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走窄了 [漫漫留洋路,为何越走越窄]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对于中国足球的海外留洋球员来说,十年前纷纷旅欧,十年后却只能去近邻韩国

K联赛,不经意间成为中国足球海外留洋的一大市场。

然而,两大近邻日本和韩国,却已经开始一步步实施进军欧洲五大联赛的行动。

春节前夕,意甲豪门国际米兰与日本国脚长友佑都签约。

而日本选手香川真司,更是在多特蒙德拿到德甲半程最佳球员殊荣。

韩国球员也不示弱,在亚洲杯上大放异彩的21岁韩国小将具子哲,被前德甲冠军球队沃尔夫斯堡招入阵中。

长长的名单与一个个豪门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足以让中国球员羡慕不已。

日韩球员风光无限的背后,则是中国海外留洋球员的惨淡现状。

蒿俊闵还在沙尔克04为位置发愁,邵佳一只能在德乙的赛场上打拼,张呈栋、王刚依然在为不知名的葡超球队效力。

曾经的骄傲,前曼联球员董方卓,刚刚经历第三次留洋失败,准备前往塞尔维亚试训……   中国球员留洋之路,越走越窄。

实力不济是“头号杀手”   想在欧洲五大联赛立足的根本是什么?说来说去就两个字――实力。

中国球员之所以很难在欧洲站住脚跟,归根结底还是实力不济。

从世界杯预选赛小组赛、亚洲杯上中国队的表现不难看出,中国足球目前的水平是亚洲三流,世界不入流。

有幸出国留洋球员说白了就是“矮子里面拔长子”。

具体到球员层面,此前中国足球最具实力的便是目前效力于广州恒大的郑智

郑智四年前登陆英超保级球队查尔顿,尽管打上主力 ,但还是难以改变球队降级的命运。

2009年夏天,郑智所在的查尔顿再次降级,而连续降级的命运也让郑智的命运随之改变,英国媒体甚至称郑智是查尔顿的“霉神”。

随后,郑智被苏超豪门凯尔特人招入帐下,试图顶替出走的日本核心中村俊辅。

由于实力不被认可,郑智最终在赛季结束后黯然回国。

K联赛中国球员的温床   既然鲜能登陆欧洲五大联赛中国新锐海外兵团大多将目光放在了韩国K联赛

2月14日下午,韩国大田市民俱乐部官方宣布签约前重庆力帆小将白子健,后者成为近两年第7位征战K联赛球员

K联赛已经成为了中国球员的温床,但事实上这更多的是一种虚假繁荣。

韩国俱乐部这两年之所以先后引进中国球员,都和这些球员基本上是零身价有关。

李玮峰、冯潇霆、黄博文等人都是以自由球员身份登陆韩国,他们都有过国字号经历,在中国取得过成功,韩国俱乐部当然愿意免费获得这些实力派球员

此外,韩国俱乐部在操作中国球员转会方面也有投机的心理。

首先他们可以通过引进中国球员提高自身的受关注度,开发中国市场。

其次如果零身价引进的球员如果表现出色,还可以高价转卖获得一笔不菲的回报,李玮峰和冯潇霆的转会事件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这次大田市民引进名不见经传的白子健,无非也是看看他是不是一块能够赚钱的宝,即便最后挖宝失败,对韩国球队来说也基本上没太大的损失。

语言阻隔难以融入球队   沟通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中国留洋球员

像邵佳一那样,能够在训练、比赛之余认真学习德语,并成功融入球队中国球员少之又少。

在国外,语言沟通不便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中国球员的发展。

在队中,能否理解教练员的意图直接影响着球员的表现,我们可以想象,如果球员连主教练和队友的战术或意图都在理解上出现偏差,那么他们无论如何是得不到教练和队友的信赖。

当年杨晨在法兰克福踢球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当时杨晨的主教练正是现在执教沙尔克的马加特

