等创新系统科研型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中介机构及各种功能要素和环境要素都完全具备。

某些地级市,如东莞、温州等区域内就没有研究型大学,但其创新系统绩效也很高。

不同省份、不同的城市由于资源禀赋、产业特点、文化传统、政府政策、制度安排、创新体制的不同,创新系统呈现出很大的不同,尽管它们的创新系统都很高效。

如广东东莞市的制造业和浙江温州市的鞋类制造业都表现出很强的创新能力,并成为本市的竞争优势来源。

同一省份的不同城市的创新系统也表现各异。

同是浙江省内邻近的宁波市和绍兴市,由于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科技实力的不同,宁波在皮革制品、服装产业表现出很大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而绍兴却在印染、袜业、厨具、领带行业占有很大的竞争优势。

此外,同一省份的不同城市的创新系统绩效也很不平衡,如浙江丽水市和温州市虽然毗邻,但温州的创新系统绩效比丽水的创新系统绩效要高得多。

一些经济发展迅猛,但科技能力较低的城市十分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如深圳市,由于建市时间不长,区域内只有深圳大学一所普通高校、科研机构也不多,但深圳通过建立虚拟大学科技园,有效地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6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是基于产业集群所形成的创新系统

所谓的产业集群是指生产同一产业(行业)的相关企业在一定地理空间上的集聚现象,如美国硅谷、新竹、印度班加罗尔和我国浙江、广东等地的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根据产业集群的类型可以分为三类:(1)传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

这类型创新系统内企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如纺织、制鞋、家具、金属行业。

创新系统内技术创新能力低而且技术发展缓慢;(2)一般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系统

这类型创新系统内企业以一般的技术制造业为主,如汽车组装、计算机组装、电子设备等行业。

创新系统内技术创新能力一般,企业很少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企业的发展主要靠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为主;(3)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系统

这类型创新系统内企业以高新技术制造为主,如生物技术、光电子、新、软件业等行业。

创新系统内技术创新能力高,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而且是技术扩散基地。

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绩效受当地的制度创新环境、文化传统、地方政府政策等因素影响很大。

即使科研能力、资源要素等差别不大,创新系统绩效也有很大的差别。

最典型的就是硅谷和128公路两个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对比。

尽管硅谷与128公路科研实力差不多、开发相近的技术,在同一市场上活动,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甚至发源于128公路,但20世纪80年代后,128公路走向衰落,而硅谷却发展良好。

发生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存在的制度环境和文化背景完全不同。

硅谷的制度优势是硅谷企业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创新系统制度、环境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系统绩效

我国的产业集群主要是传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内企业普遍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技术创新能力低;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没有形成很好的互动;创新系统的环境也比较差,没有浓厚的创新氛围。

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的成效也不大。

全国最有实力的高新科技园——中关村,经过20年的发展,仍没有形成高效的创新系统

落后的创新制度创新环境一直制约着中关村的发展。

因此,构建一个运行良好的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冯之浚.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19992 吴志坚.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分析与国际比较[M].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 吴敬琏.制度重于技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4 魏江.创新系统演进和集群创新系统构建[J].自然辨证法通讯,2004(1)5 D. Doloreux,What we should know about reg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Technology in Society,2002。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