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学人“春晖”行_春晖商行

伴着秋意而至的连续几天的蒙蒙细雨.让孕育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三秦大地稍显阴冷。

但满怀热情在这里开展项目对接和智力支援活动的在澳学人们,却让记者感受到了浓浓的“春晖”暖意。

在教育部国际司的大力支持下,在驻澳使馆教育处和驻墨尔本总领馆教育组的分别组织下,9月23日—29日,“春晖计划”留澳博士回国服务团分两批先后来到了这里。

其中,一批一行7人由全澳华人专家学者联合会(下简称“联合会”)副主席、澳大利亚华人生物医学科学协会主席刘俊平博士带队,9月23日来到西安,与西安交通大学(以下简称“西交大”)医学院开展对口合作

9月26日,他们又赴桂林医学院,开展类似活动;另一批一行8人由联合会秘书长、堪培拉中华学社主席周雪荣博士带队,9月25日抵达陕西杨凌,先后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北农林大”)、西交大开展服务活动。

此前,他们中曾有人先期赴内蒙古,就去年“春晖”之行中签订的项目再次进行了沟通。

此外,另有1人只在内蒙开展服务活动。

作为2004年“春晖”活动的延续,在澳博士再一次以“集团”的形式回国服务

不过与去年不同的是,在澳学人除了以个人名义进行项目对接和智力支援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统一以联合会的名义走向前台,并决定将上述两校作为联合会对口支援的捆绑制院校。

“在澳学人根在祖国,心向祖国。

我们为国服务,就要力争做实、做好。

周雪荣刘俊平对记者说。

前驻澳教育参赞、本刊总编辑张双鼓今年7月从澳卸任归来。

他特意前往西安、杨凌.协助指导了有关活动。

以“集团”的名义      在澳优秀留学人员很多,尤其在农牧业、资源环境、食品科学、生物医学等学科领域有着自己的传统优势.并且他们都有着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有着以各种方式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

但是前些年,由于一时没有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使得他们在为国服务如 “春晖计划”活动中,往往以三三两两参与其他国家团组的形式参加,所以,与美、日、英、法、德、加等国留学人员单独组团的声势相比,在澳学人的声音就显得单薄了一些。

鉴于这种状况,2002年,在教育部国际司指导下,驻澳使馆教育处制定了“建立组织,搭建平台,打通通道,承接项目,有所作为”的工作方针,鼓励留学人员组织起来.成立专业协会。

在短短两年时间里,“昆士兰华人科学家与工程师协会”、“堪培拉中华学社”、“西澳华人科学家协会”;“南澳华人专业人士协会”等相继成立。

在教育部、驻澳使(领)馆的大力支持下,2004年10月9日,全澳华人专家学者联合会隆重成立。

联合会现有会员500多人,下设13个专业委员会。

联合会成立的宗旨之一,就是推动中澳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其主要涵义,就是组织广大在澳学人以各种方式为国服务

至此,在澳学人有了自己统一的全国性的社团组织,也有了统一参与对外合作和为国服务的平台。

许多在澳学人都盼望着这一天。

周雪荣自豪地说。

对于联合会的成立,教育部部长周济、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专门发来热情洋溢的贺辞。

驻澳大使傅莹莅临成立仪式并致辞祝贺。

在该联合会紧张筹备成立的同时,2004年9月2日一19日,第一个由27人组成的在澳学人独立组织参加的“春晖计划”团组赴内蒙、新疆,开展服务活动,并“初战告捷”:在去年教育部国际司回国办批准的120多项“春晖计划”资助科研项目中,在澳学者参与的就占了49项。

教育部国际司司长曹国兴在会见该团组时,对他们的回国服务活动给予充分肯定。

2004年的成功“春晖”之行,让在澳学人信心倍增。

对于联合会成立后的首次“春晖”行动,也就是今年的“春晖”之行,他们更是充满期待。

“有了统一的组织,就要发出统一的声音,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周雪荣信心十足。

于是,在驻澳使馆教育处和驻墨尔本总领馆教育组的分别组织与联合会的号召下,在去年“春晖”行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澳学人再次按照教育部国际司回国办公布的“西部寻求留学人员合作项目”进行了积极对接申报,组成了2005年“春晖计划”留澳博士回国服务团。

