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新举措,人民群众笑开颜

郭林涛 刘振伟 黄星。

夏夜,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赵朗庄村的“幸福大院”里,凉风习习,草木摇曳。78岁的张永奎和几个“老兄弟”一起唠着家常,悠闲地享受着这份惬意与温馨。

张永奎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女儿远嫁他乡,家里只剩下他一个人,他还患有肺气肿,腿脚也不利索。一个月前,他还是独自一人生活,尽管各项扶贫政策都享受了,但还是有所困扰:年纪大了,无人照料,生活极不方便,有时一天只吃两顿饭。他直言:要不是住进“幸福大院”,我怕是活不了几年。

被村干部接到“幸福大院”后,衣服脏了有人洗,生活起居有人照料,还有一帮“老兄弟”能说说话儿。他丢掉了原来一直不离身的拐杖,没事就在院里溜达,精神头儿越来越好。

张永奎的幸福生活是南阳市探索农村特殊困难群体实施“四集中”带来的新变化。贫困老年人、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重度精神病人等农村特殊困难群体,是脱贫中的难中之难、艰中之艰。南阳市探索村级“幸福大院”集中托管、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社会福利机构集中托养、医疗机构“医养”结合集中康复为主的“四集中兜底办法,实现了“困有所养、应养尽养”,也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实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南阳已建成村级“幸福大院”117个,集中托管特殊贫困人员2036人;改扩建乡镇敬老院234家,集中供养特殊贫困人员7966人;依托社会福利机构91家,集中托养特殊贫困人员5255人;建成“医养”结合集中康复点77个,托养特殊贫困人员2496人,释放出1.5万多名贫困劳动力,带动贫困家庭增收2亿多元。

难题——。

特殊贫困群体脱贫难。

方城县赵河镇里河村72岁的高明川,妻子去年病逝,常年因病四肢麻木的他生活没有依靠。

唐河县祁仪镇南岗村74岁的杨振东一家三口人,78岁的哥哥是精神病人,44岁的儿子自小失能,照顾两个人的生活占据了杨振东的全部精力。一家人种不成地,务不成工,只好靠捡破烂维生。

内乡县桃溪镇贫困户吴子和因脑溢血导致全身瘫痪,家人不得不24小时照护,日子越过越差。

…………。

南阳是河南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辖市,2019年年底还有6.53万贫困人口,其中,像上述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重度精神病人、无人赡养生活不便老人等失能半失能特殊贫困人员有1.24万,占比近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要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实现应保尽保。如何使这1.24万人如期脱贫?如何使他们有尊严、体面地生活?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没有成功模式可复制,怎么办?这些问题长期困扰南阳的各级政府和扶贫干部们。

南阳市委书记张文深下定决心:“秉持为民初心,找准问题症结,运用有解思维,敢于担当作为,我们有信心让贫困群众都过上好日子,如期实现全面小康。”。

求解——。

集中托养供养兜底保障

攻克脱贫难题,啃下最后的硬骨头。自2018年年底开始,南阳开始了探索实践。

破题先解题,到底有哪些人需要兜底保障?南阳在全市范围内对扶贫对象“过筛子”,澄清了底子:特困供养人员重度残疾人员、重症慢性病人员、失能半失能人员、孤儿、孤寡老人等六种情形人员,他们或是没有自理能力,或是没有完整生活能力,或是没有挣钱能力,需要兜底保障

如何对他们进行兜底保障?南阳市出台了《建档立卡特殊贫困群体“四集中兜底保障实施办法》,在前期扶贫工作的基础上,推广实施村级“幸福大院”集中托管、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社会福利机构集中托养、医疗机构“医养”结合集中康复等为主的“四集中兜底办法。

村级“幸福大院”集中托管。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适宜就近看护的半失能人员、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孤寡老人以及其他有需求且适宜的特困人员等,采取日托或全托形式就近集中托管,不仅有效解决了被托管人员不愿离村问题,而且方便家人探望照料。

张永奎就属于这类托管对象。赵朗庄村“幸福大院”2018年年底建成,2019年投用,设计33户规模,目前入驻28户,村里类似张永奎这样的特困人员已经实现了应住尽住。

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针对达不到代养标准的特困供养人员重度残疾、失能半失能人员、家中无力照料的重度残疾人员以及自愿入住等特困人员,实施集中供养,专人护理。特困户杨振东一家三口人住进了祁仪镇开心养老院,他的哥哥和儿子得到了良好的照顾,自己也能腾出手来挣点零花钱。

