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鼻出血诊断与治疗的再认识

关键词:处理出血点   【摘要】目的将鼻出血进行分型,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

方法根据出血点体征的不同,将鼻出血分为五型,又针对各型的病因临床表现进行了归纳总结,以便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结果病因临床表现、体征这三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客观规律。

结论将鼻出血进行分型后,使我们对鼻出血这一病症的认识大大向纵深推进了一步,因而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鼻出血;分型;处理出血点   在鼻出血的近15年诊断治疗方面,我们有了一些新的经验和认识,经归纳整理后在此作一介绍,不妥之处敬请同仁们批评指正。

1病因   鼻出血为一常见病症,往往与气候干燥、寒冷、化学性气体、高温;急性鼻炎、高热性疾病、过敏性鼻炎、高血压、糖尿病、月经期、服热性药酒;慢性鼻炎、萎缩性鼻炎、鼻息肉、肿瘤、鼻中隔偏曲、鼻中隔黏膜糜烂鼻中隔嵴(棘)、鼻中隔嵴穿孔、鼻腔粘连等疾病有关。

至于肝、肾衰竭,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等导致凝血机制障碍,应以治疗原发病为主,不在此范围讨论。

2类型与表现   临床表现与局部体征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因此我们将鼻出血按体征分为五个类型,与临床表现一并描述。

2.1黏膜糜烂型主要表现为中隔前部的黏膜组织浅层坏死,若有中隔偏曲或嵴(棘)其糜烂主要在嵴(棘)顶或前坡部位,形成一层白色的坏死组织膜,分泌物与坏死膜分离不彻底,若坏死组织膜薄,可看见坏死膜下的充血水肿黏膜

病因主要是各种不良气候、不良气体、粉尘的刺激,或因鼻中隔偏曲、慢性鼻炎等各种原因导致鼻腔正常解剖结构变化,因而改变了气流进入鼻腔的方向,对黏膜形成不良刺激所致。

临床表现,长期(数月、数年甚至更长时间)、反复、少量、多次出血,以儿童及青年多见,患者自行止血常可奏效。

一般无其他症状或只有轻微头晕。

实验室检查一般无异常。

2.2血管怒张型常见于中隔前部,也见于下鼻道后穹隆部。

表现为一至数条的静脉血管迂曲怒张,怒张的血管周围黏膜可有炎性表现。

病因黏膜糜烂型相同。

临床表现,以青年及儿童多见,比黏膜糜烂出血量大,因此病程也短,一般在5天左右或更短时间内就诊

自行止血不一定奏效。

患者可有精神紧张、面色苍白,乏力,严重者可被他人搀扶就诊

实验室检查可有轻度贫血表现。

2.3火山口型是较大的动脉或静脉血管因管壁硬化或管腔内压力过高所致。

血管黏膜表面断裂(血管瘤破裂)形成,多数发生在鼻中隔黏膜或是下鼻道穹隆部,其他部位少见,用棉签轻触病灶可诱发其出血,若是动脉表现为搏动性出血,中隔中后部出血几乎都是这种病灶。

临床表现,多见于中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心脏病或服用热性药酒之后,病程短,数小时至数天,患者常急诊就诊,明显头晕乏力,面色苍白,严重者可出现体位性休克,患者自行止血困难,若是中隔后部出血前鼻孔填塞也不一定能奏效。

测量血压结果,可有高血压,但若失血过多血容量不足也可表现为血压不高或偏低,甚至休克。

实验室检查可有或轻或重的贫血表现。

2.4裂隙型此型一般在窥镜下才能发现,一般发生在中隔后部,是黏膜下动脉血管在管腔高压力下,撕开血管壁及黏膜所形成的出血点,血流为搏动性或呈一“血柱”射到中隔对侧,使用血管收缩药物不易将出血止住,一旦将出血止住,在窥镜下中隔黏膜上仅留下一丝“红线”(实为黏膜伤口),长约1~2mm。

若无思想准备就是在窥镜下也很难发现这个黏膜伤口。

出血点一般都在中隔后上部。

临床表现,这种患者一般都是伴有高血压的中老年人,发病率低,病史短,急诊就诊后因不能有效止血又迅速转往条件较好的医院就诊,因失血过多,患者常伴有明显贫血貌,精神差、头晕、乏力、重者可致休克,常被动体位就诊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