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在调整价格方面的应用探讨

摘 要:2007年5月份开始,全国的猪肉价格开始大幅度上涨,猪肉,成了很多人生活中不能承受之重。

为了抑制猪肉价格,解决因猪肉价格上涨而引起的民生问题,国家紧急出台了一系列的财政政策来解决猪肉价格上涨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对我国财政政策在调整猪肉价格方面的应用及其效应进行分析。

   关键词:财政补贴母猪保险;猪蓝耳病;困难补助       1 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原因      (1)猪饲料价格的上涨导致成本提高。

在过去的几年中,因粮食价格上涨等一些原因,猪饲料的价格一直在上涨。

猪饲料价格的上涨必然引起养猪成本的提高,进而生猪猪肉价格也会提升。

猪肉的需求价格弹性较低,在一个有效率的市场中必然由消费者承担上升价格的大部分。

   (2)周期性波动引起的供需失衡导致均衡价格提高。

前几年的猪肉价格持续走低,生猪养殖户的亏损比较厉害,在生产者缺乏市场信息和对未来市场缺乏预测能力的原因下,部分养殖户便不再愿意养殖,从而导致今年五月份之前的生猪存栏数量部分缩减,在供求关系的自动调节下猪肉价格的上涨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可以说供需不平衡是这次价格上涨的最主要的原因。

   (3)猪疫病频繁冲击了生猪供应市场。

生猪疫病的流传也对我国的养殖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06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会造成母猪流产),对我国持续低迷的养殖业产生了严重的打击,使本来脆弱的生猪养殖业雪上加霜。

由于小户,散户养殖户无力防治生猪疫病,只好退出生猪养殖,正在养殖的也因这些疾病而遭受巨大损失,所以生猪数量减少,猪肉价格上升。

      2 相应的财政政策的措施      至十月份,中央已经出台10项促进生猪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初步建立了促进生猪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

   (1)建立母猪保险与补贴相结合的制度,促进生猪的生产。

一方面,国家财政拨专款支持对有繁殖能力的母猪建立重大病害,自然灾害等的保险制度,加大对生猪疫病防治体系的支持。

另一方面,建立母猪饲养补贴制度,国家财政依据参保的母猪数量,原则按每头每年50元的定额补助标准,给母猪饲养户给予直接补贴

   (2)建立生猪调出大县的奖励政策,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

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制度的资金主要用于“改善生猪生产条件,加强防疫服务和贷款风险,保费等的补助方面”。

此制度的规则在于“引导生产,多调多奖,直拨到县,专项使用”,所以其主要用于规模化养殖户的猪舍改造,良种引进和粪污处理支出,以及用于生猪养殖大户购买种公猪,母猪,仔猪和饲料等的财政贴息等。

   (3)建立和完善生猪的公共防疫服务体系,减轻疫病生猪产业的冲击。

对因防疫需要组织捕杀的生猪,国家对养殖户给予补贴,并对宰杀过程中的无害化处理给予补助

如同因非典建立起来的公共卫生防御体系,此次生猪疫病也促进了我国建立起来生猪的公共防疫服务体系。

该体系的建立必将有利于我国今后生猪产业的发展。

   (4)对低保人员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大中专生等困难人群给予补助

猪肉价格上涨引发的副食品价格全面上涨,对低保人员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大中专生的生活水平影响最大。

国家在调控猪肉价格的同时,也注意到解决其造成的影响。

“对低保人员,中央财政将增加补助4.7亿元,对普通本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经济困难的学生,中央安排补助资金2.8亿元。

”      3 现有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对政府已经实施的财政政策,我们将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考察其效应。

   (1)母猪保险和补贴制度有利于降低养殖户的成本,提高其养殖的积极性,但是在短期内会增加财政负担母猪保险和补贴制度的实施极大的促进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

首先,母猪价值大,得病率高,是养殖户得宝贵财富,母猪一旦死亡,将是养殖户承受巨大经济损失,有了母猪保险制度,就使养殖户多了一种保障。

另外,母猪饲养直接补贴制度将使养殖户直接受益,增强养殖户抵御成本上涨风险的能力。

国家给予的财政补贴降低了养殖户的生产成本,也有利于市场猪肉价格的回落。

如图1所示。

。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