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利润与竞争力之辩

竞争力企业利润之源。

在超过万亿元的央企利润背后,央企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引发关注 下载论文网   背景:   2003年开始,中央企业的利润增长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从2003年的3006亿元到2010年11315亿元。

短短八年间,央企实现利润总额增长了3倍多。

这超万亿元央企利润的背后,却一直饱受着学术界、企业界等社会各界人士的争议。

驱动央企利润快速增长的原因何在?央企竞争力又在哪里?这一系列问题也一直是众说纷纭。

各执一词。

有的认为,央企的优势在于获得了垄断资源,从而具有了规模优势,产生了垄断利润;有的认为,央企获得了国家更多的扶持、享受了更多的政策优惠;有的认为,央企作为国有经济的支柱,享受了中国经济繁荣发展所带来的空前机遇,从而抓住了快速成长的机会。

那么,央企利润到底来自哪里?竞争力何在?为此,《国企》记者深入采访了一直研究央企的专家、学者、参与央企并购业务的实际操作者以及企业的代表,让他们在对央企利润的理解上,各抒己见,让读者更加了解央企这个特殊的企业群体的真实营利能力和这类企业的真实现状。

万亿元利润哪里来?   《国企》:2003年开始,中央企业的利润出现了快速增长,您觉得是什么原因让央企利润增长得这么快?   文宗瑜:中央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从2003年3006亿元到2010年的11315亿元一直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但在2008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了一个低点。

但整体来说,还是处于一个快速增长的通道中,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这几年一直处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期,而在2008年出现低点之后,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启动了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这其中由央企承担了一些最主要的投资项目;二是2009年和2010年央企的快速上市,包括整体上市,这是对非金融项目下的利润增长

戴爽: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央企作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一块部门,营利能力最好、资源配给最多,它的营利增长快是很正常的现象。

从历史原因分析,央企占用了更多的资源禀赋,如要素、资源、人源的配给;另外,央企一直是政策的优惠和扶持的受益者。

因此,它的利润增长速度比国民GDP的增长速度要快也是可以理解的。

王志钢:有很多人认为央企利润的快速增长是经济周期的关系,但我觉得央企利润的动力来源与国务院国资委的监管和政策引导是离不开的。

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之后,确定企业要“突出主业”、“三级管理”,这些实现了对央企的有效管理,明确了企业的方向,而不是说央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避免了管理上“渗血点”的出现。

同时还有其他的管理办法,比如,制定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年度考核等等。

这一切都是国务院国资委按照市场监管的规律,对企业进行有效监管的结果。

实践证明,国务院国资委考核办法是很有效的。

现在的考核是一个滚动的发展战略――这个战略既要符合企业实际的情况,又要符合国务院国资委“做大做强”、“做强做优”的要求。

如果制定的战略目标太大,可能企业实现不了,那么企业的领导和领导班子就会在薪酬上吃亏。

反之,目标定得太小,“小富即安”,那么国务院国资委就有可能把该企业并掉。

国企》:2007年开始,国务院国资委正式对央企进行考核,这个考核企业利润有什么影响?   许安:考核机制也就是管理机制,从规模到利润,完成指标是考核主要领导及领导班子的主要依据。

但目前我国对央企考核,还是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一味的追逐利润,没有考虑到持续发展的问题,于是就带来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王志钢:对于央仓的考核办法,其实我们一直都在不断的研究和改进。

可能这几年企业按照这个考核制度的导向去适应的时候,具体的工作就会比较忙比较累。

我觉得这是一个过程,考核指标都是国务院国资委通过对央企的充分调研和充分沟通交流协商而形成的,并不是一个单方面的东西。

上面所说的有些情况可能只是比较片面的看法,但也不排除我们考核体系里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总体上来看应该承认它的功效。

在现在的大环境下,我们找到企业发展规律性的东西,通过考核制度充分调动企业“做大做强”、“做强做优”的积极性,企业才被真正调动起来,才有今天的这种结果。

国企》:虽然现阶段央企利润增长得非常快,但这个利润增长有没有可持续性?   戴爽:当然是有可持续性的。

央企是国民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否认央企利润的可持续性,那么就是等同于认为中国的国民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

但是,从整体上看,央企利润的增速肯定是逐步趋缓的。

不过,对于不同的行业及不同类型的央企,如果不断调整企业经营的要素,可能还会出现很大的利润增长空间。

许安:我觉得可持续性很差,而且短期效应明显。

这表明现阶段的企业并不是真的做大做强了,只是面子上做到了。

企业真正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觉得是“可持续性”。

但是现在很多央企不具备这种能力,是国家赋予的可持续的能力。

如果将来真正走向市场,真的有生存能力吗?我持怀疑态度。

王志钢:不管是央企还是其他企业企业利润跟它的外围环境,以及它本身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政策变化、环境变化等等有很大的关系。

对于企业利润增长率而言,企业开始是张白纸,它的增长率肯定会非常快。

随着它进一步的增长,这个增长率将会逐步变小。

除非有重大的变革。

才会突然间有一个巨大的增长

央企业也是如此,当这个增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增速会放缓,这是一个规律性的东西。

