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语言差异 [中英文报刊中模糊语言的运用]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模糊语言的概念以及模糊词语的分类,其次举例说明模糊语言中英文报刊中的普遍性,最后论证说明模糊语言的正确运用非但不会影响新闻报道的准确性,还会使新闻报道更加接近新闻事实的本来面目。

关键词:中英文报刊 模糊语言 普遍性      报刊作为当代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主要是通过文字来反映变幻莫测、色彩斑斓的世界,因此,准确、简洁是新闻写作语言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语言方面追求的目标。

然而,纵观国内外的报刊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词语却是层出不穷,是偶然还是必然,本文将从模糊语言的概念出发,讨论模糊词语的类别,通过中英文报刊新闻报道的实例,进一步探究模糊语言现身报刊的原因及意义。

模糊语言的产生      从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新闻写作学中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精确新闻学,提倡运用数学语言来报道、分析新闻事件,以求更为准确地描述新闻事实。

然而在新闻实践中,世界万物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仅仅依靠精确数学的方法去描述复杂的自然界和社会是不可能的,因此,作为精确语言相对立的一种写作语言――模糊语言便应运而生了。

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数学家查得(L.A.Zadeh)发表了题为《模糊集》(Fuzzy Sets)的论文,首次把“模糊”的概念引入数学领域。

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一理论得到了迅速发展,从自然科学领域扩展到社会科学方面,又从社会科学发展并运用到了语言学,产生了许多新兴的交叉学科,如模糊数学、模糊心理学、模糊逻辑学、模糊修辞学、模糊语言学,等等。

模糊词语的分类   名词模糊词。

英语和汉语中的模糊名词主要包括范畴词、时间词和颜色词。

范畴词的模糊性是由于外延边界不清,如“bird”,这个词不是指具体的一种鸟,而是代表“鸟”这个范畴;时间词的模糊性是因为它们的意义很难确定,如“morning(早上),noon(中午),afternoon(下午),evening(晚上),night(夜晚)”和季节词;颜色词的模糊性也是由外延外界不清导致的,尽管科学家可以用仪器测量出不同颜色的波长,但对普通人来说有时很难确定用哪种颜色词指示相近的颜色。

此外还有一些抽象名称,如“love(爱),hatred(恨),freedom(自由),democracy(民主),human rights(人权)”等,由于国家、民族、年龄、性别和知识水平的不同,人们对它们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其语义是颇为模糊的。

动词模糊词。

相当数量的动词也具有模糊性特征。

英语中的情态动词may和might(也许,表示推测),模糊施事动词tend to(倾向于),感官动词look(看起来)和sound(听起来)用于试探性地发表意见,话语缓和,避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同时给自己的话留有余地。

汉语中还有一些表示将来动作的词如“将会”、“计划”、“努力”等也具有模糊性。

形容词性模糊词。

模糊性形容词的存在更加普遍,如“high/low(高/低),big/small(大/小),deep/shallow(深/浅),good/bad(好/坏),rich/poor(富/贫)”这些形容词所表述的意思没有确定范围,可视情况作上下移动,所表达的是相对概念,而且不同的人对这些词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

副词性模糊词。

英语中的副词性模糊词有“about,approximately,probably,almost,basically,somewhat”等表示程度的词。

汉语中也不乏类似现象,如“尽快”、“或许”、“大概”、“说不定”、“基本上”、“几乎”等。

数词模糊词。

数字代表的是精确,数词的语义可以说极为精确,但在英语中大量的数词却可以表达模糊的语义,如“tens of(数十),dozens of(几十),hundreds of(几百)”等均为带有模糊性质的数词,泛指“多”的含义。

模糊语言中英文报刊中的作用   不论在中文报刊还是英文报刊中,模糊语言新闻写作中出现的频率都很高,而且对新闻报道都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关于模糊语言中英文报刊中的作用可以通过下面的例子来探析,例如:   (1)昨日中午11时50分许,东城区东直门来福士广场一名六旬老人坠亡。

事发后短时间内,微博出现4万余条讨论,多名网友传“枪击”和“外国人身亡”。

警方“平安北京”微博下午5时许辟谣称,死者从店内五层电动滚梯处自行跳下,已排除刑事案件嫌疑。

(《新京报》2011年2月19日)   (2)受埃及和突尼斯骚乱的影响,北非和中东多个国家的民众纷纷走上街头,要求政府进行政治改革、尊重人权和结束腐败,解决物价上涨、失业率居高不下和缺乏政治参与等问题。

一些地方的示威者和军警发生暴力冲突,造成人员伤亡。

(《大河报》2011年2月19日)   (3)据新华社电逾百名大陆台商协会会长7日在台湾《旺报》头版刊登篇幅长达多半页的声明,呼吁尽快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

(《大河报》2010年6月8日)   (4)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说,希望埃及过渡政府在所有利益攸关方参与的情况下制定未来路线。

他呼吁埃及实现透明、有序、和平的政权过渡,并举行自由、公正、可信的选举。

(《南方周末》2011年2月12日)   (5)这大概就是面对食品不安全,普天之下芸芸众生会有天塌下来之感的根本。

(《南方周末》2011年2月17日)   (6)京石二通道设计方案已获得市规划委批复,并将于近期开工。

据介绍,京石二通道道路工程北起京良路,向西南穿越房山至市界,与河北段道路接顺,房山区境内规划长度51.2公里。

该工程由首发集团负责施工建设,计划于2013年5月底竣工通车。

(《北京青年报》2011年2月21日)   乍一看,以上6例中模糊表述并不十分精确:例(1)中出现的主要是名词模糊词和数词模糊词,名词模糊词主要以时间词为主,如“昨日中午11时50分许”、“短时间内”、“下午5时许”表示事情发生的大概时间或时间段。