其中,周雪荣所带的团组成员,其学科专业涵及农业、资源环境、生物、化学等多个领域。

刘俊平所带的团组,其成员全部来自于澳大利亚华人生物医学科学协会(属于联合会的一个专业协会),研究领域全部集中在生物医学方面。

可以说,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高规格”的联合会春晖计划”回国服务团。

从参与者来看,除了刘俊平周雪荣是该联合会的负责人外,闫桂军博士、陈祖亮博士也是联合会的副主席,接近于该联合会负责人群体的“半壁江山”。

“这次回来,与上次相比,感觉就是不一样。

上次是参加其他国家的团组,而这次是自己的团组

澳学人在为国服务上,开始真正发出自己强有力的声音了。

”2003年冬,闫桂军曾参加主要由留美学者组成的“春晖”团赴西藏服务

谈起今年的这次活动,他不无感慨。

澳大利亚华人生物医学科学协会会员许心青博士曾于2002年随多国学人组成的团组、2004年随在澳博士团回国服务,今年是他的第3次“春晖”之行。

他与闫桂军有着类似的感受,“参加自己的团组,感觉腰板好像硬了许多。

”      爱国热情激发宏大之举      “在澳洲,我们在人们眼中的符号,就是中国”、“世界瞩目中国,在澳学人瞩目祖国。

为国服务,时不我待”……发自于在澳学人心底的一言一语,无不感人情怀。

洋溢在他们身上的那种爱国激情,注定要化作为国服务的极大动力,促使他们走出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以联合会的名义,将西交大、西北农林大作为在澳学人对口支援的捆绑制院校。

“曹国兴司长在谈到‘春晖计划’时多次强调,要以,集团式、捆绑制、基地化‘模式,提供人才、技术、项目、基地一体化服务

周雪荣说,现在,联合会成立了,在澳学人有了统一的组织,并且在“春晖计划”的资助支持下,我们再次以“集团”的形式回来了,就是要与国内所服务单位有组织、全方位、紧密地捆绑合作,切切实实迈出一大步,为祖国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此次活动中,经与同行的几位联合会副主席协商后,周雪荣代表联合会向两校提议,以联合会的名义,把两校作为在澳学人以捆绑制形式对口支援的院校。

今后,联合会将陆续组织、协调下属不同的专业协会,与两校开展紧密的更具针对性的合作

他同时建议,从几个方面进行对口合作和智力支援一是联合申请基金,共同开展合作研究;二是联合培养研究生;三是提供教学服务;四是对两校教师进行短期培训,接受访问学者;等等。

周雪荣表示,联合会的理事会年会即将召开,届时他将把联合会与两校捆绑合作事宜提交年会,并进 行进一步的商讨,同时呼吁各专业协会,从全方位与两校开展合作

对在澳学人春晖”之行给予高度重视和期望的两校领导,对这一提议也分别给予积极响应,并称,如必要,双方还可以就如何开展更有效的合作签订相关协议。

留日博士、西交大校长郑南宁院士说.目前西交大正在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非常高兴在澳学人能把该校作为为国服务的捆绑制院校,为西交大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西交大副校长闫剑群、徐宗本会见了“春晖”团成员。

也曾有着海外学习、研究经历的徐宗本说,目前,西交大正在实施“985工程”二期建设,急需大批的高水平人才。

澳大利亚有大批优秀的华人专家学者,正是该校发展所可借重的人才资源。

联合会以一个专家学者团体的形式与西交大开展手拉手的合作,具有全方位、组织性、长期性的优势,便于双方的合作更加全面、深入。

徐宗本也就如何具体有效地开展合作谈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西北农林大校长孙武学,副书记王革、马书尚,副校长李华也分别会见了“春晖”团成员。

