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重在市民参与

城市,或许可以让生活更美好,但前提是有充分的城市配套设施、相应的制度和文化建设、及充足的资源配给。

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有住房、产业、交通、水电、能源、通讯、排污等硬件的配套,更需要有制度、教育、医疗、社保、文化、社区管理等软件的跟进。

这些系统如何兼容与运转,直接关系我们对城市生活的感受。

毕业论文网   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关键,不是重复开展一次或若干次“创文”“创卫”这样的目标行动或活动,而在于如何让治理决策做到统筹科学。

一个好的城市治理体系,一定是包括政府部门和市民社会力量在内的多元共治的协商、对话、妥协的互动系统。

市民社会力量的有效参与,恰恰是当下中国城市治理短板

短板的形成,除了市民公民意识发育滞后的原因,以往过度集中的城市治理传统造成的政府治理依赖和高介入门槛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困境。

显然很多内地城市,仍然处在“半城市化”状态,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城市化。

这种“半城市化”是一种残缺的生活状态,不仅意味着经济、政治、文化权利的不完整,也意味人们享受城市文明成果的不平等。

此外,快速城市化正在带来的公共设施不足、社保薄弱、文化贫乏、社会治理与制度滞后、环境污染、户籍隔离等一系列“半城市化”问题。

这些问题解决得当,或许能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动力,如果听之任之,就可能让整个社会落入城市化所带来的陷阱。

改革开放以来,以政府主体城市治理体系在维护城市秩序、推动城市建设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效率优势。

但是城市治理主体的过度集中单一,容易导致城市发展建设决策机制失衡。

小至行道树的树种选择,大到交通路网、城市地标以及城市风貌管控,几乎完全取决于城市主要管理者的个人认知、知识、经历甚至兴趣。

由于缺乏真实严谨的论证、协商和妥协过程,其随机性、片面性所造成的城市功能缺陷和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屡见不鲜。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特别要求“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

应该说,针对当下我国城市发展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中央不仅指明了方向,而且也明确了创新路径。

接下来,考验的就是地方政府城市治理改革创新的决心、智慧尤其是吸纳多元意见的胸怀。

总之,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市长别唱“独角戏”。

0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