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市居民血脂异常状况及其关联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 了解如皋市18岁及以上居民血脂水平血脂异常状况及其关联因素,为血脂异常的社区综合干预提供资料。

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调查法,从如皋市所辖14个镇抽取若干家庭,调查该家庭中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对血脂水平血脂异常的检出情况及关联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如皋市18岁及以上居民总胆固醇(TC)和三酰甘油(TG)水平分别为(5.02±1.06)、(1.57±1.12)mmol/L;血脂异常检出率为49.79%,TC升高率为38.56%,TG升高率为26.52%;两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不吸烟和戒烟、极重体力劳动、每天牛奶摄入量超过400mL是血脂异常升高的保护因素;而静坐时间过长(≥2.0h)、豆制品摄入频率过高(>4次/周)是血脂异常升高的危险因素

结论 如皋市18岁及以上居民血脂异常率较高,应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适当运动,合理膳食进行早期预防。

毕业论文网   关键词:如皋市血脂异常;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181.3+7 文献标志码:A   Dyslipidemia status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among residents in Rugao City   WANG Shu—lan1,2,LI Hong—mei1,SUN Fu—hua2   1.School of Public Health, Medical College of Soochow University,Jiangsu 215123,China;2. Rugao Municip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Jiangsu 2265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s of dyslipidemia in communities, blood lipid level, its abnormal status and related factors were analyzed in residents aged 18 years and over in Rugao City. Methods A number of families were drawn from 14 towns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Rugao City for detection of blood lipid levels, dyslipidemia and related factors in residents aged 18 and above. Results The total cholesterol (TC) and three acyl glycerol (TG) levels in residents aged 18 years and over in Rugao were (5.02 + 1.06), (1.57 + 1.12) mmol / L; The detection rate of dyslipidemia was 49.79%, the rate of TC was 38.56% and the rate of TG was 26.52%; By two levels of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e found that non — smoking, smoking cessation, heavy physical labor, daily intake of more than 400mL milk were protective factor s for elevated dyslipidemia; We also found that longer (≥ 2.0h) sitting time , higher soy products intake frequency (> 4 times / week) were high risk factors of dyslipidemia.Conclusion In Rugao City, residents of 18 years old and above should have their higher blood lipid rate prevented in its early stage through improving lifestyle, taking appropriate exercise, and having rational diet .   Keywords: Rugao City ; dyslipidemia;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心?X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头号杀手,而血脂异常是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因此临床和人群血脂防治工作至关重要。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开展的大规模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包括长达20年的中美心血管病及心肺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中美合作研究,1981~2001年),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人群监测研究(中国MONICA研究,1984~1993年),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区、低发区的危险因素及流行趋势的对比研究(1992~1994年),中国脑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1993年 ),亚洲心血管病合作研究(2000~2001年) ,第四次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 (2002年)以及第二次中国临床血脂控制状况多中心协作研究 (2006年)均将血脂水平调查和长期监测作为研究的重要内容[1—2]。

另外,还有许多不同地区内人群血脂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这些研究结果提供了不同年代、不同人群血脂水平、分布特征及血脂异常患病率的宝贵数据[3—6]。

研究表明,我国人群主要血脂成分流行病学分布的特点包括,明显的地区差异(这些明显的地区差异可能与不同地区人群膳食习惯、生活 方式、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和男、女性别的差别。

尽管这些血脂成分的总平均水平在男女两性间差异不大,但年龄组间及随年龄变化的程度却存在明显差别。

血清TC、TG和LDL—C均表现出低年龄组(25~34岁和35~44岁)时女性的平均水平低于男性,而高年龄组(55~64岁)时,女性的平均水平明显高于男性的双相性特征。

血脂代谢异常在我国不同人群中具有不同的类型特征。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研究人群中总的血脂代谢异常患病率普遍很高,在11个省市的研究人群中,有6个省市血脂超过临界水平以上者的合计患病率已超过40%。

由此推断,我国人群中具有至少一项血脂异常人群总数应逾亿人[7—8 ]。

血脂异常早期无明显症状,容易被人们忽视,往往是出现各种心脑血管疾病时才得以重视[9]。

随着社会不断老龄化,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调整血脂水平已成为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最有效预防措施[10]。

