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鄱阳湖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研究

摘 要:目前环鄱阳湖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首位城市南昌垄断性相对较强、中等城市数量偏少,小城市数目较多、规模小实力弱,城镇体系存在严重断层等。为此,我们建议环鄱阳湖城市群在“十二五”建设规划中采取优化措施,进一步强化首位城市南昌建设,提高南昌对周围城镇的辐射、拉动作用;加快区内中等城市九江、上饶等的发展,创造一两个大城市,弥补城镇体系中间断层;利用生态区位错位竞争原理,促进城镇间的协调发展;加大小城镇的投资和建设力度,改善小城镇发展环境,弥补中等城市过少、辐射能力不强的缺陷;建立协调机构,统筹各城市间的协调发展,使环鄱阳湖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更加合理。 毕业论文网 /2/view—458570.htm  关键词:环鄱阳湖城市群;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城市首位指数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10)05—0010—05      一、引言      城镇体系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这些城镇作为一个整体,其相互作用构造了区域经济联系的骨架,是区域经济发展最有效的组织形式。因此,城镇体系设置合理与否,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把“形成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作为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具备城市群发展条件的区域,要加强统筹规划,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为龙头,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人口分散、资源条件较差、不具备城市群发展条件的区域,要重点发展现有城市、县城及有条件的建制镇,成为本地区集聚经济、人口和提供公共服务的中心。”   鄱阳湖位于江西北部,上承赣、抚、信、饶、修五江之水,下通长江,南宽北窄,面积达3914平方千米,是我国的第一大淡水湖。2004年江西打出了“环鄱阳湖”这个区域经济品牌,2006年末,经研究、考察、编制并正式公布了《环鄱阳湖经济圈规划》,环鄱阳湖城市群初见端倪。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发展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具有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条件。         对环鄱阳湖城市群城镇体系进行科学的研究,提出合理可行的优化建议,对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促进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持续、快速发展,使之成为江西省新兴增长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环鄱阳湖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探寻环鄱阳湖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二、环鄱阳湖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现状      《鄱阳湖经济圈规划》中的环鄱阳湖城市群包括六个设区市,即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上饶、抚州(部分地区);四个县级市,即瑞昌市、乐平市、贵溪市、德兴市;还有诸多的重点规划发展的县。由于环鄱阳湖经济圈的规划,这些地市之间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形成了更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城市规模分布的均衡程度及特点。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反映城市化水平的直观性,本文选用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来分析环鄱阳湖城市群城镇等级规模现状。数据如表1所示:从城市规模来看,非农业人口超过100万的特大城市只有南昌1个,50万人—100万人的大城市没有,20万人—50万人的中等城市有九江市、景德镇市、抚州市、南昌县、上饶市5个,其余的都是20万以下的小城市(见表2)。      三、环鄱阳湖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首位城市南昌垄断性相对较强   根据马克?杰斐逊(M,Jefferson)的城市首位律,由表1可计算出环鄱阳湖城市首位指数,一般认为城市首位指数应该包括2城市指数,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   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指数:S2=P1/P2=3.73   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指数:S4=1/P2+P3+P4=1.53   环鄱阳湖城市群十一城市指数:s11=P1/P2+P3+…+,P111.496式中:Pn表示按人口规模排在第n位的城市非农业人口数,n=l,2,3…11   按照奥尔巴赫(F.Auerbach]位序一规模原理,正常的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都应该为1,而2城市指数应该为2,而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规模指数远高于这个标准。这说明鄱阳湖城市群有结构失衡、过度集中,城市人口集中分布在特大城市里,中小型城市发育不完全,首位城市的垄断性较强,城市规模分布是首位分布。但是和区外的一些超大城市如广州、武汉、西安等相比,首位城市南昌规模仍然偏小,2007年广州市区非农业人口为773.48万,武汉为660万,西安为448万,而南昌市仅为176.59万,连200万都不到,人口规模的偏小使得南昌对周围区域发展的辐射、拉动作用较弱。      (二)城市群存在中间断层   表2数据显示,环鄱阳湖城市群等级城市规模的比例为1:0:5:17。与全国城市规模等级数量比例1:0.99:1.27:2.242的结构相比较,环鄱阳湖城市群的城—市规模等级结构不够合理,缺少人口在50万100万之间的大城市,使环鄱阳湖城市群体系发生了断层,特大城市与其他等级城市联系困难。大城市城市现代化的主体,在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城市发展的极化效应表明,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各种生产要素达到一定经济合理的聚集程度,各项功能才能协调,呈现出发挥效益的最佳状态。