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 光明歌曲

光明有个很光明的名字。

有这么阳光的名字,杨光明本应活得阳光,可偏偏杨光明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和不公。

他便总是把目光盯着社会上那些不显阳光的角落,由于他对那些阴暗的东西看得过多,想得过深,所以他便常常牢骚满腹、抱怨声声。

光明喜欢写文章

他写出来的东西,亲朋好友看了都说入木三分,击中要害。

光明于是就向报刊投稿,可是,一直不见多少回音。

偶尔有几篇稿子有了回复,编辑不是说他的稿子“过于前卫,脱光衣裤都不敢看”,就是说他的作品“格调不高,扔进水中都会沉底”。

他猜想两种说法其实是一种意思,那就是他的文章庸俗、腐朽,主题灰暗。

他在投了298篇稿子后,终于下定快心:以后打死也不写这类稿子了;要写就写阳光的、适应潮流的。

痛定思痛,杨光明就脱胎换骨、革面洗心,写出来的文章充满阳光,洒满温情。

身边的人读了,都说他像换了个人似的。

他说:“不是换了人,是换了思想。

”大家就说,他洗脑有方,成效卓著,照此下去,将来必成大器。

光明“新生”后,写作时,总是往好处想,往高处看。

即使是写小偷,他也会让小偷幡然悔悟,立地成佛,最后回头是岸,成了不折不扣的英雄。

纵然是写无钱被医院扫地出门的绝症患者,杨光明也把他写成感动众人,得到好心人纷纷捐款救助,最后死了,也是含笑九泉的幸运儿。

站在这样的高度,瞄准这样的角度,杨光明写作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投出去的10篇稿子,总有五六篇被采用。

光明做梦也想不到写文章就这么容易。

同事知道他最近的投稿命中率很高,都来向他讨教,问他:“你是不是攀上了编辑,或者找到了写作的诀窍?”   杨光明回答:“你们这些人的思想怎么这样灰暗,文章是刊出来供读者欣赏的,光认识编辑有什么用?”   大家都不相信,还猜想他肯定认得编辑

要不然,他不会这样帮着编辑说话。

光明见大家都不相信他说的话,就说:“不信,把你们的稿子拿来,我教你们如何把它扔进油锅里爆炸。

这样烹出的稿子投出去,十有八九会被编辑留用。

”   同事以为他在吹牛,把头摇得能发电解决电荒。

有两个来不及摇头的,还真的拿来稿子,交给他。

光明见这两人的文笔都不错,不足的是,同他当初一样,可能也是消极的东西见多了,文章格调和主题看后使人喘不过气来。

光明教他们改变一下文章格调和主题。

改动后,他们把这些稿子投给报刊。

不久就被刊出了,乐得两位先生差点拼着老命朝油锅里跳。

上级知道杨光明所在的单位文化活动搞得不错,就要单位的领导推举几名文化积极分子去参加市里的评选。

单位领导一向认为杨光明的目光还停留在阴沟里,他把社会的阴暗面背得滚瓜烂熟,平时满腹怨言,满口胡话,所以,领导压根就没把他列入推举之列。

由于文件规定,不但单位可以推举而且本人还可自荐。

光明便写了自荐材料,附上他发表的作品作为佐证,一并交给领导审查。

领导看了他的材料,差点把桌上的茶水当酒喝,乐着对他说:“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呀,想不到光明的‘脑筋急转弯’玩得这样出色!”领导把他的材料给另一位领导,那位领导看了看,也说:“OK。

这些材料足以证明光明的思想已经逃出阴暗,前途是一片光明啊。

”   杨光明笑了笑,说:“我差点在阴沟里翻船,幸亏悬崖勒马,才奔向光明

这一切都是领导站得高,看得远的结果。

有你们这样好的领导,我的生活一定会更加光明

”   评选结果出来,杨光明当选为市里的“文化积极分子”。

光明还是把光明融入他的文章,继续写作,继续投稿,继续寻找光明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