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大赛之我见

顾建新。

当前,中国大陆的微型小说大赛如雨后春笋。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現在的微型小说征文比赛有三多:举办的次数多,举办的单位多,颁发的奖金多。

我认为,征文比赛的原则要公平、公正、公开。征文比赛的目的必须非常明确:为了微型小说事业的发展,发现人才,推出新人;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微型小说作品,提升这种文体的文化档次,扩大它在文学界与大众中的影响。

我曾经参加过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十届年度奖终评委。那些年的大赛,推出的作品质量是高的。现在再回看当年举办的春兰杯首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许多获奖作品经住了时间和历史的考验,成为人们经常学习、讲评的精品。

然而现在,举办大赛越来越多,可真正能让人津津乐道、流传的作品却越来越少。有的获“大奖”的作品,一公布,就遭到读者的非议。

那么,当下的征文大赛,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得了什么病?

一、圈子奖。

一些征文比赛,是为了圈子服务的。举办的目的非常明确:为个别单位造影响、为某些人造舆论。获奖的永远是那些人。更有甚者,一看评委名单,就能断定获奖人员。有的评奖搞“投桃报李”,通过评奖,互通有无,拉近关系。例如,今天我举办征文,你获奖;明天你举办,我获奖;有的评奖单位想“肥水不流外人田”,自己辛辛苦苦拉的赞助,怎么能让外人获奖?于是,表面上看上去热热闹闹的征文比赛,实际上非常“冷清”。久而久之,必然造成如下的结果:一是征文来稿日见枯竭。有的“大赛”,一次只收到100多篇稿子,竟有50篇获奖,连门面都难支撑。二是广大读者对这种做法感到无聊。这样的比赛,不仅不能扩大举办者的知名度,反而降低甚至败坏了其声誉。读者一看文章,就会质疑:这样低水平的作品也能获奖,这种大赛有何意义?三是获奖作品含金量低,推不出好作品,发现不了有发展前途的新人。四是徒增一些获奖者盲目乐观的情绪,使他们被虚幻的景象冲昏了头脑,以为自己就是当今中国微型小说界水平最高的作者。有的作者在个人简介中,写曾经获过几十个奖项,但一看他的作品,会发现没有可圈可点之处。而这种“圈子奖”对一些初学者危害更甚。有的初学者通过托关系甚至投入金钱后获了个小奖,拿出来到处炫耀,在群里到处晒,自我感觉良好、非常得意,甚至认为自己进入了当代名作家的行列。还有一些初学者从此不思进取,不再在作品的创作上下大功夫,而是把精力放在找评委、探消息上,以为这是晋升的“捷径”。结果路越走越歪。

二、广告奖。

所谓“广告奖”,就是某些地域、单位或者企业,以打广告为目的组织的征文比赛,而获奖的奖品也是举办单位的产品。一些比赛还会明确规定,除了必须是本地作者外,还须在征文内容中加入企业的介绍。这些比赛实质就是宣传单位的广告,如果只是在当地小范围推广,无可厚非,但如果冠以“全国征文大赛”之名,就涉及虚假宣传了。这样没有号召力的征文,企图通过征文比赛打响名号,但最终真的能推出好作品、好新人吗?

三、打赏奖。

一些征文比赛获奖,把读者的“打赏”作为获奖的条件之一,我称其为“打赏奖”。须知,以此为标准的比赛,完全失了初衷。有的打赏之所以成为“大赏”,是发动了所有亲戚朋友,投入这场全民战争;有的为了数据能变好看,不惜在各个群里打扰他人以乞得点赞;还有的自己投入许多金钱和物质,找人帮助打赏。这样的比赛评出的作品,毫无可信度,就如同电视上的虚假广告一样,实物与图片极为不符。高尚的文学,拜倒在赵公元帅的脚下;严肃的事业,被庸俗之风污染,着实让人觉得悲哀。

由此可知,这些大赛很多并不能评出高质量的作品。这些不规范的比赛导致了两种后果:其一,获奖作品平庸,大大降低了微型小说的品格,也让文学界更轻视这种文体、让大众更远离这种文体。其二,这样目的性明确不在征文质量上的比赛,对初学者是一个误导,他们误认为微型小说就应该是获奖作品上的那种模式,这样会让他们在创作微型小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微型小说,因其短小,本来就难以与中、长篇小说比肩,只有努力创作出《德军留下的东西》这样的世界著名的精品,出现契诃夫、星新一这样的大家,才能让世人对这种文体刮目相看、不敢小觑!当前,微型小说数量多精品少,加之许多获奖作品质量一般,所以,我们更应该努力创作,毕竟,传承好微型小说的精髓,我们还有很长很远的路要走。

为了办出有质量的征文比赛,让世人对微型小说的魅力有更清晰的认识,为了吸引广大读者参与,为了推动有成就的作家写出能彪炳时代的作品,为了培育出更多的文学新星,征文比赛必须得规范,且公平、公正、公开。

当前社会存在一些不正之风,评奖出现一些问题,让人冷漠与藐视。对此,不必大惊小怪。如果人人都从自己做起,共同抵制不良倾向,做到对社会负责、对时代负责、对人民负责,一起动手、努力匡正。时间久了,一切都会改变,我深信。

7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