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视觉能力【提升视觉文化产品的制作能力】

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次日,全世界的媒体都给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高度的评价,就连一向对中国过于挑剔的欧美媒体,也罕见地一致称赞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称这是“艺术之美的杰作”, “中华文化的缩影”,形容词也是一个比一个有意思――法新社的“Spectacular”(壮观的),路透社的“Dramatic”(充满戏剧性的) ,《澳大利亚人报》更是说的好:“Confucius says:Let the Games begin !”(子曰:让奥运开始吧!)。

①   2008年8月8日当晚,CCTV同样直播了这一盛会,并且令国人热血沸腾。

但是,同样的开幕式转播,当国人看到NBC版后,就会明显感觉到CCTV的直播稍有缺憾。

NBC版的转播,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唯美、恢弘、气势磅礴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得归功于张艺谋,他把大与小、远与近、强与弱、明与暗的反差用到了极致:大有腾空升起的烟花脚印,小有演员手上的提线木偶;远有四大发明、文房四宝,近有宇宙飞船遨游太空;强有震耳欲聋的击缶声,弱有一架古琴“叮咚”为满场伴奏;明有灿烂夺目的烟火,暗有演员手上的灯笼等等。

②   为什么同一场盛会,CCTV版和NBC版两者在效果上有如此差异?表面上,是因为NBC的转播与CCTV的直播有着8个小时的时差,并且NBC利用了这8个小时的时间对转播内容进行了剪辑。

但是,如果撇开8个小时时差这个理由不谈,单比较画面问题,我们会发现:NBC的转播从正、侧、俯拍面三个角度拍摄画面齐全。

并且远近景转换自然流畅,时间掌握精确。

而CCTV版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画面的把握就有稍许欠缺。

转换承启的细节有些疏漏;远近景以及特写的切换没有做到与画面效果的配合,造成了已有画面不能表达应含有的意思;而且场景的立体结构变化也不够丰富等等。

视觉审美角度分析,CCTV版存在两个方面的遗憾:构图取景单一,立体感弱;导播画面切换僵硬死板不流畅。

在构图取景上,CCTV版在拍摄时,似乎有些准备不足之感。

构图取景与NBC版的画面有一定的差距。

以2008张笑脸作为例子,张艺谋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前的发布会上曾经提到的细节――2008张笑脸会让人感到震撼。

此时,画面应该给出远景,增加气势,然而CCTV的画面中却给了许多特写镜头,我们看到的只有局部而非整体。

这种多特写的晚会思路完全没有将张艺谋的震撼场面表现出来。

而当需要运用特写表达细部结构时,CCTV的镜头却又多远景和中景,这种镜头往往忽略了细微之处的动人场景。

例如,许多观众都想一睹李宁点火的样子时,画面拍摄的只是李宁吊在半空中的中景镜头而不是特写

除此之外,因为拍摄角度的问题,使得本来很有立体感的场景也变得索然无味。

这种镜头导致影像单调,画面呆板,造成观众的视觉疲劳。

这可是电视摄像的大忌。

另外网络上抨击最多的当属CCTV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导播

他在切换开幕式画面时总是找不到真正的主角,甚至给出了许多影响视觉效果的镜头

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场盛大的开幕式,CCTV的直播制作效果是没有NBC的好,单从CCTV本身的制作效果上看,能够发现其在视觉产品的制作上跟西方国家所存在的差距。

首先,要打破固有的经验,实现艺术国际化。

不能将中国式的拍摄思想强行加注到世界各地观众的审美观念当中。

在这样大型的开幕式上,我们要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美好的一面,所以要全新全力认真地对待所要面对的事物,不能在这个时候将中国式的拍摄手段应用到以全世界人民为受众的视觉产品当中。

从业人员应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吸收外界的先进思想,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其次,要夯实基础,提高自身技术水平。

在这样大型的场合中,CCTV拍摄画面当中竟然有抖动镜头,这是绝对不容许的。

如果说摄像师在开幕式中紧张,抑或受到了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出现一些失误,导播将这些画面切换到节目中也是绝对不应当出现的。

第三,从思想上解决根本问题。

最近十年,中国在视觉文化方面的思想成长并没有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

既然新科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平台,就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不断在管理上督促从业人员,使他们从思想上稳定踏实地提高的。

所以,眼下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提升自己认识事物的能力,一点一滴地积累自己的相关经验,这样才能够站稳脚跟。

注释:   ①刘百祥编辑:《北京奥运开幕式成中国大广告受外媒好评(综合)》,中国文化产业网,2008年8月14日   ②jingcao:《“怪才”导出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且听风吟原创文化空间,2008年8月12日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