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临床观察

作者:王继才 熊鹏 许秀峰 欧阳虹。

【摘要】   目的 评价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安全性。 方法 对57例抑郁症患者给予西酞普兰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 w、2 w、4 w、6 w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不良事件记录表、副反应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安全性。 结果 治疗6 w末有效率为66.10%,治愈率为32.10%;且起效迅速,不良反应轻微。 结论 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关键词】 抑郁症西酞普兰疗效安全性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终生患病率为15%~20%,目前抗抑郁药种类很多,西酞普兰为消旋二环氢化酞类衍生物,是一种新型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1]。为了解其治疗抑郁症疗效安全性,我们进行了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5年10月~2006年2月在本院门诊治疗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单相或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2)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18分;(3)患者本人或其法律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4)排除严重心、肝、肾等躯体疾病,癫痫,哺乳期、妊娠及对西酞普兰过敏者。共入组60例,其中男23例,女37例,年龄18 a~65 a,平均(38.57±13.65) a,平均病程(27.18±16.82) mo,平均发病次数(1.93±0.80)次,HAMD总分(26.17±5.13)分;脱落3例,实际完成57例。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最近1 w~2 w内服用过抗抑郁药或抗精神病药的患者均清洗4 d~7 d。西酞普兰初始剂量20 mg·d—1,口服,根据病情酌情调整剂量,最高剂量60 mg·d—1,疗 程6 w。伴有失眠患者可联用小剂量佐吡坦、艾司唑仑等。整个试验期间禁止使用其他抗抑郁药物或抗精神病药物,以及系统性心理治疗等。

1.2.2 评定方法 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 w、2 w、4 w、6 w末采用HAMD、不良事件记录表(AE)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以HAMD减分率判定疗效。减分率≥50%为有效,<50%为无效;HAMD评分≤8分为临床痊愈。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西酞普兰治疗前后HAMD评分结果,见表1。   表1显示,治疗1 w、2 w、4 w、6 w末,HAMD各因子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性降低(t=7.37,13.96,19.95,28.22,P<0.01);焦虑/躯体化因子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性降低(t=5.95,9.00,11.99,17.19,P<0.01);认知障碍因子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性降低(t=3.39,7.43,11.09,14.03,P<0.01);阻滞因子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性降低(t=2.90,8.49,13.80,20.75,P<0.01);睡眠障碍因子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性降低(t=6.06,9.56,11.65,13.31,P<0.01)。

表1 治疗前后HAMD评分(略)。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

2.2 治疗效果 西酞普兰组有效率为66.10%;基本治愈率为32.1%。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