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导图的地理空间思维培养策略

【摘 要】分析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难点、思维导图的特征及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方面的优势,阐述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地理空间思维的方法,通过案例探讨思维导图地理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 地理空间思维 培养 案例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B—0098—02。

地理空间思维地理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差异、空间联系以及空间运动和空间变化的规律等的判断、分析、概括及评价的思维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既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地理学习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

思维导图(Mind Map)是运用线条、符号、色彩、词汇和图像,把一长串复杂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直观的、有条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地图,以此促进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自组织,强化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完成新旧知识的有效链接。

一、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的优势。

地理学是从空间的角度对地球表层系统进行研究的科学。生成和提高地理空间思维学生独立掌握地理知识的前提和基础。空间思维是抽象且不易养成的思维,需要借助有力的、与之相适应的工具。

思维导图,特别是手绘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形成有结构感和层次感的类似神经元组织的图形,不仅促进中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也激发了他们联想旧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地理知识;在绘制思维导图时,需要对事物进行联系,明确层次关系,用线条、色彩表达出事物间的关系,此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的空间思维学生自己绘制思维导图具有个性色彩,也有利于自身理解、记忆。

二、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地理空间思维的方法。

为实现有效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优势,需要在掌握一般性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合理恰当地运用思维导图

(一)地理思维导图的应用方法。

1.遵循地理逻辑性。

地理逻辑性原则指在绘制或阅读讲解地理思维导图时,应依据地理事物(现象)的形成过程、空间分布次序等地理逻辑顺序依次绘制。该原则要求准确概括和提炼内容,准确使用图形表达等科学绘制思维导图,否则很难正确获取、理解思维导图中的信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着重剖析地理事物(现象)的形成过程、空间次序,引导学生形成严密的地理逻辑思维; 另一方面,要从授课整体内容出发,把握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树立整体意识,从整体上掌握学习内容。

2.图文结合原则。

地理学科的空间性和时间性,注重运用图表表达信息。学习地理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将地理图表与文字表达相互转换的过程。把思维导图地理学科结合,在绘图时可以多用图表表达,地理示意图、区域图和地理图表比文字概括更有表现力,也更有利于地理空间思维培养。因此,在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文图转换”,即绘制“图”的整体布局、图片选择及分支都应考虑与“文”的相关性;另一方面要考虑“图文转换”,即如何从地理逻辑性出发,将课本文字描述的内容转换为布局合理、分支清晰的“图”。

3.坚持长期训练。

思维导图是锻炼思维的工具,思维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为了有效提升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把思维导图引入地理教学中,长期运用思维导图于教学实践中,逐步影响、引导、教会学生习惯绘制思维导图;其次,在课堂的预习、课堂学习、总结、复习等阶段都可以要求学生学习内容绘制思维地图,促进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合理构建学习框架,完成具有个性特征的思维地图;第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思维导图,比如制作学习计划、购物及面对复杂问题时,与头脑风暴相结合做出最佳判断与决策等。

4.探索高效的地理思维导图教学模式

绘制地理思维导图的过程是实现图文转换、掌握单个知识点、理解知识结构、整理知识、设计、绘制、修改思维导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空间思维能力训练时,对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根本性的改革要求,教师应不断探索思维导图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该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首先,课堂时间问题。地理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必须考虑的是把绘制思维导图考虑到课堂时间安排中,合理安排时间,避免影响教学进度。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任务时应注意合理安排,避免因负担过重引起学生反感或者影响其他科目的时间安排。

其次,学生个体绘画能力差异。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思维导图绘画能力主要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只能、空间只能和自然认知智能决定。思维导图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绘画能力,但是有的学生绘画能力不具有优势,因此如何保证所有学生都受益是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必须要考虑的。

第三,思维导图教学模式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思维导图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时间、学习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应与时俱进,但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是该模式要考虑的。

(二)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的案例。

本案例以人教版教材《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的第一分支“降水的概念”相关内容为例,教学前学生已经对思维导图有一定的认识,并能独立绘制

本次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1)学生能准确说出降水的形式,区分降水于降雨;(2)学生能够说出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是:(1)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2)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准确说出降水的变化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1)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培养地理空间思维;(2)学生通过学习降水的变化,加深对大自然的了解,培养学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至此,第一条分支已经完成,通过分享展示,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点进行连结,还有利于老师及时纠正错误和其他同学借鉴学习。按此过程完成“降水的变化”及“降水的空间分布”两个部分的教学。图1是本节课绘制思维导图

教师的板书可以在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时与学生同时绘制,或者稍靠后,或者在点评学生思维导图时进行,让学生有所借鉴,也要避免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答案。

三、结语。

以上教学设计采用逐步引导的方法,使学生更容易理清知识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结构,生成地理空间思维。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分小结引导学生把刚学习知识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整理,并且采用小组学习教学模式学生在讨论和绘图时,需要把刚学习的内容进行概括、整理、联系,形成形象、生动的知识网,利于学生对所学地理事物的时间变化、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差异、空间联系以及空间运动和空间变化规律等的判断、分析、概括即评价。

思维导图可以把知识非常清晰地提取出来,形成骨架式的结构,方便学生地理事物的空间知识做出联系、判断和分析,利于学生地理空间思维的形成。但是地理有效思维导图教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宋建军,边鹏翥.高中地理思维思维能力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4)。

[2]卢万合.中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及其培养[D].东北师范大学,2005。

[3]吴敬生.思维导图学习[J].教育文化论坛,2012(3)。

[4]程闽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6)。

【基金项目】本文系钦州学院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6QYJGB09)。

【作者简介】陈慧蓉(1988— ),女,汉族,四川雅安人,助教,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地理学科教学、环境教育。

(责编 卢建龙)。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