数词模糊词“六旬”意为60(多)岁,“4万余”、“多名”都表示数量的不确定。

例(2)中的名词模糊为抽象名词模糊,如对“政治改革”“人权”“腐败”“政治参与”的概念的理解会由于国家、民族、性别、年龄的不同而有差异。

数词模糊词“多个”表示不同国别,“一些”表示示威者的来源并不止一个地方。

例(3)中的数词模糊词“逾百名”意为“一百多名”,“多半页”是针对《旺报》的页面大小而言。

“尽快”属于副词性模糊词,要求办事效率尽可能要达到最高。

例(4)中的形容词性模糊词“透明、有序、和平的”、“自由、公正、可信的”表达的都是相对的概念。

例(5)中“大概”是副词性模糊词,表示推测之意。

例(6)中“近期”“5月底”为名词模糊词,“计划”属于动词模糊词。

然而,这些模糊表述却更加客观,更加科学,更加接近事实本身。

罗素曾说“认为模糊知识是虚假的,那将是极大的错误。

相反,一个模糊的认识比一个精确的认识更有可能是真实的,因为有更多可能的事实证实这一模糊认识”①,道理就在于此。

上面6个例子是模糊语言在中文报刊中的运用,同样,在英文报刊中,模糊语言也是普遍存在的,例如:   (7)London――Scottish police said on Tuesday they had arrested a foreign national under anti—terrorism powers in connection with the botched suicide bombing in Stockholm last December.(China Daily, Mar.8, 2010)   译文:伦敦――苏格兰警方周二声称他们行使反恐怖主义权力逮捕了一名外侨,此人与去年12月发生在斯德哥尔摩拙劣的自杀性爆炸事件有关。

例中“Tuesday(星期二)”、“terrorism(恐怖主义)”、“last December(去年12月)”都是名词模糊词,其中“Tuesday(星期二)”和“last December(去年12月)”是时间词,而“terrorism(恐怖主义)”是抽象名词,具有模糊语义。

(8)As some netizens suspected the attack was related to the case, other anonymous netizens thought the attack might not have any connection to the case because Chen’s family had canceled its contract with Zhang.(China Daily, Dec.17, 2010)   译文:一些网友质疑(律师张凯)街头遇袭与(“李刚门”)事件有关,而另一些匿名网友推测这两件事也许没有任何关联,因为陈(小凤)全家已经解除了与张(凯)的合约。

此例是网友关于律师张凯街头遇袭事件的看法,其中“suspected(怀疑)”“might(也许)”是动词模糊词,表明网友对此事件原因的主观猜测。

(9)Tens of millions of Chinese grew up reading the famous writer Zheng Yuanjie’s fairytale stories about Pipilu, a naughty but kind—hearted boy, and his little sister Luxixi. (Twenty—first Century, Feb.16, 2011)   译文:童话大王郑渊洁笔下淘气又热心的皮皮鲁和他的妹妹鲁西西的故事伴随着数千万中国人的成长。

例中“Tens of millions of(数千万)”属于数词模糊词,表示成长过程中阅读过皮皮鲁和鲁西西的故事的中国人多得不计其数。

(10)The violent clashes between Libya"s security forces and protesters this week, which has killed almost 100 people and injured dozens more since last Tuesday, looks a lot like the rumblings of another Arab revolt. (Time, Feb.19, 2011)   译文:利比亚安全部队和抗议者之间的暴力冲突从上周二一直延续到这周,已经造成近百人死亡,数十人受伤,这俨然又一起阿拉伯反叛运动。

例中“violent(暴力引起的)”是形容词性模糊词,“clashes(冲突)”“this week(这星期)”“last Tuesday(上周二)”是名词模糊词,“injure(伤害)”“look(看起来)”是动词模糊词,“almost 100(近百名)”“dozens(几十个)”是数词模糊词,“a lot(非常,表示程度)”是副词性模糊词。

可见,这一个例子中就出现了五类模糊词。

虽然表面上叙述模糊,但仔细斟酌之后,发现为了使报道更加客观、真实、可信,这些模糊词语的运用是非常必要的。

结语   语言是传播一个国家文化的工具,语言特点的不同,造成了不同民族处理、描述现实的方式和用词的不同。

然而在模糊语言的运用方面,中英文报刊却惊人的相似。

大量的例子证明模糊语言运用于新闻报道并非偶然,而是必然。

因为模糊语言的属性,因而也是报刊新闻语言的属性。

其次,人类具有模糊思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报刊语言本身也要求和允许某种模糊性的存在,因为模糊语言的运用符合新闻报道的特性,是新闻语言要求的简洁性所决定的,可以使新闻报道更加生动活泼。

此外,使用模糊词语适合读者的阅读习惯,读者看新闻只是想对国内外发生的事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总之,“模糊”不等于“含糊”,“准确”不等于“精确”,无论是模糊语言还是精确语言,其目的都是为了“准确”。

②因此,在中英文报刊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只要得到合理的运用,不但不会影响新闻的传播效果,反而会增强新闻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注 释:   ①张乔:《模糊语义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张健:《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参考文献:   1.陈治安:《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外国语》,1996(5)。

2.丁言仁:《英语新闻写作》,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江莘荑:《新闻英语写作与范文导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王蕾:《新闻英语》,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吴奇志:《浅谈词的模糊性――兼谈对其修辞功能的研究》,《外语与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一辑。

6.张健:《报刊英语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外语系)   编校:郑 艳。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