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部民族中学理科教学的调查研究

2005年,根据研究的需要,课题组成员赴内蒙古西部的东胜市、伊金霍洛旗、乌审旗及杭锦旗等旗县,就如何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在调研到的诸多问题中,我们发现各民族中学(蒙古族中学,以下简称蒙中)中普遍存在理科教学薄弱,文、理科学生结构严重不合理的问题。我们认为,从长远看,这一现象已成为阻碍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的瓶颈,甚至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未来的发展。这一现象应当引起中国教育界,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对此,我们选取了有代表性的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陵所在地)蒙中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

一、伊金霍洛旗蒙古族中学理科教育基本状况及其影响。

伊金霍洛旗(以下简称“伊旗”)蒙中创办于上世纪60年代,是目前该旗唯一用蒙古语言文字授课的全日制普通完全中学,现有学生408人,教师52人。

(一)伊旗蒙中文、理科学生的结构比例。

从数据可以看出,蒙中近几年由高二年级到高三年级,学习理科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减少,而且三年内连续如此,以至形成文、理比例9:1的极其不合理状况。而同期伊旗的汉语授课学校中,文理学生的比例却是1:6。如果把二者的比例作一形象比较,汉语授课学校中如有10名文科生,就会有60名理科生;而蒙语授课学校中如有10名文科生,却只会有约1.1名理科生,理科生与汉语授课学校相比较相差数十倍。

不仅如此,内蒙古每年的高考招生中,其文、理招生比例大致为1:5,理科招生数量大大多于文科生。而且,近几年许多传统属于文科招生的专业也逐渐变为理科招生,这又使得文科招生数量进一步减少。面对这种情况,民族学校文理生比例的倒置,更显得脱离常理。

(二)文、理结构不合理造成的不利影响。

1. 不利于学生的高考升学。

全国的高校招生中,针对蒙语授课学生招生专业原本就较少,这使得蒙语授课的中学生高考的选择范围很有限。而在有限的招生范围中,理科专业又占多数,且随着“文转理”招生面的逐渐扩大,文科生的选择空间日益压缩,这造成大量文科学生难以升入本科而只能进入专科学校

2. 学生就业面狭窄。

民族学生大学毕业后一般都回本地就业,由于大部分人都学文科,对用人单位中文科职位的需求形成激烈竞争,许多人甚至动用各方面的关系和方法谋求工作职位,大部分学生难以找到合适对口的工作岗位。又因文科没有(像理科那样的)“一技之长”,对社会中所需求的许多其他岗位无法胜任,很多毕业生只能望洋兴叹。

3. 学校理科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由于理科学生少,客观上对学校理科教学形成负面影响,致使理科教学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缺乏仪器、药品,设施老化陈旧,以及教师本身不重视的原因,实验经费严重不足。再加上排水通风差,电源插座不符合要求,实验台、仪器柜存在着严重的火灾隐患等原因,高中物理、生物基本不做实验,学生获得的实践知识可想而知。

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质量。据蒙中教师反映,蒙校学生理科成绩的平均分只及汉校学生成绩的一半,可见情况之严重。由于普遍成绩较低,内蒙的高考招生只能降低分数线录取蒙语文授课学生。例如2005年,内蒙汉语授课普通文科本科第一批招生最低分数线为525分,而蒙语文授课文科分数线仅为409分,二者相差116分;汉语授课理科分数线为555分,蒙语文授课理科分数线为466分,二者相差89分。专科情况也基本如此。教学质量低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考上重点大学的理科生极其稀少。

4. 生源流失、民族教育规模缩小。

民族学校生源减少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许多学生进入了汉语授课学校,而其根本原因应当还是民族学校教学质量存在不足,尤其是理科教学的不足。因为家长们最关心的首先是学生能否顺利升入大学(甚至是名牌大学),其次就是关心能否通过接受教育使学生获得较强的就业能力,这两点对于学生的择校起了极大的决定作用。

5. 影响民族科学素质的提高。

邓小平同志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任何国家要繁荣强大,都必须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中华民族、少数民族也不能例外。少数民族学生长期、大批地缺乏理科方面的培养,将会降低整个少数民族的科学素养和长久的竞争力。而且,作为民族地区的未来建设者,其科技素质的降低,必然会影响地区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对蒙中理科教学现状的评析。

首先,民族学校理科教学的现状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在广大师生中尚未牢固确立,在思想观念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利因素。多年来,民族学校偏重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等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训练及科普知识的传播和科学思维方法、认识方法、分析方法等各种能力的培养。“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突出这个特色就可以”的思想在相当一部分民族师生思想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其次,由于理科教学实验少,所以动手能力差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反映在民族学生身上,从而使学生的技能素质难以发展。我们知道,实验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独立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不仅是帮助学生感知理解书本知识、加强印象的手段,也是学生今后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学生的独立实验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实验操作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求实精神。所以,只有用观察、实验、比较的方法,才能唤醒学生的理性思维,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科学精神。

再次,学生理科成绩上不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小学期间的母语基础就没有打好,从而造成了在学习数学、自然等课程时,在理解题意上发生困难,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没有培养好。到了初、高中阶段,学习内容日益复杂,难度越来越大,最终完全跟不上,因而反感理科学习,形成了恶性循环。也有一部分学生面对理科学习,缺乏吃苦精神,不愿下苦功去攻克,久而久之,随着学习的深入,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就放弃了理科学习

第四,目前理科教学中有一些教师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研究教材、教法,教学方法老套,没有活力和新鲜感,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培养学习兴趣。据我们调查了解,教师因素应该是影响学生学习理科成败的一个主要原因:①理科教学存在着跨学科任教情况。如化学跨数学、劳技跨生物、化学跨物理等。②理科教师配备不合理。有的初、高中物理都是一名教师担任,有的高中三个年级的生物课也是一名教师任课,教师多头备课,难度加大,疲于应付且无法形成竞争氛围。③学校理科教师多年来由于缺少培训和与其他学校教师的业务交流,有些人已难以适应新课标以及高考命题的要求。

第五,民族学校学生理科是在两种语言中转换学习的(有的老师是蒙语讲授,汉语板书;还有的老师从网上查找到汉语资料先翻译后用蒙语讲),因此学习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我们不能否认不同民族间思维方式的差异也表现在学生理科学习中。这种思维方式及语言方面的差异和学习过程中语言的来回转换,加大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中的难度与理解表述方面的难度。

三、对策思考。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蒙中理科教学质量已经弱化到相当程度,且有继续下降的趋势,长此以往,必然会对民族学生民族教育和少数民族的整体发展造成长远和难以逆转的损害。因此,我们应提高认识,通过改革教育和教学方式,制止下滑趋势,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科技素养。

(1)要充分认识提高少数民族科技素质的重要性。

(2)推进教学方式改革,使学生主动学习

(3)用汉语讲授理科,一举多得。

(4)大力开展科普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意识。

(5)走出去,请进来,切实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6)加大投入,确保理科实验正常进行。

(马延伟摘自《民族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供稿。)。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