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发展核能的历史记忆解析

摘 要:自核危机爆发以来,伊朗政府以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为政策和舆论导向,不管是内贾德的“强硬核立场”,还是鲁哈尼的“谈判核立场”,面对国际各方压力,伊朗坚定走发展核技术路线。

伊朗何来如此决心执意发展核能?从历史因素的角度考量,其大国情结、地区国际关系美伊关系历史记忆和伊朗核能发展历程等都值得深入分析。

毕业论文网 /2/view—12234100.htm  关键词:伊朗核能历史记忆   中图分类号:D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1—0309—02   21世纪以来,伊朗核问题成为美伊矛盾的集中反映。

美国多次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并向伊朗施压,与欧盟等国联合对其实施制裁。

伊朗的角度来看,不管是内贾德的“强硬”,还是鲁哈尼的“谈判”,伊朗应对国际社会压力的策略虽然有所调整,但其坚持走核技术路线的方针始终未变。

伊朗执意发展核能固然有保护生态环境、寻找替代能源等原因,但其因迫切希望民族复兴的强国之梦而发展核能却更能令世人信服。

历史记忆因素进一步坚定了伊朗发展核能的决心。

一、辉煌的帝国历史催生地区大国情结   伊朗的国民意识中潜藏着一份自豪的历史记忆:伊朗是一个具有近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曾建立过世界上第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波斯帝国,为本地区各民族融合、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波斯帝国全盛时期,其疆土东起印度河流域,西至巴尔干半岛,北起亚美尼亚,南至埃塞俄比亚,包括70个民族,5 000万人口,近700万平方公里土地。

盛极一时的波斯帝国衰落后,屡遭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的统治。

在近代,由于其特殊的战略地位及其拥有的战略资源,伊朗又成为英、俄、美等大国角逐的场所。

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后,美国的军力更是逐渐形成对伊朗的包围之势。

动荡的历史和屡毁屡兴的文明造就了伊朗人强烈的身份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危机感。

伊朗人心中的强盛记忆与如今伊朗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形成巨大反差。

面对失去的辉煌,伊朗人希望复兴。

德黑兰政治、经济分析家赛义德?莱拉兹直言“我们有种渴望再度成为超级大国的怀旧情结,中国发展核技术的雄心与这种愿望有直接关系”[1]。

对于伊朗而言,发展核能是其确立地区大国地位的必然选择,是民族复兴的标志,是其敢于抗衡美国以色列的坚强后盾。

二、与周边国家关系历史记忆   (一)被阿拉伯国家孤立   伊斯兰革命成功以后,伊朗坚持输出伊斯兰什叶派的意识形态,认为伊斯兰在其外交政策中高于一切,并将其置于一切国家利益之上;同时称周围一大批阿拉伯国家的政府为“反动腐朽政权”,引起邻国的恐慌。

埃及、沙特、摩洛哥等阿拉伯国家先后与之断交。

此后,伊拉克挑起两伊战争,并且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但国际社会对伊朗同情者寥寥。

在1982年伊朗军队进入伊拉克领土后,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却视伊朗为“祸水”,把伊拉克当作挡住“祸水”西移的屏障,因而倾囊支持伊拉克,直至伊朗吞下停火的苦果[2]。

如今,伊朗人对于地区上的孤立处境仍记忆犹新,以波斯民族为主体的伊朗仍是中东民族中的少数派,阿拉伯民族与非阿拉伯民族的矛盾仍然是中东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

(二)与以色列关系紧张   中东社会的另一主要矛盾就是穆斯林世界与以色列的宿怨,伊朗在其中的表现非常突出。

从巴列维王朝拒绝承认以色列,到霍梅尼时期把美国以色列称为两个“大撒旦”。

“9?11”事件以后,伊以关系更加恶化。

伊朗前总统拉夫桑贾尼曾表示“以色列的建立是历史上最严重的错误”,“伊斯兰世界已不能忍受其存在,必须将以色列从这个地区清除出去”[3]。

在2014年达沃斯论坛上,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公开指责伊朗,称其是地区的一个威胁,呼吁世界阻止伊朗核计划

三、与美国关系历史记忆   美伊关系伊朗对外关系中的头疼问题。

伊斯兰革命以后,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实行“不倾向于东方,也不倾向于西方,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

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取得胜利,掌握了全国政权,使美国势力范围减少、战略要地和资源丧失。

