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天勇 医者的坚韧与守望】守望先锋医研组微博

1987年,范天勇第一次踏进重庆医科大学的大门,接触临床医学专业。

时光倏忽而过,至今他已在泌尿、肾脏领域奋斗将近20年,从初出茅庐的临床医生,到现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千钧一发之间,系紧生命的缆绳      2007年9月,范天勇报名参加中组部、团中央选派的“博士服务团”,挂职陕西西安医学院院长助理。

2008年5月10日和11日,是范天勇所在原单位华西医院研究生答辩会,他特地从西安赶回成都。

5月12日是星期一,范天勇上午在行政楼与院领导商定5月23日院长石应康到西安医学院作“学院、医院、科室的战略管理与学科建设”专题报告的细节事项,下午进行一台手术,并准备第二天回西安

在天府之国的温润5月里,一切都如此充满希望。

范天勇和所有人一样,丝毫不知灾难即将降临。

手术正在紧张进行中,突然之间,大楼剧烈震动起来,病人在手术台上摇动,手术台上的器械开始跳起了舞,而窗户与玻璃撞击发出让人毛骨悚然的响声。

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地震,但当时通讯完全中断。

此时摆在大家面前两条选择:一条是放下手中的手术,快速逃生,可以确保个人安全;而另外一条路则是为了患者的利益,冒着大楼倒塌的风险保护患者

医护人员不约而同都选择了后者,紧紧护住患者

最剧烈的几分钟过去了,余震仍不时撼动着整座住院大楼,也撼动着每个手术人员的心。

可是,没有一个人退缩,也没有一声怨言,大家继续着手术,打结、缝合,一切仍旧从容、镇定。

一个多小时,对于手术人员来说却比一年还要长,手术结束,一位年轻的实习医生甚至瘫倒在手术台下。

待到患者术后麻醉苏醒后,大家才在大楼的晃动中带着病员逐次离开手术室。

此时,病房里,所有病人也在医护人员、工人、家属的帮助下紧急有序地进行疏散。

大家齐心协力,靠肩背、抬床的方法,很快将上千的病员安置于医院中心花园。

此时此刻,没有一个医护人员不惦记家中的亲人,却没有一个医护人员撤离现场。

没有一个医护人员不汗流浃背,却没有一个医护人员坐下来休息。

与很多医护人员一样,范天勇的家也在成都,地震刚过,通讯尚未完全恢复,联系不到家人,妻子、孩子都好不好?“说实话,那个时候根本没空去想。

范天勇回忆刚刚地震之后的情形,觉得自己当时满脑子只有病人和手术,家庭和自己都已被他置之度外。

大家安顿好患者,整理好医嘱,细心排查每个病人的病情。

突然间,一个肾移植患者出现呼吸急促,端坐呼吸,紧接着心率加快,医生立即发现了这个情况,紧接着开始了紧张的抢救工作,一面面罩吸氧等对症处理,一面通知呼吸科、心内科、ICU科会诊。

大家顾不得疲劳,也顾不得余震导致的大地撼动,抢救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患者在抢救下情况逐渐好转。

5月14日,大量外地伤员涌入华西医院医院还特地在急诊大楼挂出条幅:“回家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灾区人民心连心”。

范天勇和同事们不间断地收治伤员、抢救、转移,连续几天时间,范天勇都没有时间回家,甚至没有时间吃饭、睡觉。

太累了,就在两拨伤员到来的短短间隔时间里坐在椅子上休息一下。

网上流传很广的一张照片,是新华社摄影记者徐媛嫒抓拍的瞬间一一椅子上仰坐着一排白大褂、带口罩的大夫,他们甚至连口罩都没顾得上摘,就沉沉睡去。

照片最左边的那位,正是范天勇

因为太累、睡得太熟,快门声根本没有惊醒他们,是朋友看到了报纸,他才知道自己上了报纸。

范天勇5月17日离开成都回西安时,华西医院已经抢救和收治了从汶川、都江堰、白川、绵竹等灾区送来的伤员1045人。

医院党政领导和全院师生职工、医护人员始终战斗在救治伤员的第一线。

2008年6月11日的《人民日报》在“战天灾,他们冲锋在前”一文中对范天勇进行了这样的描述:“范天勇是从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派往西安医学院挂职的博士。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他正在华西医院手术,第一反应就是保护病人。

随后,他冒着强烈余震,与医护人员一道将上千病员安置于医院中心花园。

随后,他在征得挂职锻炼单位同意后,主动请缨,赶往都江堰灾区抢救伤员,许多患者转危为安后,拉着他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      执着的攻关之路      1992年,范天勇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

医学之门从此向他徐徐敞开。

其实,与很多医生一样,范天勇的从医之路也多少受到家庭的影响。

只不过,这种影响并非是家里有人从医,而是母亲身体不好,做一名医生,为母亲和像母亲一样的人解除病痛,作为一个梦想很早就根植在他心里。

高考时范天勇其实有很多选择,但他内心里一直离不开自己的理想,坚定地踏进了医学之门。

由于整个大学期间学习优秀,并以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免试保送华西医科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选择泌尿专业是因为这个专业更需要细致、认真。