孙武学说,西北农林大地处西北,“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在这里还比较严重,其发展的一个最大瓶颈就是人才,尤其是高水平人才问题。

近期,单卫星博士已经加盟该校,他就是刚刚从澳大利亚归来的。

联合会把西北农林大作为自己的捆绑制服务的院校,对该校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

马书尚也曾赴海外求学。

他说,澳大利亚的优势学科与西北农林大的传统学科有着许多契合点,双方在多个学科领域有着进一步交流和合作的基础。

希望在澳学人能加强与该校学者、学科、项目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持续下去,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前面谈到的刘俊平与其所带团组成员、澳大利亚华人生物医学科学协会副主席陈晨博士同为西交大医学院的兼职教授,其中,陈晨还是西交大的子弟。

他们对西交大有着充分的了解和特殊的感情,并已进行过合作

“我们与西交大医学院、桂林医学院的合作,也可以算作联合会建立捆绑制院校的先行试点吧。

刘俊平得意地告诉记者。

在此次“春晖”之行中,他所带的团组决定,作为联合会的一个专业协会,澳大利亚华人生物医学科学协会将与西交大医学院、桂林医学院开展全面。

紧密的合作,共同推动医学院的快速发展。

刘俊平希望,今后双方越捆绑越紧,取得越来越好的效果。

项目对接瞄准“实”字      “虽然我们有了宏观的为国服务的宏大举动,但这也是以在澳学人与国内学者的一个个合作单元作基石的,这些基石务必要构建扎实,来不得半点儿形式主义。

