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内经》论咳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内经》有关“咳”的论述, 探讨其发病学观点以及对咳嗽病证在病因病机、辨证鉴别和转归诸方面的认识。

【关键词】 《内经》 咳 病因病机

咳,是肺系主症之一,《黄帝内经》中以《素问·咳论》论述最详,对后世影响最深。另在《素问·生气通天论》等39篇中见“咳”字近百,涉及内容广泛。其中包括“咳喘”或“喘咳”连用,意为咳嗽气急或咳嗽频繁;“咳逆”或“咳嗽上气”连用,意为剧咳气逆;“咳唾”连用,即咳兼咯痰之意。此外尚有“嗽”字7见,其义同“咳”,多见于《素问·本病论》等诸篇。若予全面分析,更利于理解经中深蕴。

咳为肺之变动。

素问·宣明五气》所谓“五气所病……肺为咳”,是言咳嗽因于肺之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其气上逆而作。咳是肺疾症状之一,如《灵枢·经脉》曰:“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内经》所言肺病范畴,涵盖了多种现代解剖意义上的肺脏疾病,体现当时对肺脏解剖的认识水平。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和《素问·刺禁论》中均有针刺伤肺的记载,今谓之“医源性气胸”。其曰:“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

再如《素问·评热病论》载“劳风”一病,“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如涕,恶风而振寒……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与今“肺脓疡”甚似。

又如《灵枢·刺节真邪》适合“振埃”刺法的症状与过敏性哮喘相似。其状“阳气大逆,上满于胸中,愤肩息,大气逆上,喘喝坐伏,病恶埃烟……其咳上气穷诎胸痛者……取之廉泉”。目前临床针灸治疗咳嗽哮喘,也常取穴廉泉,效果明显。

素问·刺热篇》曰:“肺热病者,先淅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这是对肺部感染性疾病较为完整的症状描述。

尽管如此,《内经》诠释咳嗽肺脏病变的关系,更多的是基于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变动为咳……。”。

咳因邪伤于肺。

综观《素问》、《灵枢》,其论咳条文尤以外感咳嗽居多,反映了当时流行病学特点。在以五运六气学说阐释四季气候变化与疾病关系的《素问》七篇大论中,见咳之症35处,占《内经》全篇三分之一多。如《气交变大论》曰:“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甚则喘咳逆气,肩背痛……咳逆甚而血溢。”《五常政大论》曰:“坚成之纪是为收引……其病咳……邪伤肺也。”历数四时六淫诸邪均可袭肺致咳,且六淫之中尤以风寒之邪更易犯肺。《素问·玉机真藏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从目前的临床资料分析,因咳嗽而就诊的病人中,以上呼吸道急性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和肺部急性感染为主,占70%以上。这与肺脏的解剖结构密切相关,尽管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但咳嗽病症在秋冬季节发病率更高,而合“乘秋则肺先受邪”之意。由此再分析《咳论》,其所谓“五脏咳”,以五脏名作分类,实属外感咳嗽范畴,后世或谓之“新咳”。其分类依据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运用五行学说,结合病邪特性,将咳的兼症与相关脏腑功能及经络循行部位相联系,以利于临床鉴别。如:“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者不可以转,转则两下满。”与《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咳者温衣饮食”意义相同。因感风寒,故当温衣饮食。再如“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与《灵枢·五邪》所言“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意义相近,为外感热病初期常见症状。而“心咳”之状,则与感受风热之邪有关。除六淫外,《内经》尚有水饮犯肺致咳,可能与今之心力衰竭相类。如《素问·评热病论》曰:“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

所以《素问·调经论》概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此所谓不足者,正气也;有余者,邪气也。

咳以肺胃为重。

内经》认为:外邪伤肺咳嗽主因,而就脏腑病机而言,则突出肺和胃的重要性。正如《咳论》所谓“此皆聚于胃,关于肺”。《杂病广要》亦云:“岐伯虽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其所重全在肺胃。”。

咳论》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依据经络理论,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一旦胃受寒,可通过经络联系,影响到肺而致咳。宋代医家杨仁斋曾云:“肺为娇脏,外主一身之皮毛,内为五脏之华盖,形寒饮冷,最易得寒……所以内外交侵,动则邪气窒塞矣。”。

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肃降失职,津液敷布障碍,水饮停聚为痰,痰阻气道,则肺气愈逆,咳愈甚;又胃为水谷之海,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故久咳肺气上逆,子病及母,脾失运化,胃气上逆,则痰浊内生,上阻于肺,而见“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正如刘完素所云:“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唯湿病痰饮入胃留之而不行,止入于肺则为咳嗽。”由此,经言“聚于胃”者,痰饮积聚在胃也;“关于肺”者,痰饮闭阻在肺也。此即成为健脾化痰法治疗慢性咳嗽的理论依据。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