“觉得这个专业比较符合我的性格。

”从此,他一路精修医术,追踪国际泌尿外科先进技术。

1994年,他获得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泌尿外科)硕士学位;1997年再获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泌尿外科)博士学位;2003年,范天勇在香港大学医学院完成博士后工作,顺利出站。

一路辛苦追随,梦想与挑战并存。

2003年,华西医院第一次引进微创泌尿腹腔镜技术,面对昂贵、陌生的设备,单位发出了“竞聘”的通知,愿意进行新技术工作的医生自愿报名,协助科室开展工作。

很多人都望着冷冰冰的设备摇了摇头,范天勇却似乎对此情有独钟,果断地报了名。

“我在香港攻读博士后的时候就已经关注过这方面的资料和学术进展,同时当时东部地区很多大城市均已开展这项业务,科研方面也日趋成熟,作为西部中心城市之一,成都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

”自信和责任的驱使,让范天勇义无反顾地着手进行微创泌尿腹腔镜临床研究工作。

微创腹腔镜手术看上去十分轻松,医生在病人体外操作长杆器械,并且利用有放大效果的内视镜光学系统外接电视荧幕,看着荧幕手术,像是拿着筷子隔空取物,又有人戏称是“看着有线电视做手术”。

但是实际情况却绝非如此,通过伸入患者体内的长长导管进行手术,完全没有像拿着手术刀一样直接,全凭医生的空间感觉和电视荧屏显示的画面来判断,这种转变对于用惯了手术刀的外科大夫范天勇来说,并不容易。

同时,微创腹腔镜手术设备下面还有一个脚踏板,手术时要一脚稳住重心、另一只脚踏脚踏板控制设备开关,经常一台手术几个小时下来,支撑身体的脚都已经麻木得没有知觉了。

而一个专业的建立和发展, 还有许许多多业务之外的其他事务,很多事情都需要范天勇亲力亲为,一时间,压力全部压在范天勇肩上。

“在成都这个崇尚悠闲的天府之国,我们是十足的另类。

范天勇用这样的成都市思维总结了他的生活。

压力之下,必有动力。

范天勇颇为感动的是,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四川大学副校长李虹、华西医院的院领导多年来一直关心着他们的科室和学科建设。

生活上的关心、工作上的支持,都给了跋涉中的范天勇孜孜不倦的动力。

近10年来,范天勇一直从事泌尿外科疾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研究成果多次在全国会议上交流,先后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现在,作为在西部地区较早开展泌尿系统后腹腔镜微创新技术的华西医院,在范天勇带领下已经实施了多项微创腹腔镜手术填补技术空白,并成功成为全国五个微创泌尿外科新技术培训中心之一。

情系西部,勇挑重担      2007年10月,范天勇作为中组部、团中央“第八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来到西安医学院,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挂职服务。

从临床医生走上院长助理的岗位,范天勇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自己的角色转换,融入新的环境,配合主管学校附属医院建设的唐俊琪院长和分管教学、科研、网络的弥曼副院长工作。

挂职锻炼的一年里,范天勇协助教学副院长制定西安医学院学科发展规划,牵头组织了2008年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的课题申报和评审工作,参加申报了陕西省教育厅的研究课题《高等医学教育在陕西省高教强省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课题。

在他的积极推动下,西安医学院三门学科(护理学、药理学、神经内科学)申报陕西省重点扶持学科建设项目,最终护理学专业被成功确立为陕西省重点扶持学科,填补学院空白。

范天勇还将自己熟悉领域的前沿知识不遗余力地向同学们介绍,希望通过自己的视野开拓学生的眼界。

范天勇西安医学院大学生干部和骨干所做的《外科学的发展与创新思维》专场报告,引起了强烈反响。

范天勇从外科发展与创新思维两个方面,展示了传统外科时代、信息时代、生物智能时代下外科学的发展与高科技在手术中的应用,详细讲解了现代新兴的微创外科中经自然腔道的腔镜外科手术全过程,还就外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全息医学电子显像、模拟器和客观评估,机器人手及未来外科学发展方向向大家作了幻灯片演示。

范天勇说,他最希望能够唤起学生对医学的兴趣,“毕竟,他们是未来医学临床研究的骨干。

”   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范天勇挂职单位后根据学校发展的具体情况和面临的问题,充分发挥了挂职博士智力支持的能力优势和资源优势。

西安医学院一年期间,范天勇积极联系派出单位和挂职单位的对口交流,先后促成西安医学院党委书记叶孟理教授率西安医学院考察团于2008年4月9日和10日赴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医学院进行了考察调研活动。

就在5—12地震前一天,范天勇还在积极安排华西医院领导赴西安医学院交流考察的详细行程。

二十余年光阴,为了专业研究,范天勇曾赴香港攻读博士后;为了能以一己之力帮助更多的人,他自告奋勇地随中组部、团中央“博士服务团”深入陕西进行挂职,但是不论到哪里,范天勇始终不曾忘记职业的职责,医生的使命。

在难关面前,在危机之时,范天勇都彰显出医者的敬业风范与坚韧。

9 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