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审计风险的研究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审计风险研究本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1.选题的意义。

上市公司关于关联交易审计风险方面的研究还在不断探索和发展,它的重大现实意义主要分为以下几点:(1)开展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研究是完善、加深、拓宽审计理论的需要。审计风险理论是审计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审计风险的形成和发展,明确审计风险的原理,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案,建立相应的审计风险机制,以完善我国审计理论体系,对提高我国审计工作水平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有助于规范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审计风险研究,不仅有利于完善关联方交易的会计制度建设,如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信息披露制度、规范关联交易的计价等,还有利于完善其监督约束机制。(3)有助于提升注册会计师的形象。上市公司通过关联方交易进行舞弊,操纵经营业绩的现象屡有发生,这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要领域,同时也是风险极高的领域。关联方交易本身复杂程度很高、隐蔽性又强,这些特点将导致会计事务所进行审计时的工作量和难度都被加大,间接促使注册会计师要格外注重识别与控制关联方交易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水准,从而提升注册会计师的形象。2.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1980 年我国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的三十多年来,国内对关联方交易方面的审计风险研究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阶段,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如下:1.关于审计风险研究。1992 年,王光远的《制度基础审计学》可称为建立我国现代审计思想体系,探讨审计方法研究的首部著作。2001 年胡春元借鉴国内外风险导向审计研究成果,在《审计风险研究》一书中,对审计风险划分了三大层次,并作出了十分有益的探索。2005 年,卓继民出版《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首次全面分析了现代企业的风险管理。2010 年李向荣在财经界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切入,讨论了在风险导向的大前提下应该如何有效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并提出了规避审计风险的措施。这些研究大多是从总体进行理论分析,很少有对关联方交易领域的具体研究,本文将试图对此领域展开深入分析和研究。2.关于关联方交易方面的研究。2007 年汪永兰总结归纳出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舞弊的五种常用手段,其中包括虚构经济业务往来、利用内部转移价格转让或出售资产、以旱涝保收的方式委(受)托经营、利用利息调节财务费用的资金往来以及分摊各种管理费用等来进行盈余管理。2011 年冯慧琴对上市公司借助关联方交易转移利润的手段和危害进行实证研究,讨论了各种有效的审计监管对策。关联交易舞弊研究通常都对上市公司舞弊的具体类型做了全面的分类,但对于如何切实解决关联方交易存在的问题,还尚未提出具体改进的审计方法和政策建议,本文将着重对此进行分析。3.关于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和信息披露方面的研究。2003 年费加航对上一年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研究时发现,上市公司的业绩中通过关联交易实现的利润比例较大,就整体而言,其数量与上市时间长短呈负相关,在企业的运营方面,我国上市公司过分的倚重关联企业交易。2009 年原红旗认为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是企业进行关联交易的主要方式,审计人员必须利用风险导向审计,对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关联交易事项采取合理的审计程序进行识别、界定以及披露。2011 年张洁琳对关联交易审计风险做了相关探索,提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过分集中,自主经营能力和市场主体功能薄弱的问题,讨论了影响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的内外因素和降低审计风险的一些看法。本文将在以上各位学者的理论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研究我国审计风险研究发展比较晚,虽然诸多学者探索得出的研究成果对现实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但绝大部分还处在简单描述和小心探索的阶段,涉及到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领域,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研究理论和系统的研究方法。随着我国上市公司的兴起,关联方交易已日渐成为普遍的经济现象,而现有的理论研究显然还无法跟上实际发展的脚步。我国经济体制尚不健全,国有企业改制上市的情况在上市公司中占有很大比例,形成了以非流通国有股为主、但国有大股东虚位的股权结构,改制前后的母子公司仍存在着盘根错节的联系,极易造成内部人控制上市公司经营的情况发生。而中国加入WTO 之后,国有企业上市不再受到国家保护,很多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为了提升经营业绩可能会过分倚重关联企业,导致公司抗风险能力下降,进一步加大了关联交易审计风险。比如我国曾出现的海南琼民源、银广夏等案例,全部都是利用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来伪造财务信息、虚报经营成果,从而导致审计风险增加。为填补关联交易审计风险这一领域研究的不足,本人将在论文中通过简要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的基本理论,找出关联交易审计风险存在的原因,尝试对建立适应我国上市公司实情的关联交易审计风险理论体系作更深一步的研究。(2)国内研究现状在西方发达国家,民间审计的产生由来已久,审计风险方面的理论研究发展至今也相对比较成熟。1957 年,蒙哥马利首次在他的审计学著作中提出了要将风险审计程序结合在一起的新看法,且对如何防范审计风险,以及如何改良审计方法等领域进行了初步的探讨。1978 年,审计学家D.H.罗伯兹发表了审计风险终级模型。20 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审计风险的准则公告和文件,不断研究与改进审计风险模型。1992 年英国的斯蒂尔从技术方面出发,在著作《审计风险审计证据》中讨论了充分搜集审计证据的重要性。1996 年,英国会计学家安东尼.斯蒂勒出版的《内部审计学》讨论了审计中的贝叶斯方法。关联交易审计风险研究在国外的发展与研究多集中在通过规范关联交易的披露来控制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审计风险。早在1982 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就发布了《关联方披露》的相关准则,这不仅作为关联交易及其披露的官方规范文件,间接叙述了其审计风险的相关内容,也成为利益相关者用来防范关联交易审计风险的主要参考标准。2002 年美国最经典的案例之一,安然事件爆发。安然公司利用和特殊目的实体之间的关联交易虚报利润最终破产,作为担任安然公司审计工作的安达信公司判断失误、纵容关联交易违规操作,从而导致其产生了巨大的审计风险,这不得不引起相关审计界对关联交易背后深藏的审计风险进行深刻的关注和思考。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在2003 年发布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其表达式修改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并以此为标准进行审计程序设计的改进。由于国外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大多比较完善,内控制度实施有效,所以关联交易审计风险问题研究多数集中在检查风险的控制上。2005 年英国劳伦斯索耶强调审计人员应该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审计风险的控制负有更大责任,应该按照要求对关联交易舞弊行为予以充分的披露;2008 年审计学家斯图阿特特利在其著作中提到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应该通过建立模型分析来提高关联交易审计风险的评估能力。2011 年皮卡斯在研究了大量审计客户的关联交易舞弊案例之后指出,选用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较高的审计进行关联交易审计,能够更有效的控制审计风险。综上所述,国外对审计风险研究的历史比较悠久,但在关联方及其交易审计风险方向上过于片面与凌乱,因此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时仅可以作为参考。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