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东民歌的音乐特征

白荣芳。

摘要:山东民歌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东人民在劳动者中集体创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山东民歌具有质朴、淳厚、强悍、粗犷、诙谐和风趣等音乐特点

关键词:山东民歌;音乐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03—0089—01。

山东民歌的体裁分为劳动号子小调、秧歌与花鼓、山歌、说唱性民歌、民间套曲以及儿歌。山东民歌在题材上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历史影响和自然环境不同,各地语言的差异,使得山东民歌的风格特点也多种多样。山东民歌具有粗犷、豪放的特点,这一特点山东民歌中的各种号子(海洋号子、黄河号子、运河号子)中表现尤为明显。儿歌、说唱性民歌以及一些大型民间套曲大部分是由当地故事趣闻填写而成,更能引起当地人们的兴趣,这也就是山东民歌的第二大特点:诙谐、幽默。除了上面所说的两大特点山东民歌的第三大特点就是质朴、淳厚。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抒情性的民歌,比如《沂蒙山小调》、《包楞调》等等。

一、旋律调式特征。

中国民歌旋律特征基本都是由產生作品之前的音乐事件决定的,都属于线性音乐山东民歌也不例外。旋律中的级进、大跳以及节奏节拍都是山东民歌的风格体现。山东民歌的节奏节拍都比较简单,多以四分音符为一拍的单拍子为主(2/4; 3/4;4/4),旋律整体优美、高亢,音域大致都在小字一组C音到小字二组的A音之间。在旋律中,装饰音也运用的比较多,在旋律结尾大多部落在徵音,徵调式较多。

山东苍山民歌《绣荷包》旋律婉转,借荷包表达思念。全曲由两个段落组成,节奏整齐,多以常见的二八,小附点为主,降B徵调式。全曲使用了较多的装饰音,倚音以小三度装饰为主,也符合当地方言的语调。这首歌曲开头的歌词比较紧密,在第九个小节处,变宫的加入,使得整个音乐活跃了起来,变宫“7”与上行商音“2”的小三度在之后多次出现,这种临时性的转调的手法,使得调性色彩更加丰富。音级进行也主要以级进为主,其中穿插着少量的四、五度的音程跳进,这种极进和跳进结合非常自然,即细腻又有张力,使得全曲更加抒情优美。

二、歌词特征。

诗言志,歌咏言,一首歌曲是否吸引人,歌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歌词是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山东方言对比普通话来说,带有浓郁的“地瓜味”,“垮”也是这个方言的特色。山东人民性格直爽、豪迈,不拘小节的性格也决定着山东方言“冲”、“直”的结构特点。与多数北方地区一样,山东方言中四声字比较多。山东民歌衬词运用的比较多,常见的有:“那个”“哎”“啊”“呢”“得儿”。

例1:《沂蒙山小调》。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

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

除了方言的特色,在歌曲中,山东民歌歌词语言也有自己的特点

1.借物抒情,这种歌词特点小调中体现的比较多。歌词语言简单直接,充满了借物抒情的优美意向。

例2:《绣荷包》。

姐儿房中(啊)绣(呀就)荷(得儿)包(啦咿),手拿着(那)钢针(描上描儿)描,显显你手段高(呢,哎嗨哟)显显你手段高(呢)。

整首歌曲歌词都很含蓄委婉,没有直接表达绣荷包姑娘对于爱情的憧憬,通过描写姑娘精心绣制荷包的情景,姑娘绣的很认真。星辰、日月都极富象征意味,表达出了姑娘的思念与深情。

2.淳朴、风趣的表达方式。歌曲《包楞调>大量使用了菏泽口头语“白楞楞楞”“包楞楞楞”作唱词,在这个歌曲中,一共运用了62个“楞”字,用一样的字做衬词在汉族民歌中仅此一家,这就形成了《包楞调》最突出的特色。词中口头语的加入,将正词划分开,使节奏显得十分紧凑匀称,提升了音乐旋律的跳跃性和灵动感,描述了农村妇女的当下的美好生活这种衬词衬腔的融合,增强了歌曲的审美力度。

三、唱法特征。

根据山东民歌粗犷、豪放的风格特点演唱山东民歌要以洪亮、高亢的声音为主。在山东民歌中,号子为原始风格的代表,明末清初出现的以曲牌为主的《蒲松龄俚曲》是典型的老风格,以《沂蒙山小调》为代表的一大批新时代的民歌都属于新民歌范畴。由于以前的原始民歌都是在协调劳动一致的基础上产生的,曲调起伏较大,似唱似喊,因此一般都使用假声;涉及说唱和戏剧的歌曲旋律比较平稳,且歌词的口语化和方言化,多用真声为主;后来逐渐发展起来的新民歌,由于科学发声的普及化,多用真假混声来演唱。例如原始民歌《打秋千》,这首歌曲的音域跨度为十度,演唱起来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经过张希武、姚继刚改编这首歌,加入了花腔,音域由原来的十度增加到了16度两个八度,运用了大跳,演唱难度大大增加,需要声音灵活(参考山东女高音贾堂霞演唱版本)。新改编的《打秋千》作为新民歌,如果没有科学的发声,只凭借真声演唱是完全不能够的。

参考文献:

[1]绪红霞,刘艳.山东民歌音乐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

[2]张景元,山东民歌调式分析[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87.通讯作者:黄英。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