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托尼#8226;莫里森《宠儿》中的圣经原型

摘要:《宠儿》作为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反映了奴隶制黑人带来的伤害和折磨。小说中充满了圣经原型,本文试图从圣经原型的角度解读这部伟大的作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部作品的深刻主题。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宠儿圣经原型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1)01—0245—02。

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出生于1931年,是20世纪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位美国黑人女作家。《宠儿》是莫里森的第五部小说,出版于1987年,并于次年获得普利策奖。凭借《宠儿》这部小说莫里森于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非洲裔美国人。瑞典文学院在给她的颁奖词中称赞她“以其富有洞察力和诗情画意的小说把美国现实的一个重要方面写活了”。

宠儿》主要讲述一宗弑婴案及其余波,旨在揭示罪恶的奴隶制的无穷贻害。小说的主要情节取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一个名叫玛格丽特•加纳的女黑奴携子女从肯塔基的奴隶庄园逃到俄亥俄的辛辛那提,奴隶主寻踪追至,为了使儿女不再重复自己做奴隶的悲惨命运,她抄起一把斧子,毅然决然为他们选择死亡,但只是杀死了一个女儿。莫里森想通过小说的艺术形式探究当事人的心理状态,从而为深受奴隶制残害的黑奴们写一部心灵史。

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名字塞丝,一把危险的手锯变成了昭示绝望、疯狂、极端的爱的杀人凶器。下葬时,塞丝为被自己亲手杀死的女儿取名“宠儿”。十八年后肉身还魂的宠儿进入塞丝的生活讨还爱债,塞丝终于走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最后,是成长起来的小女儿丹芙和社区黑人民众一起帮助她摆脱了宠儿,开始面对新生活。

1、关于原型批评理论。

原型批评也叫神话批评,原型批评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荣格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其主要创始人是加拿大的弗莱(Northrop Frye, 1912—1991)。他在代表作《批评的解剖》,集中阐释了神话原型批评思想。弗莱认为“原型批评所关心的,主要是要把文学视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交流的模式”[1] P142。所谓神话原型,是指以神话作为文学的原型。弗莱认为文学起源于神话神话中包蕴着后代文学发展的一切形式与主题。在弗莱的西方文化背景中,神话主要指圣经神话故事,也包括古代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在弗莱看来,《圣经》是最为广博的神话故事全集。从文学的视角看圣经,它不再是基督教的至圣经典,引用教义的源泉,而是以神话的方式讲述着人类生存的全部历程:从创世到末世到获救。圣经文学是西方文学的宝库和土壤,为许多作家提供原型和意象。

2、《宠儿》中的圣经原型

托尼•莫里森的母亲是唱诗班的领唱,父亲是个讲述黑人民间传说和鬼故事的高手,这些都对她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加之莫里森接受过系统的西方文化教育,她对于圣经黑人历史非常熟悉和了解。她善于从圣经中取材,并使之恰当地融入其小说故事中,为构造故事情节、揭示小说主题服务,使她的作品更具深意和感染力。小说宠儿》中的人物、情节、意象、结构和主题等方面就包含了丰富的基督教神话因素。

2.1圣经人物原型莫里森小说人物的名字并不是随意取,而是煞费苦心的。《宠儿》中许多人物的名字都可以在圣经中找到原型,研究这些名字背后的圣经原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人物的深层意义,这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小说思想内涵是非常有帮助的。

小说主人公塞丝(Sethe)的名字借用了《圣经》 中"Seth"这一名字。Seth是在该隐残杀了弟弟亚伯后,上帝赐给亚当和夏娃的第三个孩子。"Seth的降临体现了上帝的宽容与爱"[2] P41。莫里森借助小说人物塞丝把Seth 名字中所蕴含的爱的内涵发挥到了极致。塞丝本身是爱的结晶:她的奴隶母亲多次被白人强暴后曾经生下多个孩子,但都在还未取名的情况下被扔掉了,唯独塞丝是母亲同另外一个黑人所生的女儿,并用这个她母亲一生唯一搂抱过的男人的名字为它命名。

塞丝也继承和发扬了爱。她从五个黑人男子汉当中选择哈利作为丈夫,是出于爱的考虑。黑尔在五年的礼拜天时间里四处揽活,赎出了母亲贝比•萨格斯。"一个二十岁的男人这样爱他的母亲,放弃了五年的安息日,只为了看到她坐下来有个变化,这绝对是个真正的可取之处"[3] P14。 塞丝跟她爱的丈夫度过了整整六年的有爱的婚姻生活。还跟他生了她的每一个孩子。她的所有孩子都是爱的结晶,都是她的宠儿