据专家测算,100万人~200万人的特大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建设效益最好;50万人~100万人口的大城市,上述4种效益居第二位;20万人—50万人口的城市效益居第三;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效益最差。就国内最发达的区域――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来看,它们所以发达,与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辐射作用是分不开的。而环鄱阳湖城市群目前缺少大城市,这对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中等城市过少,辐射能力不强   目前环鄱阳湖城市群中等城市包括九江市、景德镇市、抚州市、南昌县和上饶市,其占城市群城市总数的比重为21.7%,低于全国23.05%的平均水平,中—。

城市数目较少。另外,环鄱阳湖城市群中等城市非农业人口数除九江市接近50万外,其余大部分在20万—30万之间,人口总数占环鄱阳湖城市群非农业人口总数的比重为30.41%,低于特大城市34.13%和小城市35.47%的比重。这些都说明中等城市人口规模偏小,发育不够健全,城市的凝聚力不足,辐射力较弱,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带动效应,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四)小城市数目多,规模小实力差   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共有17个,占城市总数的73.9%,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40.76%。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比例高于全国水平近33个百分点。这些小城市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城市规模偏小,17个小城市除鄱阳县、乐平市、贵溪市非农业人口超过15万外,大多数在9万~12万之间徘徊,最低的星子县非农业人口数仅为4.2万,规模严重偏小;(2)小城市实力差,整合人口、经济和社会能量的集约化程度不高。在“2006年度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名单中,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中仅有德兴市入选,但排名靠后,仅列第96位。      四、优化环鄱阳湖城市群的政策建议      (一)提升南昌的核心作用和辐射作用   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和社会活动的中心,对区域发展具有辐射和拉动作用,首位城市南昌在环鄱阳湖城市群中虽然具有较强的垄断地位,但是和区外的一些超大城市如广州、武汉、西安等相比,在经济实力、产业规模等方面仍有较大的差距,其对周围区域发展的辐射、拉动作用较弱。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首位城市南昌建设,增强其在城市群中的引领、示范、调控和辐射带动作用,要按照“一江两岸,五片区域”的布局,努力打造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现代工业文明花园英雄城市,加快形成一小时都市经济圈,使南昌成为辐射周边的现代化大都市,从而实现区域内经济的集聚、辐射、互补和联动效应,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就能大大提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人手:   1.充分发挥昌北经济开发区和昌东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家电汽车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形成资金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2.着力培育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南昌交通、信息枢纽的区位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   3.加快金融开放步伐,大力发展会计、律师、投融资、建筑和咨询等商务中介服务业,加快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设,构筑人才高地。      (二)弥补城市群中间断层   环鄱阳湖城市群存在中间断层,城市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不同级别城市各自功能的正常发挥,造成了中小城市不能有效地分担首位城市的部分职能,而首位城市也不能有效地拉动周围中小城市发展。为此,在对环鄱阳湖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进行优化时,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一些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健全、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大的城市,如九江、抚州、上饶、景德镇等作为大城市的培育对象并给予政策扶持,促使它们快速成长,成为联系首位城市和中小城市的重要桥梁。   九江市的发展,首先,可以围绕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区域性物流枢纽,加快沿江临港产业的开发以及出口加工区的建设步伐,形成纺织服装、生物医药、电子工业、食品加工、汽车及零部件配套、石化工业等产业聚集区;其次,可以走生态旅游路线,依托庐山的自然景观,带动下游经济的发展,构造一条无污染的产业链,形成产业优势,将九江旅游的品牌打得更响、更远。   抚州市作为南昌市的后花园,其地理位置在四个中等城市中离南昌最近,可以围绕“融入大南昌、对接长珠闽”拓展全市的工业产业布局。构建以抚州市——区为依托,以抚州金巢经济开发区为中心、扩散辐射至东乡等县城的集中布局框架。着力打造汽车及配件、医药、纺织服装、机电、绿色食品、建材及陶瓷六大支柱产业。   