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治疗中风偏瘫60例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辨证分型治疗中风后遗偏瘫症的效果。方法 将90例中风后遗偏瘫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按中医辨证分型施治:(1)阳亢血瘀经络阻滞组:石决明、毛冬青、桃仁、归尾、豨莶草、地龙、田七、红花、天麻、川芎、桑枝、忍冬藤、全蝎;(2)血虚挟瘀,经络阻滞组:当归、赤芍、川芎桃仁、地龙、红花、鸡血藤、葛根、 丹参、田七进行治疗对照组用吡拉西坦(脑复康)片0.8g,每天3次;华佗再造丸6g,每天3次。均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8.3%,对照组为6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中风后遗偏瘫症按阳亢血瘀经络阻滞组和血虚挟瘀,经络阻滞组分型施治效果较佳。

【关键词】 中风偏瘫 中医药疗法。

近30年来,笔者治疗了60例中风偏瘫症,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90例,均为本院及澄海中医院诊治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50~83岁,平均66.15±2.6岁;全部均有急性发作史,属脑出血者17例,属脑血栓形成或脑梗死者43例;有中枢性面瘫31例,语言障碍11例,部分患者伴有烦躁、头晕、口干少津、耳鸣、偏盲、健忘或大小便改变。体检:伴高血压36例,伴颈椎病25例,伴糖尿病33例,肌力0~Ⅰ级28例,Ⅱ级32例,肌张力高13例,肌张力低47例。合并高血压病12例,冠心病8例,皮肤感染3例,月经不调4例。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52~78岁,平均63.2±1.8岁;属脑出血者8例,属脑血栓形成或脑梗死者22例;合并血管、神经、感染等并发症11例,部分患者兼2种以上并发症,其中高血压病6例,冠心病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症等资料经统计学均衡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偏瘫的诊断要点,肌力Ⅰ~Ⅱ级、偏身感觉障碍、共济失调等[1]。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2]拟定。分为2型:即(1)血虚挟瘀,经络阻滞型:头目眩晕,面色苍黄,唇舌淡白,肢体发麻,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语蹇言涩,健忘,或耳鸣,脉细涩无力或脉虚弱,舌淡苔白。(2)阳亢血瘀经络阻滞型:头眩或痛、半身不遂,肢体发麻或肌肉润动,目盲视物不清、耳鸣、少眠多梦、口眼歪斜、言语蹇涩、舌体活动不灵活、脉弦有力或涩,舌质红或带紫斑、苔白。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1.3.1.1 血虚挟瘀,经络阻滞型(36例) 予和血活血,化瘀通络。基本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当归、赤芍[3]、川芎[4]、桃仁、地龙各10g,红花4g(或藏红花1g),鸡血藤[5]20g,葛根15g,丹参[6]12g,田七3g。大约于发病后4~8天接服此方。加减药物:北芪15g,桑椹子12g,首乌12g,水蛭4g。水三碗半煎存八分,渣水二碗煎存六分,分两次在一天内服完。连服3个月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

1.3.1.2 阳亢血瘀经络阻滞型组(24例) 治予平肝潜阳,化瘀通络。基本方:先煎石决明、毛冬青各30g,桃仁、归尾[7]、豨莶草、地龙各10g,冲田七3g,红花4g,天麻6g,川芎各8,桑枝30g,忍冬藤15g,全蝎3只。约于发病后第4天起接服。加减药物:路路通、穿山甲、赤芍、僵蚕各10g,蜈蚣2条,椿根藤15g。水三碗半煎存八分,渣水二碗煎存六分,分两次在一天内服完。连服3个月为1疗程,连用2个疗程

1.3.2 对照组 用吡拉西坦(脑复康)片0.8g,每天3次;华佗再造丸6g,每天3次。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2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