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高淳区杂交籼稻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摘要 阐述了南京市高淳区杂交机插技术示范情况,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以促进当地杂交稻的高产

关键词 杂交水稻;塑盘育秧机插秧;高产栽培;江苏南京;高淳区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7—0053—01  水稻机插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农机、农艺技术配套,极大地提高了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促进了水稻增产增效[1—2]。

而生产上,杂交水稻种植方式仍沿用水育(旱育)手栽。

杂交稻种子价格偏贵、播量少塑盘育秧盘根不理想等影响,杂交机插技术明显滞后于粳稻机插技术推广应用[2]。

2014年春夏播开始,高淳区农业局开展了杂交机插技术示范,对杂交水稻塑盘育秧机插技术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并取得了理想结果。

1 基本情况  杂交水稻机插高产栽培示范项目落实在南京龙墩湖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内的漆桥镇和平村,建立面积3.42 hm2的杂交水稻机插示范片1个,示范品种为Y两优2号。

2014年9月22日,对Y两优2号机插稻示范片进行成熟前田间测产,平均有效穗数270.45万穗/hm2,穗总粒数218.7粒,结实率86.2%,千粒重26.4 g,平均理论产量为13 460.06 kg/hm2。

2014年10月13日杂交水稻成熟,高淳区农业局作栽站、农机科和漆桥镇农服中心对示范片进行实产测定。

选择3块面积0.2 hm2以上的代表田块,经收割机收脱、过磅称重,平均湿产杂交稻谷12 325.5 kg/hm2。

经现场检测,湿谷水分为21.3%,按杂交籼稻标准水分13.5%折算,平均产量达到11 214.1 kg/hm2。

2 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2.1 精做秧板  4月底前,采用干整法精做秧板秧板做到平、实、基本无缝隙。

畦面宽1.3~1.4 m,可平摆2张秧盘。

畦间沟宽0.3 m,深0.15 m,四周沟深0.25 m。

2.2 制备营养土  5月初取足够熟化田土避雨备用。

育秧前按田土∶旱秧青=100∶1的比例拌入旱秧青,然后再拌入床土重量25%的育秧基质,拌匀后堆闷2~3 d[3]。

2.3 种子处理  播前选晴好天气晒种1 d,然后选用10%吡虫啉浸种,预防苗期稻蓟马等虫害。

按10%吡虫啉10 g加水10 kg的比例配成药液,可浸杂交水稻种子5 kg。

2.4 机械播种  大田播种量为干种子13 500 g/hm2,每个硬盘(规格30 cm60 cm)播干种子1 125 g/hm2,按使用硬盘180张/hm2进行机械化流水线播种,共播种落谷622个秧盘。

播种期5月26日,播种后将秧盘叠放于室内,每叠20~25盘,摆放垂直、整齐。

堆毕,顶部和四周用黑色农膜封闭,暗化1~2 d催芽。

2.5 苗期管理  暗化结束后,5月28日将秧盘移至秧板,拉线将秧盘排放整齐后再上水。

秧板湿润,沟内有浅水层为宜。

盖无纺布,四周用土压紧。

保持秧板湿润,期间一般不需施肥。

无纺布覆盖10~12 d、秧苗长到1叶1心时,及时揭布炼苗。

2叶1心前以平沟水和跑马水灌溉,2叶1心后脱水盘根,秧板以干为主,秧苗不卷叶一般不上水。

2.6 适时机插  秧龄控制在20 d左右,苗龄在3叶1心及时移栽。

大田上水整田前施碳铵750 kg/hm2、45%复合肥375 kg/hm2,田耙平后喷施丙苄1 500 g/hm2封闭除草,沉淀2 d左右准备栽插[4]。

示范片机插时间为6月1819日。

采用乘座式高速插秧机,株距调至21 cm,行距30 cm,机插时做到浅插、不漂不倒、减少缺宕。

栽插密度在16.5万穴/hm2左右,基本苗41.25万株/hm2左右。

2.7 大田管理  栽后7 d左右缓棵后,田间建立浅水层。

追施尿素225 kg/hm2作分蘖肥,其中拌丙苄1 200 g/hm2做好化学除草。

以水调肥,以肥促蘖。

水浆管理上做到薄水移栽,寸水护苗,浅水分蘖,适时搁田,灌水孕穗,有水扬花,后期干湿交替。

田间总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时(225万穗/hm2左右),主动放水搁田,并分次轻搁。

将高峰苗控制在360万株/hm2以内,成穗率在75%以上。

第1次搁田以田面不陷脚、叶色明显褪淡为宜,追施尿素150 kg/hm2+氯化钾75 kg/hm2作促花肥;叶龄余数1.0~1.5叶时,追施尿素75~120 kg/hm2作保花肥,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考虑到杂交水稻两段灌浆的特点,生育后期不能脱水过早,一般掌握在成熟前10 d左右断水。

2.8 病虫害综合防治  针对Y两优2号较感稻瘟病的特点,主要抓好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的综合防控。

根据植保部门发布的病虫信息,及时用药,打好2~3次总体防治战,以减轻病虫危害,确保增产增收。

3 结语  压籼扩粳的提出,主要因为杂交稻产量潜力和米质不如粳稻。

而目前生产上推广的杂交籼稻品种,产量潜力高,米质得到改善。

2011年,农业部组织的专家组在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对杂交稻Y两优2号高产攻关片进行现场测产验收,平均产量达到13 899 kg/hm2。

同时,杂交籼稻成熟期较早,可为秋播提供适宜早茬。

适当种植一定面积的杂交籼稻,也能满足部分人群对杂交籼米的需求。

采用机械化播种、硬盘基质育秧,利于精确控制每盘播量,利于培育壮苗。

从示范结果来看,通过秧苗期2叶1心前保持秧板湿润、2叶1心后脱水的水分管理方法,杂交籼稻每盘机械化播种落谷75 g干种子,即可取得适合机插的理想的盘根效果。

密度与机插效率:株行距21 cm30 cm,栽插16.5万穴/hm2左右,基本苗41.25万株/hm2左右,每台高速插秧机日均(8 h/d)可栽插杂交籼稻4 hm2左右。

并且,通过合理的大田管理可实现高产

4 参考文献  [1] 张效忠,王守海,台德卫,等.两系杂交籼稻两优289机插高产栽培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14(4):758—759.  [2] 朱满庭,黄献洪,吴小南,等.单季杂交籼稻机插育秧技术及栽培要点[J].浙江农村机电,2008(1):25—26.  [3] 谢仁康,茅弼华,居会军,等.杂交籼稻机插配套栽培技术[J].杂交水稻,2006(2):49—52.  [4] 查达平.机插杂交籼稻平衡栽培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6):105.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