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魂补_留与忠魂补

瓷碗片:别看嘉靖皇帝尊道,可廷杖大臣从不含糊。

他曾经同时廷杖过124名大臣,16人当场暴毙。

亏了监刑官脚尖闭合,没有照实打,杨继盛才得以活命。

可即使这样,他也腿骨折断,腿肉尽烂。

在昏迷中他被拖回了诏狱牢房。

那个看管他的老狱卒嘟哝着,这不是杨大人吗?怎么你又来了呢?这地方哪能常来啊!老狱卒给他简单包扎了一下伤口,等他醒来,就偷偷地把一个瓷碗端到了他的面前。

狱卒说,这是王世贞大人送来的蟒蛇胆,可以清热止痛的,你快喝了吧!杨继盛靠着墙坐起来。

他喘着气,慢慢接过瓷碗,看着碗中漂浮行走的蛇胆,他彷佛看到了好友的一片心。

但他没有喝,他说我杨继盛自己有胆,用不着蛇胆!说着就把瓷碗往地上摔去。

瓷碗碎了,蛇胆带着血迹飘走了。

我就是碎在地上的一块瓷碗片。

我被杨继盛抓到了手里。

本来我以为他会用我割断自己的喉咙的,可我错了。

他用右手捏着我,用我并不锋利的茬口,去刮去割感染腐烂的碎肉。

我深入肉里,深入腿里,我快意在血腥和恶臭里。

我在杨继盛骨头的边缘上发出了咯咯儿的声响,骨头就被我刮白了。

可还有一根筋在晃悠。

我就向筋割去。

筋很柔韧,不容易断。

我一次一次地割,我甚至被筋磨得有些发紧。

就在我的茬口和棱角快被磨圆的时候,筋终于断了。

我被杨继盛扔在地上,我听见了他舒畅地喘了一口长气。

一群苍蝇扑了过来,包围了我和那团割下的烂肉。

诏狱卒:杨大人是第二次被投进诏狱的。

他爱管闲事的老毛病又犯了。

他第一次管闲事管的是大将军仇鸾

按说作为礼部主事,管这事也管得着,可人家仇鸾是谁?是内阁首辅严嵩的干儿子。

这事就有些难管了。

杨大人偏就知难而上,越过严嵩,给嘉靖皇帝上了一个“十不可五谬”疏,弹劾仇鸾

仇鸾的作为确实有失大明体面。

蒙古鞑靼俺答汗部引兵南下,逼近北京。

皇帝让他带兵御防。

你猜他怎么着?不让军队抵抗,与俺答汗暗地讲和,又谋求通商互市。

俺答汗不费一兵一卒,占了地盘,还抢掠了金银财宝和美女,当然愿意。

杨继盛不愿意了。

他说仇鸾议和示弱,有辱国体。

皇帝本来要治仇鸾罪的,那严嵩就给他辩解说他有安抚胡人之才能,又说杨大人好战,总想挑起战火,耗费大明财力物力。

而最要紧的是关键时候,仇鸾把自己的爱妾献给了皇帝

你猜皇帝怎么着?就把杨大人下了诏狱

多蒙王世贞和徐阶保奏,他才出狱,被发配去了甘肃狄道,做了个小小的典吏。

后来,仇鸾严嵩争宠,严嵩就把仇鸾请降求和的事情端出来了,仇鸾就给吓死了。

皇帝才把杨大人又召回了京城。

严首辅给杨大人接风洗尘,大赞他在狄道的政绩。

又把杨大人的职务一年四迁,最后让他做了兵部员外郎。

要是换了我,做这么大的官,咱早就感激涕零,投到严大人门下了。

可不知杨大人怎么想的,偏就不领情。

又鼓捣出来一个《请诛严嵩疏》,列举了严大人五奸十罪,死劾严大人

皇帝是在道观炼丹的时候看的这个奏折,还没等他醒过闷来,严大人就送来了一篇辞藻华丽、文采飞扬的青词,颂扬嘉靖尊道教敬天地的壮举。

然后又对皇帝说,杨继盛非难皇上,说吾皇疏于朝政,装神弄鬼,连宫女都想勒死你!皇帝就怕揭他的短,一怒之下就又把杨大人下了诏狱

这回可没有上次幸运了。

进来的那一天,就受了廷杖一百的处罚。

杨大人,你一根筋,你说你傻不傻?      杨张氏:我是在白洋淀畔的保定府跟随杨继盛走进官场的风口浪尖的。

一路颠簸着,惊吓着,根本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夫贵妻荣。

也许他不该出来做官。

他懂诗词歌赋,懂音律器乐,他更适合搞艺术。

他是苦出身,母亲早亡,从小就给人放牛。

继母待他很不好,13岁才让他读书,32岁才中进士。

直到现在满打满算他出仕才6年啊!他不会见风使舵,不会巴结逢迎,更不会隐瞒自己的观点。

我常让他向徐阶学着点,斗不过人家就先忍了吧。

可他脖子一梗,我就是我,凭什么学人?其实第一次从诏狱出来我是主张回白洋淀老家的。

他却说听皇上的,皇上让他去哪里他就去哪里。

他还说,我就不相信皇上永远会被他们蒙蔽。

于是我们就来到了狄道

狄道,为帮助穷苦孩子读书识字,他把自己的马和我的衣服首饰都卖了。

你说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傻官啊!当皇帝再一次召他回京的时候,他喝醉了,挥泪写下了“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对联。

他对这次回京寄予了太大的厚望啊!可是他仍然没改他的老毛病。

严嵩不是仇鸾

严嵩斗,无疑以卵击石。

这下惨了吧!严嵩肯定会要他的命的。

他一日不死,就总是严嵩的心病。

可有什么办法让他不死呢?我想来想去,决定向皇帝上书,如果非得定他死罪的话,就让我替他去死吧!他还不到四十岁,还能为大明做很多事情。

我找到了严嵩,我把奏折交给了他。

诏狱卒:杨夫人也傻啊!你不应把奏折交给严大人,你应该交给皇上啊!你交给严大人他还能递上去?没办法,严大人现在比杨大人皇上那里更大人。

这是满朝文武都知道的常识。

严大人让谁死谁就得死。

瓷碗片:杨继盛死了。

他被处斩于京城西市。

临行前,他写下了一首绝命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现在,这诗稿沾着他的血迹就压在我的身下。

我感觉身下的纸片在黑暗的诏狱里炽烈的燃烧。

我成了一块燃烧的瓷碗片。

诏狱卒:我带着那块滚烫的瓷碗片和诗稿来到了杨府,发现那个比杨大人更傻的杨夫人自缢身亡了。

我没有回诏狱

我辞了职。

7年后,严嵩被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徐阶斗倒。

皇帝杨大人建了一座旌忠祠,我就去那里做了看守。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