周雪荣的这句话,成为所有在澳学人春晖”之行的共识。

周雪荣带领的团组成员,有的晚上10点才抵达西北农林大。

但是次日上午,他们全都精神抖擞地出现在了该校会议室,等待着与校领导的会见和有关人员的对接,在他们的身上丝毫感受不到舟车劳顿的痕迹。

该校的对接人员闻讯而至。

双方一见如“故”,一对一热烈交谈了起来。

随后,在澳学人又分别应邀到对接人员所在院系参观访问,并进行了深入交流。

“其实,此次‘春晖’之行,团组的每个人都与对接者提前进行了多次联系和沟通。

虽然我们没见过面,但大家都是通过多次电话和电子邮件心仪神往的老朋友了。

周雪荣告诉记者。

周雪荣是搞植物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研究的。

去年,他曾作为副团长赴内蒙、新疆开展服务活动,并与当地科研人员合作,申报成功3个“春晖计划”资助科研项目。

目前,这3个项目都在积极进展当中。

此次赴西北农林大开展活动,他的对接对象是该校园艺学院教授巩振辉。

周雪荣为园艺学院作了一场学术报告,还与巩振辉签订了一项科研合作项目。

同时与闫桂军合作,为该院培养教师和研究生。

“我们的科研条件一点都不次于国外,有的仪器也是从国外引进的,关键的是,我们缺乏的是先进的科研思想。

”面对记者,巩振辉毫不吝啬对周雪荣闫桂军的赞誉。

闫桂军周雪荣决定为园艺学院培养的第一名教师是巩振辉的硕士生、张鲁刚教授的博士生。

这名教师已经进入了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但却一时没有找到国外合适的培养单位。

周雪荣闫桂军的到来.就为他解决了这个问题。

闫桂军是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张鲁刚是他此行的对接对象。

两人签订了“十字花科蔬菜杂交育种研究”等三个科研合作协议。

同时,闫桂军还准备接受张鲁刚赴澳访问研究。

“我还有个意想不到的收获”,闫桂军称。

该校搞猕猴桃研究的刘旭峰教授,曾在新西兰与闫桂军一起做访问研究,两人已是多年不见的老朋友。

闻听闫桂军的到来,刘旭峰兴致勃勃地赶来相见。

虽然两人并没有进行事先项目对接,但还是找到了合作的切合点,签订了有关猕猴桃育种研究等方面的三个合作协议。

“最重要的是,我们决定联合成立一个猕猴桃育种中心。

虽然这只是初步意向性的,但我们的目标是世界性的。

闫桂军兴奋地说。

“我是受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的,现在是应该学术回馈祖国的时候了。

”陈祖亮一直向记者重复着这样一句话。

从事环境风险评价研究的他,此前曾与国内多所高校有合作关系。

其所在单位也曾接受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

此行在西北农林大,他对该校资环学院副院长吕家珑教授的两个硕士研究生评价甚高.于是与吕家珑达成初步意向:如果这两个学生达到标准并申请其在澳单位的博士生,他将准备接受。

此外,陈祖亮还与吕家珑签订了两项科研合作协议,并就共建联合研究中心与学校进行了初步沟通。

“如果该研究中心能建立起来,双方就可以互通有无,达到资源共享,这样就可以实现双赢的目的。

”陈祖亮对未来的合作前景充满信心。

据统计,该团组共在西北农林大作学术报告8场,听众达2000人次左右:与该校科研人员签订科研合作协议13项。

此外.另一位只在内蒙开展服务活动的学者,也与当地科研人员就如何合作达成了共识。

刘俊平带的团组也是带着事先对接好的项目抵达西交大医学院的。

双方的对接在他们抵达当晚就迫不及待地展开。

“我们报了12人,最后只批了7人,并且事先都已对接好。

我们此行就是要为西部高校做些实事。

刘俊平告诉记者。

刘俊平主要搞分子病理学研究,去年曾参加“春晖”团赴内蒙、新疆开展服务活动。

在西安期间,该团组与西交大医学院科研人员签订了24项科研合作协议;作了7场学术报告,听众约1500人次;对部分即将毕业。

拟出国进一步深造的研究生进行了面试,并决定,帮助安排该院25名研究生。

教师赴澳学习,研究。

此外,他们还短暂访问了第四军医大学。

团组的桂林之行,引起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关部门和桂林医学院的高度重视,该学院制定的以中草药和肝癌研究为主导的科研重点也引起了在澳学人的浓厚兴趣。

“该学院与我曾有合作

他建议我们一定要来这里看看.使合作进入更深层次。

”该团组成员凌杉洪博士说。

双方沟通与交流也一如像凌杉洪所预想的那样进展顺利,在科研,教学、人才交流培养等方面一拍即合。

并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桂林医学院聘请该团组7位学者为该学院的客座教授。

此外,在澳学人还与该学院科研人员签订了15项科研合作协议。

我借“春晖”归来      今年8月28日刚刚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归来的单卫星博士急匆匆从家中赶到“春晖”团驻地,看望来自澳洲的朋友们。

“我是借着去年参加‘春晖计划’的东风决定回国的。

”单卫星说。

单卫星,1995年12月获得西北农林大植物病理学博士学位,次年1月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做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年5月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任教。

作为首批会员,他积极加入了堪培拉中华学社。

在澳期间,单卫星在西北农林大的博士生导师就多次与他联系,动员他早日归来。

“当时就有了回国的念头。

”单卫星说。

去年“春晖计划”内蒙、新疆之行后,单卫星来到了西北农林大,认真了解了国内及该校的相关学科发展现状。

当他得知.有一种名为“大豆疫霉根腐病”的传染病在新疆开始发生,并且对其他大豆产区也造成了很大威胁,但国内对这项工作还没有开展更进一步的研究时,他认为,国内有自己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于是决定回国工作。

目前,西北农林大正在建设生物技术中心。

作为该中心某实验室的负责人,其前期工作已经展开。

“我现在回来了,愿意成为大家和西北农林大及时沟通信息的一座桥梁。

”单卫星表示。

为了自己在澳的朋友们能实现为国服务的夙愿,也为了新近加盟的西北农林大能吸纳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单卫星勇于并主动承担起了又一项“重要使命”。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