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应急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摘 要:加强应急管理,是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为此,党和政府在深刻纵横家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公共安全形势的基础上,审视度势,作出了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决策。 论文网。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谐社会   当今,我国正处在突发事件危机多发期,从2003年“非典”疫情,2004年禽流感事件,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2008年初南方特大雪灾,“3.14”藏独事件,“4.28”胶济铁路事故,阜阳手足口疫情,“5.12”汶川地震,“6.28”瓮安事件,云南昆明公交车爆炸事件,北京奥运前夕的新疆喀什恐怖袭击,奥运后的“三鹿”奶粉事件,乌鲁木齐“7.5”事件,到今年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蜱虫中毒事件等一系列震惊中外的突发公共事件,这些灾难使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加强应急管理我国各级政府都必须认真对待的十分紧迫的重大问题。 一、突发事件的涵义及其特征 (一)突发事件的涵义   突发事件社会不稳定现象。如何界定突发事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目前都未形成统一概念。突发事件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定义和分类,有时也可以表述为“危机”,“紧急事件”、“紧急状态”等等。我国全国人大2007年8月30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将突发事件认定为: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二)突发事件的特征   现实生活中,虽然突发事件的形式和种类很多,而且由于环境和原因各异,都有各自的特殊性,但纵观各种突发事件,一般都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   1.不确定性   突发事件从始至终都处于不断地变化过程中,因而人们很难根据经验对其变化作出常识性判断。特别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更加剧了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   2.突发性和紧迫性   突发事件的突发性集中体现在诱发原因的偶然性和爆发过程的飞跃性。然而,它看似偶然,实为必然。突发事件往往是平素积累起来的问题、矛盾、冲突因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在突破一定的临界点后突然迸发。因此,就需要应急管理人员采取非常态的措施,非程序化作出决定,才能避免局势的恶化。 3.危害性和扩散性   不论什么性质和规模的突发事件,都会造成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瞬时和破坏,给人民带来生命、财产、或精神上的瞬时或损害。这种损害不仅体现在人员的伤亡,财产的损失和环境的破坏上,而且还体现在对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所造成的破坏性冲击,进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作文 /zuowen/ 二、应急管理的涵义   应急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还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   董传仪对应急管理的界定是:应急管理危机管理的根本和任务之一,是指危机事件发生后,在危机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应急措施,化解矛盾,减少损失,协调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做好善后工作,重塑组织剩余和形象的危机管理过程。1   计雷,池宏等认为:应急管理师和突发事件紧密相连的一个概念。应急管理师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为了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基于对突发事件的原因、过程及后果进行分析,有效集成社会各方面的相关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预警、控制和处理的过程。2   吴江认为:应急管理之的是为避免或减少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害而采取的危机预防、事件识别、紧急反应、应急决策、处理以及应对评估等管理行为,目的是为了提高对突发事件发生的遇见能力,救援能力以及事后的回复能力。3 三、我国应急管理取得的成就 自2003年“非典”以来,我国应急管理取得了长足发展。 2003年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明确提出,政府管理除了常态以外,要高度重视非常态管理。同年11月,国务院成立了应急预案工作小组。 总结大全 /html/zongjie/   2005年7月22日,国务院在京召开首次“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会议要求各地成立应急管理机构。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006年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公共安全建设列为专节。应急管理工作首次被列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12月31日,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成立。   2007年8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发布,并与11月1日正式实施,这标志着应急管理工作在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道路上卖出了重大步伐。   2008年初,我们经历了南方特大雪灾的考验,5月又经历了汶川地震的洗礼。即使如此,我们还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中国应急管理经受住了严峻的挑战。 四、应急管理社会和谐为导向   虽然近几年我国应急管理工作进展顺利,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一案三制”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我国现在尚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新旧体制转变中,社会问题更加复杂。一方面,利益格局的调整使各种矛盾错综交叉,难以在短时间内全部解决;另一方面,社会公众的知情意识、监督意识、维权意识等增强。因而需要一种新的社会理性的共同体组织形态,和谐社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构建的理想蓝图。从本质上讲,和谐社会并不是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而是有能力去解决冲突,并由此实现利益大体均衡的社会

所以,以社会和谐为导向的应急管理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着眼于社会和谐的“大应急管理”:从纵向上看,它要具有对社会和谐不利因素的预警功能;及时发现危机,处置危机,尽可能消除危机的后果和影响;在危机过后能够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从横向上看,它要能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加强协调联动,迅速整合各种应急资源,提高应急反应速度,以和谐应对各种危机。 总之,应急管理社会和谐为导向有利于公众培养参与意识,增强彼此间的互信、互助,进而增强社会和谐。    注释: 1. 董传仪,危机管理学,中国传媒出版社,2007,第136页。 2. 计雷,池宏,陈安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10页。 3. 吴江,应对突发事件读本,中国人是出版社,2008,第三页。 4. 王宏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防处置与恢复重建,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第32页。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