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的真诚,,醉人的细腻 真诚广场舞一首醉人歌

这篇文章原本应当是由我的学长从维熙或韩少华撰写的。

因为,常文艳是位兼耕于教育和文学两块园地的“教师作家”,那两位学长不仅知名度高,而且有着类似的经历,又是散文大家,为常文艳的散文集《沁芳集》作序是得心应手。

遗憾的是,因两位学长年事已高,身体欠佳,北京二中校友会未能将此任务落实到位。

我抱着为学长代劳和试试看的心情将这部不太厚也不算薄的书稿捧回了家。

我身历几度风雨,亲阅世间沧桑,练就了铁石心肠,已很少产生感动了。

加之在出版社作过7年社长,出版图书逾千种,近千万册,翻阅书稿不计其数,因读书稿动容更是罕有之事。

没想到,一位在文坛并不出名的华北油田上普通中学教师的作品,竟然把我深深吸引,深深打动了。

当读到作者孩提时代用心爱的粗辫子换来人生第一本书《儿童学古诗》时,当读到作者父亲受到迫害38岁英年早逝时,当读到作者姥姥冬夜灯下为孙女赶缝新棉袄时,当读到作者独立墓地哭悼亡故的亲人时,当读到作者关于诗人海子卧轨自杀的形象描述时……我禁不住几番哽咽,潸然泪下。

掩卷静思,是什么使这些散文有催人泪下的魅力。

我的答案是:真诚细腻

读书,教书,写书。

这6个字是常文艳45载人生经历的浓缩,也是贯穿《沁芳集》全书的主线,而浸透于《沁芳集》篇章字句深处的则只有两个字――真诚

真诚源于深爱       翻开常文艳的作品,这种爱浸透纸背,无处不在。

她深深地爱文学,爱教育,爱生活,爱事业,爱亲友,爱学生,爱人杰,爱鬼雄……    她爱文学爱得痴迷:中学时代就开始从中外文学名著中吮吸营养,不惜因课上看课外书受到批评(详见《牛虻―永不过时的青春读物》、《凝视傅雷》);教学之余,她阅读不止,笔耕不辍,创作并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萧红,呼兰河畔的潇潇落红》等佳作还获得了省、部级的大奖。

她爱教育爱得执著:28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于中学语文教学第一线,成为华北油田首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荣获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等光荣称号。

她撰写的200多篇关于教育的论文和随笔,正是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先后被《中国教师报》、《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参考》、《教学育人》、《作文报》等报刊选登。

沁芳集》收入的《永恒的陶渊明》、《兰亭,秀美山水,清雅书香》、《美丽的忧伤―重读边城》、《三月,江南―赏析》、《诗词韵里读春天》、《每个字都是无底深渊》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由此可以说,《沁芳集》堪称一本知识性、文学性俱强的语文教学课外读物,能帮助学生打开视野,陶冶情操,浸染墨韵书香,享受求知愉悦,可以帮助一线教师系统积累资料,深入理解作家作品,增强教研能力,丰富文化功底,提高人文素养。

她爱亲友爱得炽烈:我建议您一定要读一读《飞向天堂的挽歌》。

作者在这首“挽歌”中,把对姥姥、对父亲、对母亲、对大舅大姨、对表兄小弟……对所有亲人的爱表述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生离死别,血浓于水,真像作者文中所说:“痛爱,就是痛不欲生地爱着。

”这种爱深涵着奉献、感恩和忠孝,具有神圣而高尚的道德力量,在市场经济有时冲击传统道德,有些人真情泯灭的当下,颇有现实意义。

作者对友人的爱,在《飞在雨中的鸟―写给史铁生》中可见一斑。

她与史铁生素不相识,却传递出由衷的担忧、牵挂、同情、关切,表达出由衷的赞赏、鼓励和祝福,读后令人感动。

她对学生爱得真切:该书中的许多文章都是写自己学生的、为自己学生写的或曰专门写给学生看的,其中饱含着她对学生的爱。

如《教养的芬芳》、《树之怀想》、《拯救男孩》、《呼唤羞色》等。

正如她所说:“对教师而言,写作并非是纯粹的文学创作,而是一种教育生活方式。

教师的写作不仅是展现自己文笔才华的舞台,更是点燃学生激情的火种。

教师自己有了写作的感性经验,指导起学生作文来也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当她的学生争相阅读刊有她文章的报刊无比自豪地大声朗读时,当她结合剖析自己的作品与学生交流写作秘诀,在课堂上形成了互动磁场时,常老师往往“忘记了疲倦,忘记了饥饿,忘记了放学时间”,感叹“这真是一种甜蜜的感觉,一种美好的体验。

”(见作者《自序》)    她对人杰、对鬼雄爱得深沉:无论是中国的,外国的,现代的,古代的,健在的,作古的……凡是精神可佳、功绩卓著者,在常文艳的笔端几乎均有呈现,而且是笔重墨浓,情真意切,字里行间充溢着崇尚、敬仰甚至敬畏,且有个人的独特视角和独到见解,给人以启迪、感悟、深思、震撼,其中的代表作有《有位诗人,在水一方》、《梦遇太史公》、《沈园,沈园》、《读韩愈》、《穿越千年的疼痛》、《怀念秋白》、《另类鲁迅》、《徐志摩解读》、《丁玲―一部传奇》、《萧红―呼兰河畔的潇潇落红》、《痛苦评梅》、《凝视傅雷》、《怀念海子》、《怀念三毛》、《伟大的梦想者―马丁・路德・金》、《切・格瓦拉―革命生涯》、《紫色的川岛康成》、《孤独而非凡的女性―艾米莉・狄金森》、《镌刻灵魂的作家弗朗茨・卡夫卡》等。