伊朗迅速与美国交恶。

美国担心伊斯兰革命在世界其他国家蔓延,利用阿拉伯世界对波斯人的戒心,唆使伊拉克发动入侵伊朗的战争,让阿拉伯人与波斯人打仗,以收渔人之利[4]。

扣押美国外交官52人达444天之久的人质事件更是直接使美伊关系进一步恶化。

进入21世纪,美国不断指责伊朗美伊关系恶化到了冰点。

2002年,美国布什总统指责伊拉克伊朗、朝鲜为威胁世界和平的“邪恶轴心”。

“9?11”事件以后,美国以反恐之名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又以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名发动伊拉克战争,一步步向中东渗透和蚕食,形成对伊朗包围之势。

美国“反对‘邪恶轴心’的强硬路线同具有恐吓性的伊拉克战争已经成为伊朗和朝鲜加速其核计划的刺激物”[5]。

在自身安全局势危急的情况下,面对异常强大的美国伊朗通过掌握核技术以形成威慑来保障自身安全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美国通过在国际社会孤立伊朗、将伊朗排斥在世界贸易组织之外、拉拢和培养亲美的政治势力、重金开展舆论攻势、通过代理人战争破坏伊朗政局稳定、挑起民族宗教矛盾与事端等措施,试图更迭伊朗现政权,促使伊朗反美情绪不断沉积。

美伊关系发生逆转,伊朗核活动开始问题化。

从某种程度上讲,伊朗核问题的出现是伊朗由亲美政权到抗美政权更迭的结果,也是美国在核扩散问题上持双重标准的体现。

四、伊朗发展核能的历程   伊朗发展核能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发展之初是在当时关系密切的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帮助下进行的。

伊核问题化始于伊斯兰革命以后,根本原因在于美伊关系恶化。

半个多世纪的核能发展史使得伊朗发展核能的意识非常坚决,民众的基础非常深厚。

伊朗发展核能历史大致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为快速发展期。

二战后,伊朗美国关系发展迅速,成为美国在中东的战略支点。

“盟友”美国率先支持伊朗核计划,于1957年与伊朗签署和平利用核能协议。

1967年,美国首先为德黑兰大学提供了一个5兆瓦研究反应堆,德黑兰核研究中心(TNRC)负责运行。

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政府宣布将从海湾地区撤出后,伊朗便成为美国在波斯湾地区“双柱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Twin Pillars Policy,即伊朗和沙特)[6]。

此时的伊朗美国关系甚佳,加之石油带来的巨大财富,其控制地区事务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着手筹划宏大的核计划,并且明确表示其核计划的最终目标就是拥有核武器。

1970年伊朗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

1974年,伊朗原子能组织(AEOI)成立。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为核计划暂时停滞期。

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霍梅尼派掌握政权,选择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强调“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并向外输出伊斯兰革命,与西方国家决裂,注重同第三世界国家关系伊朗与美欧等西方国家关系恶化,核合作终止。

1980年美伊断交后,美国曾多次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并对其采取“遏制”政策。

此后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使巴列维时期的核设施基本成为废墟。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3年初为核计划恢复重建阶段。

进入90年代,随着国力的恢复,伊朗开始重新启动核计划,先后同印度、中国、阿根廷、乌克兰以及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开展核合作。

其中,与俄罗斯的合作成为伊朗发展核能的重点。

2003年初,伊朗宣布提炼出核电站燃料铀。

第四阶段,2003年至今为核对话艰难推进阶段。

伊朗宣布提炼出核电站燃料铀后,美国伊朗核计划提出“严重质疑”,并多次警告伊朗停止与铀浓缩相关的活动。

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伊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

2003年12月,伊朗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并一度暂停浓缩铀活动。

此后,伊朗与西方在浓缩铀等利用原子能问题上再现分歧,2006年1月,伊朗宣布恢复中止两年多的核燃料研究工作。

同年7月,伊核问题被提交到联合国安理会,形成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磋商机制。

至2008年7月,六国与伊朗举行多轮对话,双方在铀浓缩、制裁等核心问题上分歧严重,一直未取得明显进展。

2013年8月,伊朗新总统鲁哈尼上任,伊核问题谈判出现转折。

同年11月24日,六国与伊朗就解决伊核问题第一阶段措施达成协议。

2014年2―6月,六国与伊朗开展了5轮对话,在第五轮对话会上,双方就全面解决伊核问题达成了共同的工作文本,但在主要问题上依然存在很大分歧。

参考文献:   [1] 波斯:伊朗的灵魂[EB/OL].历史见证伊朗[EB/OL].伊朗要造原子弹,以色列忧心忡忡请联合国施压[EB/OL].发展核能伊朗的强国之梦[EB/OL].岳汉景.伊朗核问题的本质探析[J].西亚非洲,2006,(6).   [6] Benard Reich.The Powers in the Middle East[M].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87,P59.   [责任编辑 陈 鹤]。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