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陶翁 无为而至|武当无为子

武当山是世界文化遗产,20世纪末,又被命名为全国文明风景区。

在这座“金山”上,含金量最高的就属武当文化

要发掘“金矿”,就需要那些经得住严寒酷暑,风吹雨淋,耐得住寂寞的“淘金人”。

这里介绍一位二十年如一日,扎根武当,脚踏实地的研究武当山,从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武当文化中“淘”出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宗教文化、民间故事等,分别在地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5部,共达上百万字的“淘金人”,他就是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副编审,曾任丹江口市政协副主席、武当山风景区管理局副局长的陶真典

最近,他又“淘”出了《武当神仙大观》、《武当传说故事》(上)两部书,由武汉出版社出版。

1979年,年过四十、刚刚被平反的陶真典放弃了城市的轻松工作,主动要求到偏僻的武当山,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他刚到武当山时,在武当山文管所担任文史研究工作,住在紫霄宫

二十年前的紫霄宫不通车,不通电。

从老营到紫霄宫上下要走七十多里崎岖山路,买粮购物全凭脚夫肩挑背扛;住在庙房里,夜晚点煤油灯,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但是,他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反而增添了事业心和责任心,脚踏实地地收集流散在民间的口碑资料

为了获取所需的资料陶真典深入群众调查采访,有时当地群众也主动与他交往,什么真武大帝、金童、玉女、七星树等故事滔滔不绝地讲给他听。

道士们的生活当时也是十分艰苦,他时常周济他们。

常借下山办事的机会,帮助道士们买些生活必需品;让其夫人帮助道士们洗衣、做饭、缝补衣衫。

道士们也时常把自己种的蔬菜送给他们。

他和道士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陶真典为了较全面地认识武当山,常利用休息时间上山考察

考察途中,餐风宿露,跌倒摔伤也是常有的事。

一天,他约了当地的一位农民当向导,去蜡烛峰考察

他们清晨出发,路越来越难走,最后似乎没有了路,他们劈荆棘、砍树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攀上去了。

上山容易下山难。

当下山时,一不小心,脚下踩空,手抓的树枝也折断了,骨骨碌碌滚了几米远,他被摔昏了。

当他醒过来时,发现衣服被挂烂了,身上多处被划得鲜血直流,腰部扭伤。

向导把他扶回了家,休息了一个多月。

一次,他从南岩到五龙宫。

这段路由于过往行人很少,古神道被茂盛的杂草给遮住了。

途中,他迷路了,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没办法,为了安全,只好忍冻挨饿在荒野露宿了一夜。

他经常总是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熬到夜深人静,看书、整理、研究、写作,到了第二天早上,鼻孔和口中总是被油烟熏得黑乎乎的。

他就是这样刻苦的、深入实地的考察研究,对武当文化知识的积累也越来越多,《武当山之谜初探》、《谁是武当拳的祖师》、《云外清都紫霄宫》、《一柱擎天上的金殿》、《南岩胜境》等等,大批论文、散文、传说故事出炉,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武当山》、《武当山的传说》、《武当剑》(小说)、《大岳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等专著相继出版发行,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

渐渐地,便有了“武当通”头衔。

二十多年来,莅临武当山视察的省、地、市领导和专家学者大都要请陶真典来介绍武当山的有关情况。

1985年,新编《武当山志》被列为国家重点山志,纳入湖北省“七五”计划。

陶真典遂被任命为《武当山志》主编,主持全面工作。

修志初,面临的是人员少,经费紧,资料缺,无经验等困难。

但他并没被吓倒,以极大的热情积极投入到工作中。

他根据自己多年来对武当山研究和志书的体例要求,制定编纂规划和资料收集方案,组织撰稿,积极争取省、地、市领导的支持和关心。

资料是修志的基础。

他一边协助国内高等院校对武当山动植物、地质、矿藏、道教音乐等专业性很强的知识进行考察研究,诚恳地向他们请教,收集最新考察成果资料

一边在全国各地图书馆收集相关文献资料

当时的文献资料仅仅就是清代和民国时编修的两部《大岳太和山志》,被视为“宝贝”。

后来听说北京图书馆藏有明代四部《太和山志》,他带领人员到北京去,找朋友、托关系,费尽了周折,终于见到了这几部书。

他们如获“珍宝”,白天在图书馆里伏案抄录,或复印资料,或查找新书目,发现新线索;夜晚,在房间里对收集资料进行认真仔细的整理、分类,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一直忙到夜里12点钟以后,收集了几万字的资料

由于经费紧张,在北京的生活十分艰苦。

住的是5人一间的地下室,每人每天的生活费仅3元钱。

通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从北京图书馆收集到明代宣德六年任自垣编的《敕建大岳太和山志》;明嘉靖十五年方升撰修的《大岳志略》;明嘉靖三十五年王佐编的《大岳太和山志》;明隆庆年间卢重华编的《大岳太和山志》等珍贵 文献资料,为编修《武当山志》和研究武当山的历史发展的规律提供了翔实资料

在编撰过程中,他带领志办同仁纸田墨稼,仰屋著书,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

夏天,屋内热气蒸人,蚊叮虫咬;冬天,室内寒气袭人。

然而他们以苦为乐,克服重重困难,一丝不苟的撰稿、改稿、校稿。

经过八年多的精心组织,艰辛笔耕,七易其稿的《武当山志》于1994年4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这部志书得到了国家、省、地、市领导的高度重视。

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省委书记关广富为之作序,予以高度评价。

赵朴初在序中说这部志书“不仅对武当山的开发建设以及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我国方志宝库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是一大贡献。

”   目前,《武当山志》已发行到美、英、日、奥地利以及港、澳、台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些领导和专家一致认为,此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影响。

美国建筑师瓦丽斯小姐来武当山考察,看到《武当山志》后说:“它是武当山的伟大成果,对我们了解武当山研究武当山都有重要作用。

”   1997年,陶真典离休了,但他却一刻也未闲下来,仍然在武当文化的矿藏中“淘金”。

他对武当文化进行梳理,倡导编纂《中国武当文化丛书》。

他克服由于多年伏案工作而患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致使腰腿疼痛、行动不便等诸多困难,上十堰、下丹江、跑武汉,四处奔波,寻求支持。

得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与指导。

丹江口市、武当山特区于1999年成立了《中国武当文化丛书》编纂委员会,决定编纂《中国武当文化丛书》。

他初步将《丛书》分为自然环境、武当道教、武当武术、武当文献、武当医药、文学艺术、武当民俗等七大类,每部类又分若干小类,计划出版数十部书,二千多万字,这是一项有益当代,惠及子孙,且规模宏大的精神文明建设工程,这项工作已经启动。

最近,陶真典编撰的《武当神仙大观》、《武当传说故事》(上),已由武汉出版社出版,这两部书分别是《丛书》武当道教类和文学艺术类中的一部。

前者是根据武当山在历史上的祀神特点,客观地介绍了武当山供奉的以真武神为主的数以百计的众多神仙的起源、出身、职司及其形成过程等,是一部融历史性、资料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体的专著。

后者收录了武当风物故事八十多篇,这些故事犹如一条彩练,把武当山奇特绚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有机结合在一起。

这两部书将会促进武当文化研究武当山旅游事业的发展。

当我们问及如何看待他所做出的贡献时,陶真典很谦虚地说:“研究武当山、宣传武当山,是我们武当山人的义务和责任,我只是做了我们应该做的事而已。

”从这简短而又朴实的话语中,流露出他对事业的执著追求。

我们衷心祝愿他在武当文化的矿藏中“淘”出更多更耀眼的“金子”。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