为此可以说,《沁芳集》是常文艳老师“真情的凝聚,心血的结晶”。

谈及常文艳文笔的细腻,不妨先摘引几段对其人其作比较熟悉的行家里手的评价:她高中老师的评语是:“该生性格沉静,情感细腻,理科平平,但写作能力突出,绘景生动,辞意从容,文笔清丽,很有灵性”。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张万利编辑的评价是:“你的散文有博雅的文化内涵,笔端饱蘸着深切的悲悯意识。

你擅长以情感着色,以诗化的语言表情达意,激昂处,荡气回肠;伤心时,悲从中来,给人感染与启迪”。

《语文学习报》韩振编辑的评语是:“你的作品呈现出自然清新的笔调,优美深远的意境,令人难忘。

蓦然回首,又有一种无法释怀的甜蜜和忧伤”。

她的《紫色的川岛康成》2007年被入选《天下阅读・敬畏美文》。

陈海霞博士的评论说:“细品本文,一种细碎的忧伤流泻于字里行间。

哀婉的故事,抑郁的生命都像那紫色的花一样凄清,让人心生敬畏。

作者极力打造一种细碎的心痛,读来让人对川岛康成感到心底的敬畏”。

对她的《怀念秋白》一文,陈犁先生的评论中写到:“对有些历史人物,我们只能慢慢地‘走近’,慢‘读’,通过自己和别人的感悟。

《怀念秋白》就使我们读秋白又懂了一些,对秋白又近了,秘密在于,作者读秋白时,用的是一颗滚烫的心。

正是这颗心,读出了‘那么多的冤屈’,读出了‘百诬不损’,读出了‘如果您1934年潜心治学’的那些沉思,使一篇短文,变得沉甸甸的了。

”    常文艳文笔的细腻,除了得益于女性独有的性格特征及其从小养成的个性潜质之外,还得益于她对生活、对社会的细心体测,对周围事物的细心观察,更得益于她读书破万卷的孜孜以求,对名家名作的细心揣摩以及由此而积淀的深厚文学素养。

为此可以说:      细腻来自真功       用“醉”来形容常文艳作品的“细腻”魅力是否准确,请看从书中摘取的几段文字:    深秋,连天的白云如无边的丝带,紧裹着漫天飞舞的落叶。

远处,峰峦如簇,红枫如醉,一位白衣黑裙少女斜倚栏杆,入神地捧读一本书,她嘴角微微上翘,俏皮地抿着;乌黑的刘海垂下来,掩不住那双透着笑意的细长的眼镜。

(见《今生,与书为伴》)    寒冬的晚上,我躺在舒适温暖的被窝里,窗外寒风呼呼地刮着,干枯的树枝互相敲击,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一阵尖利的呼啸把我从睡梦中惊醒,微弱的灯光下,我看见姥姥盘腿而坐,弓着背,眯着眼睛,手中捧着那件未完工的棉袄,正用小花针密密细细地逢着。

姥姥神情那么专注,那么投入,手起手落,一针一线,缝呀缝……无数的夜晚,姥姥灯下做活的画面就像电影里的特写镜头,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见《飞向天堂的挽歌》)    正院当中,萧红的白色雕像安然端坐花坛之内。

一条围巾,一件棉袍;左手执卷,右手托腮,若有所思,端庄凝重,怅惘的大眼睛流露出淡淡的忧愁。

这是寂寞的青春,多舛的命运在三十年代的萧红身上打下的深深烙印。

我尽量把脚步放得轻些,再轻些,惟恐惊动她沉重的思索,破坏了这静美的悲凉。

萧红啊,虽然主人不在,但这里并未荒凉,你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已化作数点晶莹璀璨的晨星,你的华章美文已变成一泓深沉澄澈的秋水。

风行水面,必将掀起层层涟漪。

只是,不知我明年能否再来?    ……   (《萧红,呼兰河畔的潇潇落红》)   读常文艳的散文,仿佛展开一幅意境非凡的工笔画,山高水长,云白草绿,动静相谐,情景交融,笔笔细微,历历在目;仿佛听到一支韵味悠长的琵琶曲,大弦嘈嘈,小弦切切,轻拢慢捻,委婉缠绵,天籁仙乐,余音绕梁;仿佛饮下一杯久酝陈酿的美酒,玉液琼浆,醇香四溢,举杯邀月,星落金樽,未及细品,人已酩酊。

好一个《沁芳集》,芳沁腑肺,焉能不醉?!    常文艳说:“生命因阅读而美丽。

”她还说:“我是为快乐而写作。

”她也许没有想到,正是她从阅读中获取的精华酿成了文学创作的美酒,在更高的层次上变为又能给他人带来阅读乐趣的新的出版物。

这是由真诚细腻造就的又一个美丽的轮回。

文之魂,在于令人醉;文之贵,则在于催人醒,在于能给人带来半醉半醒时的感悟,带来醉后醒来时的沉思。

读《沁芳集》,我们不仅为作者真诚所感动,因作品的细腻而陶醉,我们更看到并记住了祖辈的贫困,父辈的艰辛,社会的繁复,世态的炎凉,道路的曲折坎坷,人间的悲欢离合……从而引发思考,激励斗志,汲取前人的教训,阻断逆行的路径,开拓理想的世界,创造美好的明天。

感谢常文艳老师为我们奉献出如此美妙的文字,更为我们提供了散文写作的典范。

(该书已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为北京日报高级记者,北京市社科院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