国务院国资委这几年为了保持这个增长的势头,也做了一系列的工作。

比如完善治理结构、规范董事会建设、推进企业的重组来提高企业效率和自身的管理水平,这些都对企业保持增长的势头起到一些作用。

不能强行要求每个企业每年增长率都是这样,这样才是尊重市场经济、尊重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律。

利润央企竞争力   《国企》:2010年央企在上缴的国有资本收益中,资源型、市场竞争型、科研院这三类央企所上缴的总额各自占多少比例?是否能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文宗瑜:从我这里的数据来看,由资源型央企(石油、石化、电信、电力等)所上缴的国有资本收益占整个央企所上缴的约65%,占了一个大头;科研院(科研院又往往依附着资源型的央企)约占8%,而市场竞争型的央企(央企规模排名靠后60家左右的央企)所上缴收益少的可怜。

简单的原因在于央企的比较优势,还是主要来自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对资源的垄断、占有的依赖

因为自然资源的价格在不断上涨,即包括土地资源,还有石油。

煤炭、有色金属等生产资料资源。

第二,对行政力量支持的依赖,比较好的、犬的政府力量所需要的项目,基本上全部放在了央企,比如铁路、电信基本上都是央企

虽然目前央 企赚钱多,但基本上是两个依赖

国企》:对于文主任的说法,即央企的优势来自于两个依赖,一个是资源依赖,一个是行政依赖,你们觉得这种依赖是否存在?   王志钢:这个说法并不是特别科学,因为该比例是一个横向总额的比较,而不是同类型纵向的比较。

比如上述所提到的市场竞争央企,应该去和其他市场竞争型的非央企去比较,才更加合理。

国有经济的调整方向是根据十六大的要求,即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去调。

其中,主要就是基础资源型的企业

这个很正常,谈不上依赖依赖,既然往这方面调,这方面就多一点。

圆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肯定要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

在宏观来看,国有经济是不可不考虑的重要力量,国家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大的方向。

国有企业在这个大方向里与有重要的位置是很正常的,这些还谈不上行政依赖的问题。

所以,现在大家看到的好像是大部分资源被国有经济占有了,但如果这块资源不被国有经济占有,那么就不可能出现这么好的经济环境,可能弱小的国内企业的发展就更困难了,同时可能外资企业在里面会占很大的便宜。

戴爽:我觉得某种程度上是有的。

但不仅仅是央企,任何一家公司都会或多或少的依赖于这些。

比如前段时间国家政策扶持新能源、节能减排等等新兴产业,那么主营业务属于这些政策扶持的企业就会在税收政策等一系列产业政策上得到扶持。

另―方面国家要求淘汰一部分高耗能的产业和企业,就是相当于把这些行业中的其他竞争列手消灭掉了。

但是这些“依赖”肯定不是绝对的。

现在央企或者说国企是存在一定的依赖,但是不可能长期依赖下去,因为如果长期依赖下去肯定会逐渐被淘汰。

随着整个国有资产体系的逐渐透明化,随着资讯的不断发达,公众对国家经营者的管理要求更加迫切,以后的管理趋势肯定是越来越透明。

其实,现在的央企相对于民营企业的优势也在明显减弱。

国企》:竞争力企业利润之源,利润超万亿元的央企,是否说明竞争力也很强大?   文宗瑜:从现在来看,我们央企市场竞争力量还是很弱,有两个方面的表现。

其一,在完全市场竞争型的央企中,总体上看这类央企利润还没有出现大幅度的增长;其二,央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依然很弱,比如央企一万多亿元的利润大多数是在国内市场上获得的,国际市场上基本上没有赚到钱。

因此,我们大致判断,央企虽然出现了利润的大幅度增长,但是管理水平仍然很弱,技术创新的能力不强,央企离成为真正能够赚钱、真正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企业还有一定的差距。

目前的央企,还达不到一个真正具有党争力的企业所应该依赖的条件,即依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依赖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不断提高。

王志钢:“走出去”一直是我们鼓励央企发展的方向,国有企业担负着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只有走出去,才能真正体现出国家竞争力的提升。

有些企业走出去了,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有担忧。

因为,走出去的环境和国内不一样。

环境又各不相同,比如去美国和去欧洲、中东是不一样的,去搞资源和搞制造业也不一样。

我们要针对我们走出去的目的是什么和提高我们经营适应能力上下工夫。

第一、要加强研究方面的能力。

去研究别人的市场,国情、法律、约定俗成的东西,知已知彼才能取得这方面的要素。

比如外国人喜欢正着说,中国人喜欢倒装句。

第二、要提高监管水平。

企业“走出去”之后,监管的难度加大。

原监管方式主要立足于国内,在环境变化之后,监管能力和方式都会随之变化。

第三、要加强风险的控制。

对于企业经营一个产品,在国内能成功,但在国外环境变化了就未必会成功。

要适应新的要素,结合环境的变化之后去调整,而不是盲目地“走出去”。

我国在“十二五”期间会重点研究此类问题。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