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成人与青少年房间隔缺损术后并发症的比

【摘要】   目的: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成人青少年房间隔缺损并对其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185例经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房间隔缺损患者,其中成人患者85例,青少年患者100例。术后即时观察并发症。结果:成人患者发生并发症5例,占5.9%,青少年患者发生并发症4例,占4.0%。统计学检验说明两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成人青少年房间隔缺损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但成人房间隔缺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青少年,因此成人先心病患者介入治疗中更易遇到并发症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并发症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是胎儿时期心脏大血管发育障碍所致的畸形。房间隔缺损(A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约占10%~20%,在成人先天性心脏病中,除二叶主动脉瓣畸形外,本病占据首位,一般分为原发孔缺损和继发孔缺损。对先天性心脏病过去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施行心外科手术,1967年King等研究ASD封堵术,1997年Amplatzer发明了双盘状的镍钛合金封堵器治疗继发孔ASD疗效已得到肯定[1]。国内外多项资料亦表明ASD可安全进行介入治疗[2,3]。有文献报道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并发症低,发生率为3.1%~11.0%,其中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0.3%~1.6%[4]。成人ASD患者由于长期左向右分流引起右室扩张、肺血管的改变、右心功能减退、左心室形态改变,所以成人ASD患者介入治疗有一定特殊性。在有手术适应证和介入条件的情况下,成人青少年ASD介入封堵术后并发症的比较国内尚无报道,本文就此进行讨论,进一步了解成人ASD介入封堵术的安全性。

1 研究对象。

1.1. 选取我院自2003年~2007年有典型临床体征、X线胸片、心电图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确诊为ASD并行介入封堵患者185例,其中成人(年龄≥18岁)ASD患者85例,青少年(年龄18岁)ASD患者100例。85例成人ASD患者中男42例,女43例,年龄18岁~55岁,平均(32.1±8.7)岁,合并房颤2例,心功能Ⅲ级2例,平均肺动脉压(37.2±11.4) mmHg,30 mmHg 12例,30 mmHg~49 mmHg 48例,50 mmHg~69 mmHg 25例,ASD最大伸展径12 mm~35 mm,平均(27.3±4.2) mm。100例青少年ASD患者中男53例,女47例,年龄4岁~17岁,平均(11.3±3.2)岁,平均肺动脉压(33.8±5.9) mmHg,30 mmHg 20例,30 mmHg~49 mmHg 72例,50 mmHg~69 mmHg 8例,ASD最大伸展径(15.7±4.8) mm。

1.2 成人青少年ASD患者均符合介入治疗适应证[4]。除外有右心室负荷过重表现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成人ASD患者有房颤病史的介入治疗前至少抗凝治疗3个~6个月,阿司匹林0.3 g/d,并在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排除心房附壁血栓的存在。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在心功能调整至NYHAⅡ级后手术。

2.2. 青少年与非房颤成人ASD患者术前2 d,口服阿司匹林3 mg/kg~5 mg/kg,每天1次。

2.3. 全组患者均局麻或静脉复合麻醉,在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下,选择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房间隔缺损的最大伸展径,操作方法见相关报道[5,6]。

2.4. 术后口服抗凝剂阿司匹林3个月,活动也应循序渐进。植入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30 mm的患者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钠,100 U/kg,每天1次,共3 d。

2.5 术后观察   超声心动图、常规心电图、心电监护、患者临床表现(胸闷、心悸、气短等)。

2.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本研究185例患者均于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下成功完成介入封堵手术。成人组中并发症发生5例,占5.9%。分别是急性心力衰竭1例,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心律失常中初发心房纤颤1例、室性期前收缩1例,ST段一过性抬高1例,急性心力衰竭经应用扩血管药物、强心、利尿治疗好转。儿童组中并发症发生4例,占4.0%,分别是心律失常中室性期前收缩2例,ST段一过性抬高1例,残余分流1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63,P0.05。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