当年媒体曾经曝出杨晨和马加特存在不和的传言,马加特对此就曾多次向媒体表示自己和杨晨在沟通上的确存在问题。

现在在德国踢球的蒿俊闵恐怕也会面对语言这个棘手的问题。

在沙尔克,马加特铁心将他改造成一名边后卫,而边前卫出身的他明显攻强守弱,在防守上就更需要多队友沟通。

蒿俊闵的性格比较内敛,不太擅于交流,从他的几场比赛中也不难看出他与队友的沟通存在问题。

如果在比赛中更多的时间里都是凭借着自己对足球的理解来防守,显然不会完全符合主帅马加特的思路,因此马加特近几场比赛都没有让蒿俊闵出场也就不难理解了。

俱乐部戴有色眼镜   对于欧洲俱乐部来说,他们引进中国球员并非为了提升球队实力,而是为了开发中国这块市场。

在他们眼里,中国只是足球领域的第三世界,因此经常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球员

韩日世界杯之后,李铁加盟英超老牌球队埃弗顿。

首个赛季李铁居然成了球队雷打不动的主力,在联赛中上阵29次。

而到了第二个赛季,李铁在回国参加国家队比赛的赛前训练中被杨璞意外铲成重伤。

伤愈复出之后,埃弗顿担心李铁不能恢复到之前的状态,将他摁死在替补席上。

有段时间,李铁甚至只能去打预备队联赛,不管在预备队表现多努力,终究还是没能赢回信任。

练好内功才是王道   出国踢球,去不了最好的联赛就去次级联赛欧洲次级联赛都呆不了,就去三级联赛……这样的恶性循环如果继续走下去,中国球员海外之路必定越走越窄。

从2009年底开始,中央有关部门已经花大力气整饬足球,抓了一批人,正在逐步净化中国足球的风气。

随着中国足球土壤的优化,国内踢球的环境越来越好。

对于那些急于走出去闯荡世界的职业球员来说,对比诸如K联赛、葡超(其实葡超几乎打不上,就是葡甲甚至葡乙),中超适应起来其实更顺畅一些。

那些地方不容易呆下来,呆下来学到的东西、挣的钱也不会多多少,还不如先在国内把内功练好,等待好时机去国外好的联赛效力。

而客观上说,世界足球真正的舞台除了世界杯,就是欧洲五大联赛,以及五大联赛主力为核心构成的欧冠平台。

韩国的K联赛本身就是个输出型联赛韩国本土出色的球员大都在欧洲效力,剩下的大多是老弱病残。

中国球员去K联赛效力,说不客气点是在为韩国人当廉价的陪练,等人家的好苗子练出来了,又源源不断输送到欧洲高水平联赛去。

葡萄牙的确是欧洲劲旅,但他们整体的足球水平在英、德、意、西等面前又矮了许多,优秀的葡萄牙球员也都基本在五大联赛效力,我们中国球员远涉重洋到这么一个足球养分不高的地方踢球,效率是可想而知的。

中国这些年的经济发展震惊世界,但最近几年我们的经济重心也在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度到资本密集型和科技密集型产业。

职业球员所处的行业,绝对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外出到别的国家踢联赛,如果仅是为了生计,那只能是短期行为。

只有我们的整体足球形象上到了一顶高度,我们中超球员中国国家队的球员在国际赛场上有了更加出色的表现,我们才可能占据比较高端的国际球员转会市场。

留洋之路的确艰辛,但先在国内修炼好内功,是非常必要的。

青少年培养要“与时俱进”   足球要从娃娃抓起,这是一个颠簸不破的真理。

如果没有好苗子,选材的范围就会越来越窄;无材可选,向欧洲高水平联赛输送优秀球员就成了天方夜谭。

国青在亚青赛上的表现就是最好的印证――1/4决赛不敌朝鲜,连续三届无缘世青赛。

随后的亚少赛,国少小组赛一平两负出局,连续三届无缘世少赛。

中国青少年足球在亚洲全面溃败的背后,是国内青少年足球人口急剧减少的现实。

以适龄国少为例,全国1992年龄段的球员中国足协注册的总人数只有109人。

据国内某专业体育报报道,日本一场小学生联赛可以吸引到上万名观众,甚至比某些中超球队的上座率都要高。

我们的青少年足球培养更多寄托于俱乐部梯队和足球学校,日韩则早就建立了从小学开始,直到大学的各级校园联赛,而校园联赛正是J联赛和K联赛的造血基地。

中国足协切勿急功近利   继续深入讨论的话,中国足协便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青少年足球培养是个浩大的历史工程,可中国足协更重视那些直观的成绩。

这些急功近利的做法,一而再再而三地伤害中国足球

在去年九月份接受媒体采访时,韦迪曾表示,今年之内将向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大区的一些俱乐部输送大概四五十名年轻球员,到对方的各个俱乐部里面去留学三年。

韦迪说:“这个项目是新一届中国足协领导班子所力推的一个提高中国足球水平的途径。

”指望通过精英培养模式改变中国足球现状,早已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

1997年,当朱广沪率领的健力宝队从巴西学艺归来时,整个中国足坛为之振奋。

但十年之后,本该成为国足脊梁的他们却集体消逝。

成功的步伐,就是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

4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