研究利用如皋市2013年社区诊断调查数据分析如皋市18岁及以上居民血脂异常的检出率、人群分别特征及关联因素,以期为有针对性地对血脂异常进行社区综合干预提供流行病学资料。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3年3月至5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调查法,从如皋市所辖14个镇(街道)每镇(街道)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1个村(居),每村(居)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400户,调查该户中所有18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

1.2 方法   1.2.1 调查内容 包括问卷调查和健康体检两部分。

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一般人口学特征,吸烟、饮酒、饮食习惯、锻炼情况等生活行为习惯,血脂异常情况等。

在征得被调查者知情同意后,按调查问卷内容,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调查

1.2.2 血脂检测 在各调查村社区卫生室集中进行身体测量和血液采集,由各调查村所在镇医院实验室人员采集调查对象晨起空腹8h以上的静脉血,采集当天上午立即回实验室进行空腹血糖、血清TC、TG的测定。

1.2.3 分析指标及相关定义 血脂异常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11]:以血清TC≥5.18 mmol/L为升高,血清TG≥1.70 mmol/L为升高,以两者升高或正在服用降血脂药物为血脂异常者。

吸烟状况分为不吸烟(从未吸烟)、现在吸烟调查时存在吸烟行为)、已戒烟(既往曾经吸烟调查时已经不存在吸烟行为)。

饮酒:指喝过购买或自制的各类含有乙醇成分的饮料,包括白酒、啤酒、黄酒、米酒、葡萄酒等。

参加体育锻炼:通常一周中参加锻炼至少1次,每次至少持续10分钟。

1.2.4 质量控制 严格按照质控方案对现场问卷调查、身体测量、血样采集、实验室检测以及数据录入等各环节均进行质量控制。

调查员上岗前均经过统一培训并考核合格。

所有的调查表由如皋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统一设计并印制,体格测量器材由市疾控中心统一配置、校准。

承担血液检测任务的医院,通过质控样本考核合格后方可开展检测工作。

使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录入。

采用双录入核对、逻辑查错以及每个调查村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法抽取5%的问卷进行电话回访(复核问卷一致率为99.05%)等方法确保数据真实可靠。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AS 9.4 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算术均数及标准差描述,两组间均值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进行描述,各组间比较用2检验。

研究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抽样,检验血脂异常在家庭内的相关性,采用两水平混合效应模型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CC)[12]为0.1721,2=259.13, P400ml与基本不喝相比,血脂异常的OR小于1,为0.484(0.274~0.855);豆制品摄入频率>4次/周与偶尔摄入(   已有第四次全国营养调查(2002),也是中国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血脂流行病学调查[6]结果显示,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TC平均水平为3.81mmol/L,TG1.10mmol/L;18岁及以上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18.6%;高TC血症的患病率为2.9%,TC边缘升高率为3.9%,高TG血症的患病率为11.9%。

2012 年全国调查结果显示[13],成人血清TC平均为4.50 mmol/L,高TC血症的患病率4.9%;TG平均为1.38mmol/L,高TG血症的患病率13.1%;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0%,较2002 年呈大幅度上升。

江苏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2013)[14]结果显示,江苏省18岁及以上居民TC水平平均为4.57mmol/L,TG水平平均为1.44mmol/L;江苏省18岁及以上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31.5%。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如皋市18岁及以上居民血清TC 、TG的均水平均高于上述全国或江苏省调查的结果,分别为(5.02±1.06)mmol/L和(1.57±1.12)mmol/L;血脂异常率为49.79%,血清TC升高率为38.56%,血清TG升高率为26.52%,均为男性低于女性。

本次调查只检测了血清中TC、TG两项,并没有检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能会低估了血脂异常的检出率。

由此可见如皋市18岁及以上居民血脂异常率远高于上述全国或江苏省调查的结果,表明近10多年人群血脂水平血脂异常的检出率已经发生了明显改变,如皋市成人的血脂异常问题更为突出,需要政府和疾病防控部门高度重视。

本次调查发现,血脂异常率男女都随年龄增长先升高后降低,≤50岁男性血脂异常率高于女性,>50岁人群女性血脂异常率高于男性,与国内报道基本符合[15—17]。

其原因可能为男性在年轻时应酬多、吸烟及饮酒酒多、熬夜多、工作压力大,年老后生活趋于规律,运动相对较多;而女性在年轻时饮食相对清淡、作息规律,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从而导致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等疾病的增加[18]。