社会福利机构集中托养。针对需要长期护理且家庭无力照料或因照料负担较重影响脱贫重度残疾人员,因突发事故致残致贫且家庭无养护能力的特困人员,无法定监护人或监护人监护能力达不到标准的孤儿,找不到家庭的惯性流浪乞讨人员特困人员,纳入福利院、福利中心、残疾人托养机构、民办福利机构等场所进行集中托养。住进了马山口镇福星托养中心的重度残疾人吴子和说:“这比在家好多了,护工帮咱洗衣服,还帮咱做康复,照顾得很周到。”。

卫生机构集中康复治疗。针对无自理能力、半自理能力的重度精神病和病情稳定的重大疾病患者等人员,进行集中康复治疗。重症慢性病人高明川住进了方城县特殊贫困人员托养中心,在这里,方城县第二人民医院专门设置了“福利中心病区”,一个科室的医务人员对入住对象进行康复治疗。

“四集中兜底保障,走出了一條特殊贫困群体兜底保障的新路径。这部分特困人员开启了新生活,高明川拾起了“老爱好”,高兴地把自己的经历编成了曲儿,逢人便唱。

破题——。

统筹使用资金资源。

在邓州市小杨营乡宋楼村建成的“幸福大院”内,该村8名特困老人坐在院中,一边听戏一边拉着家常。这个“幸福大院”建有8间住房,配备炊具的厨房、提供热水的卫生间一应俱全。

统筹农村特困群众、低保群众危房改造资金,建设村级“幸福大院”,是探索出来的新方式。

在实施“四集中兜底保障过程中,南阳破解了场所怎么建、资金哪里来、如何确保服务、工作谁来干等一道道难题,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机制和实施办法,印发了《南阳市建档立卡特殊贫困群体“四集中兜底保障实施细则》。

统筹各类资源,解决“怎么建”问题。一是采取“一村一建”或“联村共建”等形式,将村内闲置村部、校舍、厂房、民宅或危房改造集中安置点等现有资源,改扩建一批村级“幸福大院”集中托管点。二是新建或改扩建一批乡镇敬养老机构集中供养点。三是依托民办养老院、民办托养中心等社会福利机构,采取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建设一批社会福利机构集中托养点。四是依托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精神病医院等医疗机构,采取医养结合、购买服务等方式,建设一批卫生机构集中康复治疗点。

统筹资金使用,解决“筹资难”问题。采取“财政投入一部分、部门整合一部分、社會捐赠一部分”的筹措办法,足额保障建管运行资金。市财政拿出4000万元资金,县市区均相应列支一定专项财政经费,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对进展快、效果好、群众满意的县市区、乡镇给予奖励。统筹运用民政、残联、人社、卫健、医保、住建等行业部门政策,整合使用入住人员低保、特困供养、医保、政福保、政康保、防贫保以及残疾人“两项补贴”、临时救助、慈善资金等多项资金,增强经费保障能力。引导社会公益组织、志愿组织、经济组织、各界知名人士等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奉献爱心,捐助一批社会资金。

统筹管理服务,解决“留不住”问题。建立健全完善托养中心入住标准、用工条件、监督管理、饮食安全、消防安全、卫生保洁、服务评价等规章制度,实现日常管理科学化、制度化,确保特困人员“住进来、能留住、可持续、得幸福”。

统筹职能职责,解决“谁来干”问题。实行“政府主导、乡村实施、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运作模式,明确主体责任,界定工作职责。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将该项工作纳入暗访督查内容,实行常态化暗访、常态化通报、常态化约谈问责,有力传递压力,推动工作落到实处。

求效——。

一举多得群众笑开颜

“照看一个人,拖累一群人,致贫一家人。”重病或残疾是农村家庭致贫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个失能人员往往造成整个家庭的失能。

在马山口镇福星托养中心,女护工王书侠的丈夫郭运景也是一名供养对象。“老郭2011年脑出血重度偏瘫,我天天不出门照顾他,儿子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穷得油盐钱都拿不出,现在他托养了,担子一下就轻了很多。”王书侠说,现在,丈夫生活治病都有政府兜底,当护工每月能收入1000多元,儿子也出门打工了,全家都有了继续生活的动力。

集中托养,释放了王书侠这样特殊家庭的生产能力,改变了特困群众自身和周围人的生活面貌。目前,福星托养中心的护工基本都是贫困群众,这也为当地贫困群众增收带来了新途径。

“四集中兜底保障模式的实施,解决了特殊贫困群体难以解决的难心事、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四集中兜底保障场所形成物化资产,归村集体所有,资金变资产,一次建成,重复使用,一举多得。

倡树了乡村文明新风。随着农村特殊困难群众“四集中兜底保障模式良性运行,在农村集聚了向上、向善正能量,唤醒了农村尊老、敬老新风尚。

锤炼了基层干部良好作风。在建档立卡特殊困难群众“四集中兜底保障工作实践中,广大干部把特殊贫困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急事特办,好事办实,锻炼了党性,拉练了队伍,转变了作风。

3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