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

内容摘要:城市化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互为因果,二者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和谐型社会的重要标志。本文根据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出重庆市及各县域城市化经济发展之间的偏离差,并据此划分协调度类型。结果表明:目前重庆城市化水平整体滞后经济发展,二者呈现极不协调状况,而且协调度的区域差异十分明显。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影响城市化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推进重庆城市化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化 经济发展 协调重庆市      城市化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城市化进程和水平,而城市化引起的外部性经济又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二者是相互促进、彼此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由于区域特征、社会经济环境、历史基础的差异,城市化经济发展的关系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性。近年来我国城市化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备受学术界关注,目前的普遍看法是我国城市化严重滞后经济发展,亦即城市化经济发展之间呈现非协调发展状况,城市化滞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本文试图对重庆城市化经济发展协调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并诊断出城市化经济发展协调度类型,明确城市化经济协调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城市化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城市化经济协调发展测度模型      纵观世界经济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把城市化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概括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第一类,低度城市化,即传统农业社会,工业化尚未起步,经济发展缓慢、水平低,与此相对应,城市化进程缓慢、水平低,这是一种落后的低水平协调;第二类,过度城市化城市化速度大大超越经济发展速度,城市化水平远高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于许多工业化水平不高的发展中国家;第三类,滞后城市化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发展滞后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水平,中国上世纪末至今即是如此;第四类,耦合型城市化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城市化彼此推动、良性互动。四种类型粗略地反映城市化经济发展协调程度,而定量分析城市化经济发展协调性更具有实际意义。   在城市化经济发展协调性定量研究中,我国城市地理学家周一星设计了理论模型。他以人均GDP来表征经济发展水平,把1977年世界137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人口比重按2%的间距分成40个组,求出若干国家的平均城镇化水平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得出了40个组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x和城镇化水平y,然后对这两组数据进行一元回归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十分明显的对数相关关系,见公式。   y=40.55lgx—74.96   式中:y为城镇人口占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比例(%);x为该国或该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人)。   上述方程拟合的曲线较好地反映了城市化经济发展相关关系的客观过程,本文采用该模型来测度城市化经济发展协调程度。按上述理论公式计算,2004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264美元,城市化水平应为50.8%,而实际城市化水平为41.8%,理论实际相差约9%,说明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滞后经济发展,这一结论与许多城市化理论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      重庆城市化经济协调发展测度      城市化经济发展协调度计算   我们对2003年《重庆统计年鉴》数据进行整理得到重庆城市化经济发展现状相关数据,表略。然后依据理论上述公式可以计算出重庆市及各县域城市化水平值(本文称这类城市化水平值为理论城市化水平值)。理论城市化水平值与实际城市化水平值之间必然有一定的差值,此差值我们称为偏离差。   按上述理论公式计算得出2002年重庆市及各区(县市)的理论城镇化水平实际城镇化水平偏离差,表略。由计算结果可知,200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63美元,实际城镇化水平为23.2%,理论城镇化水平为42%,偏离差18.8,即实际城镇化水平滞后理论城镇化水平约19个百分点。其中,都市经济区的理论城镇化水平为55.9%,实际城镇化水平57.7%,偏离差—1.8,实际城镇化水平稍高于理论城镇化水平;而渝西经济理论城镇化水平为41.2%,实际城镇化水平19.1%,偏离差22.0,实际城镇化水平滞后理论城镇化水平22个百分点;三峡库区理论城镇化水平为33.1%,实际城镇化水平13.6%,偏离差19.4,实际城镇化水平滞后理论城镇化水平19个百分点。各县(区、市)中,都市经济区各区域实际城镇化水平大多超过理论城镇化水平,但与其它直辖市或特大城市比较,城镇化滞后经济发展仍十分明显,说明中心城市积聚功能还是比较弱;而渝西经济区和三峡库区各县域除了万盛区实际城镇化水平理论城镇化水平相差不大外,实际城镇化水平都远滞后理论城镇化水平,可见,渝西经济区、三峡库区的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经济发展。      城市化经济协调发展类型判识   本文采用偏离差来反映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偏离差越小,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之间协调度越好,偏离差越大,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之间协调度越差。重庆各区(县市)其理论城市化水平实际城市化水平相差较大。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的实际城市化水平高于理论城市化水平,它们地处重庆都市核心,是重庆乃至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化水平高是自然的,其偏离差值较小,我们认为其城镇化经济发展协调,但都市经济区的城市功能对整个重庆及西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还很弱,城市化水平尤其是城市现代化水平仍然比较低,因此只是低水平协调。除都市经济区以外的7区23县4市的偏离差值在—2.7%—27.2%之间变动,偏离差基本均为正,即城镇化滞后经济发展水平,平均偏离差为18.0%,据此以9%作为城镇化经济发展协调警戒线,据此划分协调度类型见表1。依据这一标准对重庆及各县(区、市)协调水平类型进行判断,结果表略。从判断结果可知,重庆直辖市城镇化经济发展整体处于极不协调水平,三大区域中都市经济区为协调型,渝西经济区和三峡库区都为极不协调型,其中大部分区县为极不协调型,铜梁、南川等为强不协调型。      制约重庆城市化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      城市体系结构不全,中心城市缺少且辐射集聚功能不强   目前重庆市拥有特大城市1个,现代化水平较低;2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仅万州、涪陵、江津3个,带动辐射能力弱;小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发展后劲不足;小城镇产业结构雷同、层次低,缺乏规模集聚效应。重庆大中城市过少城市体系结构不全,以及各级城镇集聚辐射功能不强,已成为制约城市化健康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特大城市城市竞争力同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大中城市少、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弱,难以起到带动周围广大腹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的作用,而且由于大城市的缺失,特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出现断层,阻碍了各级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梯度扩散;特大城市现代化水平不高,中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缺乏明显的集聚效应,无法创造高的规模效应、高的就业机会、较强的外部扩散效益,因此其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有限。  传统体制和制度安排,城乡二元结构刚性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建立,城乡联系加强,但是导致城乡分割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表现在,处理城乡关系问题上仍然存在:产业发展中“重城市轻农村”、“重大城市轻小城镇”观念,表现在产业政策、信贷政策的城市倾斜,小城镇、乡镇企业则受到严格限制;公共资源分配的城市倾斜,如财政性社会保障投入主要着眼于城市,而投入农村的比例低;计划经济时期从体制政策上限制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造成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城镇化进程缓慢。这一系列因素使城乡差距日益扩大且刚性化,严重制约乡村城镇化,因此要使城市化进程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必须彻底解决农村和农业发展的体制性矛盾。

5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