研究表明[19]:绝经后妇女学清雌二醇水平明显降低,TC、TG、LDL—C及血糖水平明显升高,与雌二醇水平呈直线负相关,表明绝经后妇女血脂异常与雌二醇缺乏有关。

我们的调查结果亦提示更年期后的女性是血脂异常防治不可忽视的一类人群

本次研究还发现从不吸烟者或者戒烟者比吸烟者患血脂异常的危险性更低。

这与毕小云等[20]吸烟血脂的影响研究结果一致,吸烟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 血压水平无关,是脂代谢指标的独立影响因素

我们还发现不同工作强度与血脂异常也存在关联性,即极重体力劳动与极轻体力劳动相比患血脂异常的危险性降低42.7%(OR=0.573)。

另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每天静坐时间在2—4小时者比静坐时间2小时者患血脂异常的危险性更高,但是每天静坐超过4小时与血脂异常关联性却没有发现有统计学意义,这与本研究人群中每天静坐超过4小时的比例在不同年龄段呈U型变化趋势有关,即每天静坐超过4小时者以年轻人和大于70岁的老年人为主,而低年龄组和大于70岁的老年人血脂异常率相对比较低。

在豆制品摄入与血脂异常的分析中发现豆制品摄入频率过高(>4次/周)者血脂异常的检出率高于偶尔摄入者;在每天牛奶摄入与血脂异常的分析中发现每天牛奶摄入超过400ml者血脂异常检出率低与基本不喝牛奶者;血脂异常与豆制品摄入及每天牛奶摄入的关系研究国内外少有报道,值得进一步探索。

研究中数据具有层次结构,并且在家庭和个体水平上均收集了信息,为消除家庭内成员的非独立性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我们采用两水平的模型估算血脂异常患病率及其与各种生活习惯因素关联性,与传统分析模型相比,结果更加稳定、可靠。

然而,该研究是一项横断面研究,其结果仍需要队列研究或干预实验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赵冬. 中国人群血脂流行病学研究[J]. 临床荟萃, 2006, 21(8): 533—538.   [2]李莹. 我国人群血脂流行病学[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4, 24(5): 259—261.   [3]吴兆苏, 姚崇华, 赵冬, 等. 我国多省市心血管病趋势及决定因素人群监测(中国MONICA方案)Ⅱ: 人群危险因素监测结果[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7, 25(4): 255—259.   [4]吴兆苏, 姚崇华, 赵冬, 等. 11省市队列人群心血管病发病前瞻性研究I: 危险因素水平心血管病发病的关系[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9, 27(1): 5—8.   [5]王薇, 赵冬, 吴兆苏, 等. 中国11省市35~64岁人群血清甘油三酯分布特点及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1, 22(1): 26—29.   [6]王陇德.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一: 2002综合报告[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60—65.   [7]?w冬. 中国人群血脂流行病学研究[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3, 31(1): 74—78.   [8]李鹏, 李勇. 中国人群血脂流行病学研究25年回顾与展望[J].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7, 28(5): 776—780.   [9]沈干. 血脂异常及治疗若干进展[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04, 7(1): 68—71.   [10]张红. 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和防治进展[J]. 中国校医, 2003, 17(1): 92—93.   [11]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5): 390—419.   [12] WANG J C, XIE H Y, FISHER J H. Multilevel Models: Applications Using SAS[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9: 125.   [13] 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29—32, 55—59.   [14]武鸣, 周金意. 江苏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报告(2013)[M].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129—137.   [15]申秀敏. 太原市部分职业人群空腹血糖 血脂水平调查研究[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7, 7(6): 436—439.   [16]潘志雄, 刘晓峰, 刘丹. 九江地区健康体检人群血脂水平调查[J].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09, 27(4): 359—362.   [17]傅秋莉, 张灵珠. 海口市居民血脂调查报告[J]. 中国热带医学, 2005, 5(2): 372—373.   [18]钟毓瑜, 田有逢, 朱瑞清, 等. 江门市健康体检人群血脂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11, 17(2): 41—42.   [19]吴大方, 周泉, 周岩, 等. 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与血糖及血脂变化的关系[J]. 中国综合临床, 2005, 21(1): 31—32.   [20]毕小云, 邓小玲, 肖琴, 等. 吸烟血脂的影响[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04, 29(1): 80—82.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