上饶市应围绕建设赣闽浙皖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和快速发展区位,一方面,着力打造生态、矿产“两张牌”,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做好农副产品转换和有色金属深加工;另一方面,依托园区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提升支柱产业的发展水平,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拥有名牌产品、先进技术、资源优势、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做大做强,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从而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同时,可以把旅游业培育成上饶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以三清山为龙头,以市区为中心,以婺源、龟峰、鄱阳湖为重点,构建“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格局,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景德镇市的发展,首先,应充分发挥古镇品牌作用,‘展示瓷都魅力,大力发展旅游业;其次,建设好陶瓷科技园、高新开发区和乐平工业园,形成以汽车制造及零配件、医药化工、陶瓷、建筑材料、机械、电子等六大支柱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重点突出汽车零配件、医药化工和陶瓷三大产业。      (三)以产业带动城市群结构和功能的优化   环鄱阳湖城市群缺乏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将使得该地区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呈现首位城市主导、同级小城镇激烈竞争的格局。同级小城镇激烈竞争会加大区域城镇之间的内耗,不利于区域城镇的整体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该区域应按照生态位错位竞争原理对各城镇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进行设计,并高度重视各城镇产业之间的互补性和关联性。只有各城镇问实现优势互补和开展分工协作,才能实现城镇间的协调发展。   因此,我们建议环鄱阳湖城市群在“十二五”建设规划中,应该注意各个新兴小城镇定位的特色化,避免出现千篇一律的城市面孔。要注意结合当地的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积极推动城市群各主体之间的联动、互补、错位发展,形成区域内多样化特色经济,增强整个鄱阳湖区域的竞争力。近年来,江西大力推动以“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为主的特色经济发展。如进贤医疗器械业、文港镇制笔业、军山湖螃蟹养殖业等。加强优势产业集聚,形成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有力支持了区域城市群建设发展。      (四)大力发展城镇,弥补中等城市过少、辐射能力不强的缺陷。   环鄱阳湖城市群城镇数量多,而且大多数小城镇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等问题。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环鄱阳湖城市群的整体发展,对于该地区城镇体系的优化极为不利。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小城镇的投资和建设力度,选择一批发展条件较好的小城市作为重点扶持对象,改善其发展环境,促使其迅速壮大,发展成为20万人~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弥补环鄱阳湖城市群中等城市过少的缺陷,以便于在今后的区域发展中能起到增长极的作用。   在此,我们认为尤其要注重鄱阳湖湖东小城市发展。目前环鄱阳湖经济圈存在较严重的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特大城市南昌和第一大中等城市九江均位于湖西,其工业基础较强,科研和文化事业。

发达,可以较好的发挥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投入技术和资本能带动湖西周边小城镇的开发。   但湖东广大地区的经济发展却非常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其行政中心上饶市,非农业人口只有20.75万人,刚迈进中等城市的门槛,其对本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不足。而上饶市又注重市区、开发区等地的建设,无暇西顾,造成滨湖诸县的经济发展边缘化。湖东地区位于鄱阳湖平原,处于南昌、九江、景德镇“金三角”的交汇地带,既是江西东北部接轨南昌、融人大南昌的前沿,又是四省交界区域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经济振兴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环鄱阳湖经济圈建设成败。因此,我们可以大力发展鄱阳县等有潜力的滨湖县,改善其发展环境,使其成为20万人~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从而有效带动其他湖东小城镇发展。特别是鄱阳县,其作为鄱阳湖东面的重地,具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曾自成体系,现在县城非农业人口达到19.8万,完全具备了成为中等城市的条件。      (五)建立协调机构、促进城市群发展   以上分析表明,环鄱阳湖城市群城镇规模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这说明环鄱阳湖城市群的自组织演化具有优化趋势,未来的城市规划应该充分利用现已发育的分形结构,着重培育良好的分维关系,促进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体系的良性发展。   但是,目前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还没有形成一个类似长三角市长峰会的协调机制,无法对各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协调发展做出一个全面有效的规划。对此,应当考虑建立高层次的政府协调机构,如成立环鄱阳湖城市群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必要的协商对话机制和信息平台,履行跨地区的经济协调职能。使各城市城市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优化投资环境等领域积极开展合作。      参考文献:   [1]江西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77   [3]国外城镇发展经验对湖南省的启示[EB/OL]   [4]改革开放30年报告:城市社会经济建设发展成绩显著[EB/OL]   [5]张跃贵,论从地税角度促进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J].当代财经,2008,f9):99.   [6]熊智伟,对环鄱阳湖城市群建设的几点思考[J].新余高专学报,2007,(12):15.   [7]熊智伟,环鄱阳湖经济圈的发展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6):38.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