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I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术后血清PSA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直肠超声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患者术后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变化及影响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

方法 70例经直肠超声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患者, 依随访结果分为A组(良性反弹组, 32例), B组(生化复发组, 12例), C组(疗效稳定组, 26例)。

比较三组PSA的变化及影响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

结果 A组复查血 PSA降至最低值后开始升高时间发生在术后(16.5±1.3)个月, 且65.6%(21/32)出现于14~27周;B组复查血 PSA降至最低值后开始升高时间发生在术后(29.7±2.2)个月;C组复查血PSA降至最低值时后长期保持稳定。

治疗患者年龄是良性反弹的危险因素(OR=0.802, P=0.0025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 前列腺癌; 125I粒子植入前列腺特异抗原;超声引导ki.11—5547/r.2016.25.140   超声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越来越被广泛应用[1, 2], 而评估其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是复查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的变化,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3, 4]:125I粒子植入患者复查血PSA可出现一过性升高, 属良性反弹, 并非肿瘤生化复发, 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70例125I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患者复查血PSA变化情况, 以评估其临床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10年1月~   2015年12月经直肠超声引导下进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患者70例, 年龄52~81 岁, 平均年龄(67.2±4.7)岁, 术前均经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 并行胸部X线, 盆腔核磁共振成像(MRI), 全身核素骨扫描及B超检查证实肿瘤无淋巴结转移, 包膜外侵犯及远处转移。

术前PSA 5.68~35.43 ng/ml, 平均PSA(14.42±7.73)ng/ml, 临床分期T1c~T2b, Gleason评分4~7分, 随访3~60个月。

依据随访结果分为A组(良性反弹组, 32例), 治疗患者血PSA临时升高≥0.2 ng/ml, 后逐渐降低至最低值并保持稳定;B组(生化复发组, 12例), 治疗患者血PSA逐渐降至最低值复查血PSA较此最低值升高≥2.0 ng/ml, 此后不再逐渐降至最低值或经临床评估后需要补救治疗;C组(疗效稳定组, 26例), 治疗患者血PSA逐渐降至最低值复查血PSA波动幅度在0.2 ng/ml以内。

排除标准:同期运用激素治疗或外放射治疗患者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 2 仪器 应用Aloka 5(7.0 MHz)彩色超声诊断仪, 配有经直肠双平面探头。

1. 3 125I粒子植入 常规术前准备, 肌内注射止疼药物, 骶麻,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常规留置Foley导尿管, 并适度充盈膀胱, 经直肠超声引导将18G粒子植入针并排穿刺入前列腺的不同平面、不同部位, 将125I粒子以间隔0.5 cm的距离均匀植入整个前列腺组织。

放射性125I粒子由中国原子能研究院生产, 镍钛合金包壳, 活动为11.9~16.6 MBq。

术后第1个月复查血PSA, 第1年每3个月测血PSA, 此后每3~6个月测血PSA。

每6~12个月行胸部X片、盆腔MRI、全身核素骨扫描及前列腺B超检查。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P0.01)。

见表2。

3 讨论   超声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是一种微创的近距离放射治疗前列腺癌的有效方法, 术后复查血PSA变化情况是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 有报道约46.3%的前列腺癌患者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后复查血PSA会出现良性反弹, 是前列腺组织对手术的一种应激反应, 并非治疗失败或肿瘤复发所导致, 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70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患者(随访3~60个月)复查血PSA变化情况, 32例(45.7%)出现良性反弹, 2例出现3次良性反弹, 1例出现2次良性反弹;12例(17.1%)出现生化复发(均经病理证实肿瘤复发或转移), 其中2例出现转移, 3例行外放射补救治疗, 通过总结随访术后患者复查血PSA的变化情况, 为临床对治疗效果的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文献报道[5]年龄是复查血PSA发生良性反弹的重要影响因素, 患者年龄越小, 术后复查血PSA出现良性反弹的几率越大:有研究显示≤60岁的患者出现良性反弹的几率是≥71岁的2倍(57% VS 26%, P参考文献   [1] 张治草, 黄毅, 马潞林, 等. 单纯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早期前列腺癌的临床分析.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2, 33(1):55—57.   [2] 朱晓应, 叶林阳, 林茂虎, 等. 125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12例临床分析.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09, 14(1):25—26.   [3] 王国民, 徐志兵, 朱延军, 等. 125I放射性粒子永久植入治疗前列腺癌.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5, 26(4):263—266.   [4] 陈明, 孙则禹, 张古田, 等. 经会阴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临床研究(附10例报告).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07, 12(2):101—103.   [5] 黄毅, 马潞林, 王俊杰, 等. 125I放射粒子植入结合雄激素全阻断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5, 25(3):267—268.   [收稿日期:2016—06—07]。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