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剖析 [大学生农村创业:土里刨金]

回到家乡做个新型农民      2007年,陈闯新疆农业大学毕业,就说服了一个同学和他一起义无反顾地来到了塔尕其乡。

当年10月,陈闯承包了乡里的6亩温室大棚

刚回到农村的那段时间,过于清静的生活不免让人产生孤独感,但很快,繁重的体力劳动迫使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大棚建设中。

每天天刚放亮,陈闯就得起来给大棚拉棉被,接着是育苗、除草、浇水……一天繁重的体力活下来,累得是精疲力竭,但陈闯却说:“自己过得从来没有这样充实过。

”   2007年冬季来临前,陈闯种下的辣椒上市了。

一上市,他的第一茬辣椒就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每公斤卖到15元不说,好多菜贩子还排着队等着要货。

年底,陈闯一算账,当年收益就达到4万元,他前期的投资成本基本收回。

在采访中,衣袖高高挽起,身上沾满泥土的陈闯自豪地说:“由于采用了先进的种植技术,我种的辣椒比其他菜农的要提早上市,因此,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   2008年3月,尝到科技兴农甜头的陈闯又承包了11个大棚,并和乡政府签订了10年的土地承包合同,以不断扩大蔬菜种植规模。

陈闯说:“我的想法是不但要满足当地的蔬菜市场供应,而且要把我种的菜卖到库尔勒、乌鲁木齐和周边国家。

”   陈闯在该乡一年多的时间里,不仅自己的温室大棚收益不错,而且他的行动也激发了村民发家致富的信心。

现在村里已有不少人知道搞现代农业能赚大钱,想跟陈闯一起干,陈闯和他的同学已真正成为塔尕其乡农业经济发展的带头人。

乡里不少农民看到陈闯采用先进技术发展设施农业后,就经常上门请教在蔬菜种植方面遇到的技术难题。

陈闯总是耐心地给他们讲解和主动帮助改进技术。

在谈到今后的发展方向时,陈闯说,现在他正在着手成立一个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进行规模化生产的公司,以不断扩大蔬菜种植规模。

今后,还要向蔬菜的保鲜储藏和深加工以及蔬菜出口方面发展,这样可以有效带动当地设施农业的整体发展,带动当地农民共同致富。

大学生猪倌“马场长”      马旭龙的猪场在他的家乡农六师奇台农场开垦庙社区(原农六师奇台农场三分场)。

这个被众说纷纭的猪场老板27岁,身高1.83,人长的帅气又精神。

马旭龙是2003届昌吉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他在当地有一定的名气,只要认识他的当地人都愿意说几句,主要原因是大家不理解:一个大学生在城里能找到一个体面的工作,而小马为什么又回到农村养猪?如此这样大学不是白上吗?   马旭龙选择养猪,父母一开始也不理解,同学不理解,乡里乡亲都觉得他的脑子坏了,大学毕业后才去养猪

其实,对于马旭龙来说,务农养猪绝不是心血来潮,除了自己想当老板创业,平时很关心国家政策的马旭龙在新闻中了解了国家大力解决“三农”问题推出的一系列利好政策,其中减免农户的费用让马旭龙动了心。

两年的时间他学会了观察猪得了什么病,甚至给猪做过接产,但市场规律并不因为马旭龙大学生的身份而特别眷顾他,他也吃过亏。

2008年春节前,马旭龙的猪第一次出栏,当时收猪的商贩看了他养的猪直摇头,说背膘太厚,也就是肉太肥,不要。

他一下子就急了,这猪喂的多好,真是有眼无珠。

人家见他是个生瓜蛋子,也不跟他计较,笑着走了,好几个客户都这样说,后来他请教了老养殖户才知道养猪是要有好品种的。

当年的猪的收购价是12.6元/公斤,他的猪最后只以11元/公斤低价卖了,这是第一笔学费。

交了学费他拼命开始学习猪的相关知识,很快就上路了,2008年他养猪的毛收入在15万元左右,扣除各种成本还是挣了些钱。

马旭龙的猪场现在有了大约克夏猪、长白猪、杜洛克猪、北京黑猪等优质品种,他的猪出栏后的销售方向到了敦煌、西藏和四川,这个大学生猪倌对自己将来充满了乐观。

“马场长”心中有宏图,他还计划在下一步搞生态养殖和特色养殖,甚至盘算增加养野猪的计划,似乎是佐证这些想法,他的茶几上堆满了这方面的书籍。

农村创业我不后悔      如今,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乐市乌图布拉格镇,农民“傍”协会已成风气,这股风气是由一名回乡创业的大学生、青年农民陆俊吉带动起来的,这里的农民“傍”上的协会,名叫乌图布拉格镇棉花种植管理服务协会

谈到自己一手创办的农民棉花协会陆俊吉自豪地说:“如今,有了这个协会,广大农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抱成了团,打通了获取信息的渠道,尝到了科技的甜头,扩大了生产经营的规模,降低了生产与流通的中间成本。

这个协会已经成为帮助农民增收的有效组织了。

”   27岁的陆俊吉,2001年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毕业,进入新疆农科院综合实验场工作。

2002年,年轻的陆俊吉作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放弃新疆农科院的优厚待遇,回乡创业。

“青春意味着拼搏,意味着奋斗,意味着慷慨和激昂。

”这是陆俊吉对青春的理解。

从被乡亲们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毕业生,到一名普普通通的青年农民陆俊吉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角色转变。

“我是学农业的,当然只有在这个领域才能发挥所长。

”回到家乡后,陆俊吉真正当起了农民,每天起早贪黑,在田间忙活,白净的脸庞被炙热的阳光晒成了泥土的颜色。

刚回到农村,镇里的棉田就暴发了棉铃虫害,几个农户找到陆俊吉,希望他能帮助他们。

陆俊吉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提出了解决方案,很快把这几个农户的棉铃虫害解决了。

之后,在几次棉铃虫害暴发前,陆俊吉都预测了发生虫害的时间,指导农户有效防治,得到了农户的称赞和信任。

就这样,他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带领一批青年农民领种科技示范田,很快在当地农村掀起了一阵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潮。

“过去,我不知道什么叫科技种田,也不重视科学技术,后来在陆俊吉手把手的指导下,我开始利用科技知识种植农作物,发现与过去的土办法就是不一样。

农民王红军说。

陆俊吉的努力下,短短两年后,当地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特别是土壤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等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让棉花增产、农民增收有了保障。

农民增收靠单一的农作物种植是不现实的,2007年,陆俊吉提出在镇里实施“3―3―3―工程”,即青年农民中30%种植农业、30%发展畜牧业、30%依托服务业、10%以搞活外贸为主,得到镇里的大力支持。

这个思路拓宽了农村青年增收途径,为农村青年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子。

陆俊吉的棉花协会解决了“一人办不了,一家办不好”的事,他也成了农民的“贴心人”。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