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人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重视人的潜能研究,国外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对健康人格、健康心理方面的研究,进而开始提出健全人格的概念和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健全人格理论也逐渐为我国心理学界和教育界所重视。青少年正处于身心高速发展阶段,个性心理特征还没有完全形成,在这样一个阶段注重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无疑会为他们将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较好的基础,聋人教育学校开展塑造聋人学生健全人格的工作更有着特殊的意义。以下是我们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实践和思考。

心理学研究表明:健全人格特征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的和谐,能够悦纳,对自己有满意感,具有包容心,悦纳自我,悦纳他人和社会;有社会道德感,能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人、同情弱者、有爱心、善于理解别人、遵纪守法;热爱生活、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较广的兴趣,多交朋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奋斗(自强不息)精神,合作精神。也许每个人不可能同时具有上述全部的个性特征,但我们可以考虑以上述为方向为目标,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有侧重地开展塑造健全人格的具体工作。多年来我们的实践如下:

教会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认识自我的教育对所有儿童和青少年都是必须的,但对聋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其中包括教育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耳聋,了解听不见、不会说的原因,并要告诉他们不必为之苦恼,不必为之自卑,你仅仅是与别人有些不同罢了,况且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人,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当然也必须告之他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弥补自己的缺憾,包括如何使用助听仪器设备和不为使用助听器而害羞。

教会他们与他人交往沟通的方法。

人是社会动物,必须与人交往,聋学生除了在学校进行同学之间交往外,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与健听人的交往,这也是他们将来立足社会,融入社会的必要的基础。要教会他们与人交往沟通,首要的是要他们能够迈出不为耳聋而羞于与健听人交往的一步,即所谓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有交往的愿望,敢与他人交往,并逐步教会他们与健听中小学生,与社会中的人交往

教会他们自强不息。

我校的办学理念之一是:倡导“平等、融合、共享、超越”。我们把这一理念始终贯彻在我们的办学过程和落实在教育教学等各项活动中。所谓“平等”,我们主张人与人生而平等、聋健平等、师生平等,我们更看重聋学生在受教育机会和参与社会生活机会方面的平等,我们因此会向教育部门和有关部门争取参与各种活动的机会,如参与青奥和亚青会的有关活动。所谓“融合”,是指聋人要融入社会,为了达到融入社会的目的,聋校的教育就应是开放的,学校和老师要学普研特,用普特融合观指导教育教学,为学生能够顺利融入社会打下基础。为了使学生能够融入社会我们始终着力建构与普校融合的课程我们克服聋人学生与健听学生存在着的差异,开齐开足普校课程,让聋学生不能输在中小学学习起点上,我们研究聋学生特殊的教学方法,用爱心、细心、耐心、精心来缩小聋学生与健听学生的差距。所谓“共享”,我们努力创设最少受限制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聋学生发展的特殊教育的需要,(包括: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移动学习的共享以及专为聋学生提供的助听系统)。所谓“超越”是坚持“平等、融合、共享”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克服听障给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使聋学生能够在文化知识、语言与思维、心理与性格等方面突破聋人的局限,自强不息、超越听障的桎梏、超越自我,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健听人、创造辉煌人生。

教会他们学会关心、学会参与。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国家、社会及许多热心人士,对残疾人越来越关心,到学校来慰问聋学生的单位、团体也逐渐多了起来,国家的扶持政策也在不断完善,学校的助学活动也日臻成熟,老师对聋人学生的百般呵护和爱心更是如春雨、阳光,聋学生常常被包围在爱的暖洋中。一个人或一种人群受到更多的关爱是好事,但如若不知被爱、不知感恩、不知回报那就可悲了。我校一直以来,既重视向政府呼吁、向社会宣传,为聋人学生营造更有利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另一面我们也很注重因势利导,让学生理解国家、社会、父母和老师的特别的爱,知道爱的原由,知道爱的珍贵,以爱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动力;我们还注意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回报之心,并教会学生也要具有仁爱之心,也要学会关心他人、参与社会慈善活动。在我们长期的熏陶下和坚持体验教育下,我校学生已逐渐由受到别人关爱多而华丽转身为:当别人有困难时,自己也能伸援手、力所能及帮助他人。多年来,每当有地方有震灾、水灾、旱灾时,同学们都会主动捐出自己的零花钱,表达关爱之心。平时我们还注重争取各种机会让我校学生参加到全市中小学生的各项活动中去,多年来,我校学生参加了全市中小学生七彩语文杯大赛(有三次获得金奖),参加了全市中学生龙舟大赛(每次都获得一等奖),我校学生表演的文艺节目也常常在全市中小学生的活动中表演。我校学生还参加了亚青会火炬传递活动,参与了亚青村文化交流活动。同学们刻苦的训练,舞台上精彩的表演,观众热情的掌声,获得的奖杯,都增加了参与社会生活的体验、增加了成功的体验、自信的体验,也增加了与主流社会交流沟通互动的体验,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潜移默化中更趋完美。

坚持开齐开足思想教育课程

我校办学涵盖了小学、初中和高中,思想教育课程包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和高中的《思想政治》。多年来,学校一直重视这一系列课程的开设,领导重视、确保课时,设有专职岗位和专业教师,列入教学检查系列,并进行教学研讨,还针对聋学生实际编写了思想教育类系列校本教材。学校一直要求思想教育类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尤其是聋人学生实际),增强学生的品德情感体验和对学生行为的指导。并把课程与时事教育、与德育工作以及和健全人格塑造紧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不仅提高学生思想认识,丰富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导了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在塑造聋人学生健全人格,形成良好个性心理方面也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坚持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被国家列入中小学校课程和常规工作之中,我校和普通中小学一样,一直以来高度重视该项工作,我校有8名经过教育部门专项培训合格的心理教师和被审定的合格心理工作室。每天都有值班老师,还开设专门课程和针对存在需要的学生个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辅导工作。这一工作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一些有需要的同学问题也得到了及时的化解和指导,帮助一些同学顺利的度过了心理困惑期。另外学校还结合高考、中考等学生学习活动重要时段和节点展开积极的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工作。在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尊重、保密等基本原则,也破解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神秘化和一些同学不必要的顾虑。

多年来,我们依据心理学理论、针对聋学生心理特点,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为努力目标,既有面上工作、更关注个性心理特征的雕琢,积极开展工作,探索聋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路,取得了一些收获。我校学生心理阳光,朝气蓬勃,人际交往积极、和谐,聋人高中学生19年高考年平均录取率超过98%,近5年本科录取率达到100%,被人们誉为“聋人学生摇篮”;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发展,受到了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高度的赞扬和社会的好评,学校被评省德育先进学校、和谐文明校园和省文明单位。我们将继续努力,为聋生的美好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南京市聋人学校)。

1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