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格与小人格]第五人格大艾玛和小艾玛

中国人脑袋里有许多特色,其中之一就是“道德迷”,就是什么都要道德一下。

这个特色,使中国人不太承认在“道德的”或“不道德的”的以外,还有一种“跟道德不相干的”第三势力存在。

中国人不喜欢第三势力,所以把第三势力也道而德之:例如“玉”有什么道德?可是中国人说“玉石之美有五德”;“天地”有什么道德?可是中国人说“天地不仁”或“天地大德”……这种道德大泛滥始终困扰中国人,这种困扰,早在孔夫子时代就开始了。

困扰孔夫子   从《论语》里,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这种困扰,以管仲人格问题为例。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管仲帮齐桓公,尊王攘夷,一统天下,老百姓直到今天还得到他的好处,没管仲,连我今天都要披散着头发做胡人打扮了!    子贡的困扰,同样发生在子路身上。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候,不以车兵,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大意是:齐桓公九次召集群雄,不用武力,全是管仲的功劳。

孔夫子给两个学生的答案,有点答非所问。

因为孔夫子的思想,受时代的限制。

在答复两个学生的“道德评判”里,孔夫子的毛病是:他虽然发明出“仁”字,却始终无法给仁字下定义。

所以,这个字就像变形虫一样的东变西变。

当子贡子路管仲“非仁者与?”“未仁乎?”逼问他的时候,他立刻把这个字再变形一次。

人格与小人格   孔夫子若生在现代,以他的聪明,只要点出“人格的两层面”,就会使学生解惑了。

什么是“人格的两层面”?第一层面是“管仲层面”,第二层面是“匹夫匹妇层面”。

管仲层面”是大人物的层面,是特立独行的层面,是大无畏的层面,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层面;“匹夫匹妇层面”是小市民的层面,是随波逐流的层面,是依附权势的层面,是“庸德之行,庸言之谨”的层面

管仲人格   “管仲层面”所表现的人格,叫“大人格”。

管仲在尚未功成名就前,与朋友做生意,要多分钱,按“小人格”标准,这是吃人;管仲为朋友办事,没办成,按“小人格”标准,这是害人;管仲同朋友出征,作战时退后,凯旋时在前,按“小人格”标准,这是胆怯;管仲公子纠被杀后,投奔敌人,按“小人格”标准,这是无耻……管仲的一切行为,虽为大家所不谅,但他的朋友鲍叔牙却一直信任他。

最妙的,在管仲临死前,齐桓公问他谁做他的接班人,他竟不推荐鲍叔牙,理由是鲍叔牙不能搞政治。

这在“小人格”的标准下,十足是忘恩负义了,但在“忠于为国,不私其友”的“大人格”标准下,管仲却能天下为公。

管仲的小人格没问题   具有“大人格”抱负的管仲,难道他在“小人格”方面真有问题吗?事实绝非如此。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穷困,鲍叔不以我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我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这段动人的话,告诉我们,具有“大人格”胸怀的人,他在“小人格”方面,其实没有问题,只是不为匹夫匹妇所了解罢了!   编辑/王洪丽。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