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90年的政治勇气: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

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心、沉着应对、迎难而上、共克时艰,从容应对一系列国际国内重大事件,战胜了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

历史是一条大河,有一泻千里、波澜壮阔,更有一波三折、暗流险滩。

90年间,中国共产党一次次逆水行舟,一次次力挽狂澜,一次次峰回路转,一次次勇往直前……   在挫折中奋起,在探索反思,在挑战中超越,这张以镰刀与铁锤图案为标志的风帆,迎风破浪,指引航向。

挫折――每一次之后的奋起,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勇于攻坚的可贵品质   贵州,遵义,娄山关。

76年前,就在这个黔北重镇,毛泽东,确定了在红军和党中央的实际领导地位。

整个中国历史,直到遵义会议发生伟大的转折。

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坚忍和智慧,劫后而生、凤凰涅�。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党史专家陈胜华说:中国共产党从1922年起,一直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

长征过程中,共产国际的很多指示接收不到,遵义会议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问题。

中国革命历程中,无一例外体现着这样一个规律:每一次重大挫折,都随之以一个新的奋起。

不论起初的蹒跚,曾经的跌撞,还是今天的阔步,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上,成功地走出了自己的路!   探索――每一次之后的反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政治勇气   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拉大了中国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谢春涛说:“研究和反思‘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错误的发生,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观点和结论,但从中国共产党独立探索寻找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角度来分析,两者的共同点,都反映出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动机与效果的严重背离。

”   折腾了多年,中国需要安定了。

贫穷了多年,中国需要建设了。

对于探索中出现的严重失误,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正视、善于反思、敢于纠正。

邓小平说:“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

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

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

”   历史进入到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纠正“文革”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参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简报的工作人员杨明透露了一个细节,佐证了这次会议讨论之热烈:“大会简报数量之巨令人吃惊,据估算,会议发言的简报约150万字,相当于一部半《红楼梦》,两部多《三国演义》,这是党的历次大会所没有的。

”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用“改革开放”这支如椽巨笔,写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灿烂夺目的一页。

挑战――每一次之后的超越,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坚强意志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心、沉着应对、迎难而上、共克时艰,从容应对一系列国际国内重大事件,战胜了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

挑战让中国更加成熟:从打破西方制裁到处理“炸馆”“撞机”事件,从反分裂、反恐怖活动到反“西化”、反“分化”图谋,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党中央既坚持原则,又策略灵活,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充分显示了中国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危机让中国更加自信: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国交出了出色答卷。

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党中央见微知著、果断决策,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增长、扩内需、转方式、调结构,仅仅一年,中国经济率先划出一个振奋全球信心的“V”形反转。

灾难让中国更加坚强:从长江特大洪水到南方冰雪灾害,从汶川大地震到舟曲泥石流,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攻坚克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培育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精神。

“唱羌歌谢大爱恒传薪火,开新城记党恩永昌福祉”―― 质朴的汶川人用一副对联,倾诉着对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感恩之情。

仅仅1000多个日夜,废墟上重建了一个新“汶川”。

考验让中国更加团结:拉萨“3・14”事件、乌鲁木齐“7・5”事件,5年中,违背国家民族利益的分裂活动几度上演。

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指引下,各族群众紧密团结,休戚与共,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进一步夯实了国家认同的基础,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

展望明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号”巨轮必将穿越一切险滩急流,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继续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壮丽的远航!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