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外伤后并发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方法概述

作者:李绪雄韩永耀龙晓宇 呃逆,俗称打嗝,现代医学称之为膈肌痉挛,是由于膈神经、迷走神经受刺激导致膈肌、肋间肌的不自主地同步剧烈收缩,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发出短促响亮的特别声音。其神经反射中枢在延髓,传导经路为胃肠黏膜,刺激兴奋主要通过迷走神经传到延髓呼吸中枢。一方面兴奋沿网状脊髓束而最后传至膈神经,使膈神经产生强烈节律性收缩,同时呼吸暂停;另一方面兴奋自迷走神经运动纤维传至咽喉肌肉,产生喉头痉挛呃逆频繁或持续24h以上,称为难治性呃逆顽固性呃逆(IntractableHiccup,IH)。脑外伤后并发顽固性呃逆其原因较复杂,既可是原发性或继发性脑干特别是延髓损害引起,亦可是其他原因如电解质紊乱、胃肠功能紊乱、精神因素等。在病初就出现者,常见于延髓受累,髓质中枢呃逆反射弧抑制功能丧失所引起,是神经外科临床中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久不愈者常可出现吸入性肺炎,反流性食管炎,急性胃粘膜撕裂等并发症。使病情更加复杂,重者危及生命。治疗方法较多,但疗效不一,下面仅对近年来脑外伤后并发顽固性呃逆的常用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1、单纯药物治疗 1.中枢兴奋药⑴利他林10—20mg肌注。机制可能是通过内脏神经的调节作用,抑或使膈神经过度兴奋而达到抑制状态。⑵尼可刹米0.375mg肌注。尼可刹米可加快加深呼吸,调节呼吸肌,缓解膈肌痉挛,从而达到治疗呃逆的效果[1]。

2.抗精神病药⑴氯丙嗪20—50mg,每日3次,口服。其机制可能是由于氯丙嗪具有阻断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作用,使功能紊乱,兴奋性增高的膈神经得到一致和调整。⑵阿普唑仑片0.4mg,每天3次,3天为1个疗程。机制可能是:一方面通过减弱脑干网状结构对脊髓中突触前抑制,达到抑制多突触反射目的,从而呈现出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进而缓减平滑肌、膈肌痉挛,使呃逆停止。另一方面,通过中枢镇静作用达到抑制呃逆中枢作用[2]。 3.抗抑郁药多虑平25—50mg,每日3次,口服。机制可能是通过其中及周围抗胆碱作用,另一方面通过中枢镇静作用达到抑制呃逆中枢停止呃逆。 4.麻醉剂⑴利多卡因可通过调整植物神经功能反馈性影响中枢神经,使膈神经兴奋状态转为抑制状态,解除隔肌痉挛,终止呃逆发作。用法:利多卡因50~100mg肌肉注射或200mg加入至5%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注射[3]。⑵磷酸可待因30mg口服。可能是抑制中枢神经减弱膈神经的过度反应,同时直接抑制、松弛膈神经。 5.钙离子拮抗剂⑴心痛定10—20mg,每日3次,舌下含服或吞服。⑵盐酸氟桂利嗪10mg,每日2—3次,口服。嗪氟桂利嗪为非选择性钙通道阻滞药,能抑制肌细胞外钙离子内流,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使肌细胞兴奋—收缩脱耦联,从而使膈肌舒张,呃逆停止[4]。 6.抗胆碱药新斯的明为胆碱酯酶的抑制剂,通过抑制胆碱酯酶,使体内的乙酰胆碱增多,引起胆碱能神经兴奋氯丙嗪抑制呕吐中枢,具有镇吐作用,二者双重作用,使胃肠道蠕动增加,减少胃肠胀气,抑制膈肌激惹,从而使呃逆终止。方法:取新斯的明注射液1mg,氯丙嗪注射液25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ml,采用每次30~40ml鼻饲或口服,每次4~6h重复1次[5]。 7.抗癫痫药⑴丙戊酸钠0.2g,每日3—4次口服。⑵苯妥英钠0.1g,每日3次口服。 8.止吐药⑴恩丹西酮是一种高选择性5TH3受体拮抗剂,其作用机制为抑制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的5TH3的释放,使原本兴奋的膈肌达到抑制状态,解除膈肌痉挛。用法:8mg口服每日2次[6]。⑵胃复安10—20mg,每日2次肌注。 9.镇咳药可待因30mg,每日3次,口服,可能是抑制中枢,减轻膈神经的过度反应,同时对痉挛的膈肌可能有直接的抑制和松弛作用。 10.组胺H2受体拮抗剂西米替丁0.4mg+5%葡萄糖液250ml静脉滴注。可能是通过阻断中枢性围场H2受体,降低迷走神经张力。使膈神经兴奋性降低而终止或减弱膈肌痉挛[7]。 2、中西医结合治疗 1、穴位注射:治疗方法患者取舒适仰卧位,用5ml无菌注射器抽取胃复安10mg及维生素B1100mg,常规消毒皮肤后,快速刺入足三里穴2~3cm,回抽无血即可注射,每侧足三里穴各1.5ml,1次/8h注射[8]。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