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东亚货物贸易中价值增量分析

[内容提要]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使中国从80年代中期开始国际货物贸易额大幅增加,这也使中国自然地融入世界新一轮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的潮流中,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近些年中国所获得的净收益的粗略估计,来探讨中国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和价值增值链中能获得的净收益。

[关键词] 贸易伙伴 价值价值增量

一 国在开放条件下获得的价值增值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实行了开放型贸易政策,从此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货物贸易量以远高于世界平均增长幅度的水平增长,而这种变化也反映了在同一时期东亚、东南亚地区发生的国际分工和价值增值链的新一轮重构过程,那么中国在融人这一新的价值增值链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多少收益,近些年来这种留在中国的净收益是否增加或其增速,都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一个开放的经济条件下,要考察一国在国际商品循环中所能得到的净收益,就要同时考虑该国所从属的国际商品价值链和同属于这一链条的其他的贸易伙伴

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本国与其贸易伙伴的关系可以按照净出口分为三种类型,于是这些贸易伙伴也由此分成了三类:

一类是与本国进行商品和服务贸易经济体,在一段时间内从本国进口的商品额和向本国出口的商品额基本相等,这时,在双方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录中,净出口无论是正是负,绝对值都很小,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认为是零。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认为一方对另一方的净投资为零,或者从商品价值角度来说,是一方向另一方的价值输出基本上被对方的价值输入所平衡。

第二类贸易伙伴本国在一段时间内,对本国的出口大于从本国的进口,即处于贸易盈余状态,在本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本国处于经常项目的赤字状态(借方余额),也就是说,贸易伙伴本国的净出口大于零。在这一段时间内,从本国角度来看,本国从这类贸易伙伴那里为自己的贸易赤字进行了净融资。从贸易伙伴的角度来看,是通过贸易盈余对对方实行了净投资。即本国净接收了来自别国的一部分各类产品的价值增值

第三类是与第二类贸易伙伴相反,在一段时间内,有些经济体本国的出口额小于进口额,则它处于贸易赤字状态,而在本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显示,本国处于经常项目的盈余状态(贷方余额)。这时,从本国角度看,本国通过对这种经济体贸易盈余,向其进行了净投资;相对的,对方以这些净投资对其产生的贸易赤字进行融资。从价值转移角度看,这种情况是本国把自己所创造的一部分价值增量净转移给了其贸易伙伴

综合来看,既然本国对一些经济体处于贸易赤字状态(本国向这些经济体进行了净融资),而对另一些经济体处于贸易盈余状态(本国向这些经济体进行了净投资),则本国与这两类贸易伙伴贸易余额的差额,就是开放条件下本国在可贸易商品的价值链上所获得的净收益,或者说是净价值增值。如果我们把讨论的范围缩小到货物贸易账户,那么上述概念也就变为本国与两类贸易伙伴在货物贸易上赤字与盈余的净差额,从商品的价值链角度来看,就是本国在开放贸易环境下所获得的(而不是创造的)有形商品价值增值。当然,在实际中,每个国家都有着众多的贸易伙伴,所以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国际商品价值链中,这种计算包括的在统一价值链中的贸易伙伴越完全,其计算结果越接近于真实的留在本国的(即“获得的”)价值增值

中国东亚美国价值链中的价值增值分析。

(一)中国和几个贸易伙伴的关系。

中国众多的贸易伙伴中,美国基本上和中国进行的是产业间贸易中国美国出口的大部分产品是相对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事实上,在中国加工贸易兴起的背景下,中国输入美国的商品大部分是加工贸易的产物。比如玩具,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玩具生产国,产量占全球的大部分,其中90%以上供出口。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玩具消费市场,也是中国玩具最大的出口市场。据美国玩具厂商协会公布的信息,1997年美国中国进口玩具占美国全部进口玩具的65%。中国美国输出的其他大宗商品还有机电产品、家具、服装、鞋类产品、钢铁和塑料制品等。而中国美国输入的产品主要为相对资本、土地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比如机电音像设备,化工产品,光学、照相、医疗器材和设备,农产品和钢铁及其制品等。近十几年来,中美贸易间中方的贸易盈余出现了不断增加的趋势(见表1)。从价值链和价值增值角度来看,显然在这些年里,中国美国转移的由中国自己创造的价值增加量在不断增加。

同时,在中美进行这一系列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内容的进出口行为的背后,中国向美出口产品所需要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包装物件很多是从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等国家(地区)进口的,这些商品很大程度上可由东亚、东南亚的小型经济体中国贸易盈余反映出来,而在近十几年里这种贸易盈余也在不断增加(见表2)。这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净接收了一部分来自这些东亚、东南亚小型经济体价值增值

而另一个重要的现象是,近十几年来,美国东亚和东南亚几个小型经济体的货物贸易赤字在1997年之前基本上是缓慢下降,1997年之后一直保持在5000亿美元左右(美国官方统计数据),对比中美贸易中国与这几个小型经济体之间的贸易美国东亚这几个小型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实际上是相对缩小(见表3)。

这样,中美贸易中国东亚几个小型经济体贸易美国东亚几个小型经济体贸易的变化趋势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新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和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同第三次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协调发展;而总体上美国东亚各国(包括中国)的贸易关系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这却恰好反映了东亚产业转移的历史事实。

(二)环形价值链。

如果我们从总体上描述东亚各国(包括中国)和美国贸易关系就会发现:

1.很明显,在1997年之前,美国东亚、东南亚国家的贸易赤字在逐渐缩小,1998年由于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东亚、东南亚很多经济体的名义汇率出现大幅贬值,所以美国和这些经济体贸易逆差出现一个跳升,此后,这种贸易逆差一直保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上,这反映了美国对这几个小型经济体的净融资额的相对减少(见表5),或者说是净投资额的相对增加,可以将此看作美国东亚经济体的某种初始投资,这些投资将形成东亚几个小型经济体中国净投资的基础和某种来源。

2.东亚几个较发达的小型经济体在近十几年来,通过不断增加的对华贸易盈余,不断增加在华的净投资,这部分净流入中国的由东亚、东南亚国家创造的价值增值的持续积累,为中国提供了价值链的基础,比如生产原料、包装材料、各种硬件设备或零部件等。

3.中国使用由东亚这些小型经济体提供的基础价值,通过投入本地的劳动力和其他必须要素和资源对它们进行各种形式的加工,其对东亚几个小型经济体贸易赤字和以后对美出口中的贸易盈余的差额就反映了一部分在中国本地创造出来的价值增值,而这部分增值额留在了中国,由中国境内的各微观经济单位和要素所有者获得。

4.中国加工完成的产品,有很大一部分通过中美贸易输向美国,实际上也是把一部分创造出的价值通过贸易转移到那里,这部分价值就是向美国境内净输人的价值增值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