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应用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糖尿病防治中的应用 作文 /zuowen/。

模式具有典范的意义,起到对病因、病理机制及防治有概括性的含义及能推动这些方面工作的作用【sup】[1]【/sup】。糖尿病防治需要医师、患者、家属、社会群体之间多个环节有效配合,给防治工作增加了难度。探讨糖尿病防治因素医学模式的关联性,对搞好卫生宣教,促进医学模式的转型大有益处。现以糖尿病门诊病历为样本,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09年1~6月的糖尿病门诊病历100例,均符合糖尿病分类标准【sup】[2]【/sup】。其中,男性65例,28~71岁。女性35例,41~74岁。1型糖尿病3例,2型糖尿病96例,妊娠期糖尿病1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23例,合并冠心病26,合并脑血管病32例,合并肥胖症11例。对病历中显示的流行病学、病理学、发病机制、病变部位、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分类和治疗、预后和转归情况等,所涉及到的糖尿病防治因素词条,做详细记录和统计。   1.2 防治方法 应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因素构成形式,突出可控性防治作用,客观地制定糖尿病防治因素分类方案如下。(1)身躯因素:体内结构性和功能性因素医学模式中生物性因素的集中体现);(2)心本文由收集整理理因素:情绪变化和应激反应现象(评定心理状态的客观指标);(3)行为因素:生活行为防治依从性行为(直接关系到糖尿病的预后);(4)环境因素:社会和自然环境因素(影响糖尿病防治的外部因素)。分类统计病历中的相关词条,计算构成比。对多次出现的同一因素不做叠加计算。对统计数字做构成比分析。   2 结果   100例糖尿病门诊病历中,共有不同的医学因素词条346个。身躯因素有性别、年龄、营养、头晕、口渴、肢体麻木、倦怠乏力、血糖升高、B超肢体大动脉官腔狭窄、肝肾功能异常等共215个(62.1%);心理因素有焦虑、抑郁、失眠、耳鸣等共8个(2.3%);行为因素有定量饮食、休息、预防感冒、戒烟酒、按时复诊、按时服药等共97个(28.1%);环境因素有经济条件、生活照顾、医师用药选择、职业、季节等共26个(7.5%)。   3 讨论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健康的主要威胁,医学模式也正在由对疾病尤其是对疾病的后期治疗为主,转向对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促进为主【sup】[3]【/sup】。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师,已成为今后若干年内卫生改革的重要内容【sup】[4]【/sup】。尤其是全科医师,在简陋的医疗条件下,面向卫生知识浅薄的社区人群,更需要有深入浅出的宣教模式,形成一门人文服务艺术,进而产生防治实效。   3.1 构成医学模式医学因素类别 在世界卫生组织会员国共同认可的《世界卫生组织法》中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状态,而且应该是身心健全完美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sup】[5]【/sup】。根据健康概念,参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构成因素,结合可控性防治的需要,把所有的医学因素分为体内外及其相互联系的4部分。身(身躯因素):人体内结构与功能因素,例如,大脑和它的神经系统功能;境(环境因素):体外与健康有关的因素,按照环境要素的属性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sup】[6]【/sup】,例如,科学和文明发展进程,细菌,海啸等因素;心(心理因素):指有体内外联系作用的、与健康有关的、客观存在的、可控性心理因素,例如,性格、心态、情绪、应激性其它表现;行(行为因素):指有体内外联系作用的、与健康有关的、客观存在的、可控性行为活动,包括防治依从性,例如,吸烟、酗酒、保健运动、及时就诊、按时服药等。这种分类方法简称身心行境分类法,为了方便宣教,有时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也称之为身心行境医学模式。它易于普通人群接受,并具有如下多种实用性意义。

代写论文   3.2 身躯因素医师制定防治方案的依据 100例糖尿病住院病历中,身躯因素215个(62.1%),种类繁多,专业技术性强,它们是医学模式中生物性因素的集中体现,需要由专业临床医师综合分析,为患者提供合理的个性化防治方案,也是衡量防治效果及其转归的客观指标。在4类防治因素中,身躯因素健康的实体,心理行为因素体现健康概念中的适应能力和对健康的认知与实践过程,环境因素健康的客体,是健康的物质源泉。   3.3 心理行为因素是个体可控性防治因素 个体的心理行为因素具有个体可控性,它对提高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因素的客观指标为情绪和应激现象,与性格、心态和认知水平有关;行为因素包括生活行为防治依从性行为,它是医师落实防治措施的主要途径。心理行为都是联系体内外因素的主要形式,都具有可控性心理可控性变异较大,行为的特点是具有真实性或客观实在性,直接影响健康行为因素还与环境因素有一定的联系。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高热量饮食及体力活动减少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sup】[7]【/sup】。在强调群体可控性因素时,饮食、吸烟、酗酒等属于环境因素;在强调个体可控性时,饮食、吸烟、酗酒等应归属于个体行为,这样有利于明确防治责任,调动个体防治积极性,这是临床医师和今后书籍编写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100例糖尿病住院病历记录中,心理因素有焦虑、抑郁、失眠等8个(2.3%);行为因素有按时服药、定量饮食、休息、戒烟酒等共97个(28.1%)。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3.4 环境因素糖尿病防治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示大家要注重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因素防治。社会和自然是人体健康的两个环境属性,缺一不可。环境因素有职业、季节、生活不能自理、医师用药选择、经济条件等共26个(7.5%)。医师应该对环境因素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以便为人群防治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把医学防治变得更为主动有效。   3.5 医学模式引导的糖尿病联防理念 糖尿病防治需要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责任形式形成联防系统。行为因素中的行,是医学模式对个体发出的防治号召令,是医学模式自身存在的防治发动机。行为医学防治的主要形式、是心理的真实表现、是沟通身与境的桥梁、是维护身躯健康的终生资源。不管是任何人,只要有健康行动就会有健康效果,行动越早收益越快,行动越久收益越大。有目的地限制不良行为和不良习惯对生活方式性疾病有预防性意义。贵在行动、贵在坚持。个体在心理行为可控性上做好全方位配合,医师正确区分和全面把握身躯因素,群体营造一个有效的防治医疗环境条件,分工合作、有效衔接、系统防治,最大限度地发挥医学模式医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随着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模式和研究方法的变革是必然的趋势,并将使医学和医疗卫生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sup】[8]【/sup】,研究医学模式医学防治中的实际应用方法,对于全科医学和其他学科都必须面临的一个课题。身心行境分类法仅供参考,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