出于爱,她在身怀六甲时拖着笨重的身体冒死只身逃离"甜蜜之家";她宁愿杀死亲生女儿也不愿其沦为奴隶,表现了她浓重而心酸的母爱。获得了自由生活后的塞丝并没有享受到生活的快乐,她依然纠结于过去,沉浸在亲手杀害女儿的痛苦和自责之中。当保罗•D质问她"你的爱太浓了"时,塞丝回答"淡的爱不是爱。"面对小鬼魂在家中的肆虐,塞丝对丹芙说"但只要她出来,我就会对她讲清楚。"塞丝要讲清楚的是什么呢?塞丝认为"哪种生活都行,就是那种不行"[4] P54。在她看来,没有什么比奴隶生活更可怕的了!可是,刚刚学会爬的宠儿能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吗?让一个这么年幼的孩子承担所有的罪孽和痛苦合理吗?宠儿被自己的母亲杀害,更被她出生在的罪恶的奴隶制社会所杀害,她是奴隶制的牺牲品。所以,活着的时候没能享受到应有的母爱和作为基督子民得到上帝的宠爱,死后的十八年后,她以肉身还魂,向自己的母亲讨还母爱,向社会讨还公道。

使徒保罗是和基督耶稣同时期的圣经人物。保罗一心一意跟随主,一生为主的福音献身。保罗在传福音的过程中,多次受鞭打,屡次冒死,多下监牢,也从狮子口里被救出来。保罗是一个明晓真理和拥有智慧的人,也是一个心怀爱和感恩的人,具有勇气和斗志。

小说中的保罗弟兄几个生下来就是"甜蜜之家"的奴隶,命运悲惨,保罗•F被转卖了,保罗•A在逃亡时被杀死了,保罗D(Paul D)一生也受尽了侮辱和迫害。保罗•D也同使徒保罗一样,身材不高,貌不惊人,也曾被囚禁、睡地铺,也最终悟出了爱的真谛。他墙上挂衣服的钉子象征性地代表使徒保罗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他的那个装着痛苦回忆的"香烟罐"就是他那段伤痛的象征。

奴隶主"学校老师"一行四人骑着马追来抓塞丝,这四个骑马者对应了《圣经》里《约翰启示录》中的四匹不同颜色的马,他们带来了战争、征服、饥饿和死亡。因为他们的到来,塞丝不得已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女儿,从而陷入了无尽的痛苦和自责中。

斯坦普•沛德(Stamp Paid)出生时的名字为约书亚(Joshua),《旧约圣经》记载,约书亚曾经是摩西忠心的帮手,具有很强的工作能力。他心中有圣灵,对神有信靠,有着极坚强的信念,最终成功完成了神交给他的任务,成为一位杰出的领袖。

斯坦普•沛德也曾是一个奴隶。Stamp Paid,字面意思是"邮资已付",也就是债已还清。其实,黑人何罪之有?所谓的债只是奴隶制强加在黑人身上的"莫须有"之债。黑人在被殖民者强行贩卖到美洲,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非洲大陆之后,不仅丢失了宝贵的本民族文化价值,而且从此背上了终生难忘的债孽。他们背负的原始债孽就是贩奴者对他们的人身绑架和自由的剥夺,就像贝比•萨格斯,她想要获得自由就必须用儿子的自由来换取。

斯坦普•沛德之所以要改名是因为他认为他已还清了所有的债务,是一个自由之身了。那他是如何还的债呢?对他来说,这是"不可言表的"。他把老婆送给了他主人的儿子做情妇,这是他自由的代价。这个代价令他痛苦、愤恨。但是在奴隶制下,他一个黑人又能怎么样呢?他只能把仇恨放在心里,慢慢讨还。他首先做的就是改名字,以示对白人给他起的名字的蔑视和对自由的庆贺。在脱离奴隶制并获得自由后,他投身于"地下铁道"(Underground Railroad)组织的活动,一直努力帮助其他黑人逃出奴隶制的牢笼,为黑人自由解放而努力奔波。是他帮助带着刚生下小女儿、逃到俄亥俄河边的塞丝成功到达自由的彼岸,从而能够与婆婆贝比•萨格斯和先期到达的子女团聚;也是他在宠儿被杀那天从塞丝手中救出了丹芙(Denver);仍然是他在多年之后塞丝因弑婴事件被重提、保罗因不理解离她而去、肉身还魂的宠儿将她折磨得奄奄一息之际,给予塞丝帮助和支持。斯坦普•沛德不仅成功地逃脱了奴隶制的束缚,而且成为了一个奴隶制的掘墓者。正是由于有了许多斯坦普•沛德这样的斗士,才加速了美国奴隶制的灭亡。

2.2 圣经情节或主题原型小说宠儿》的题目"Beloved"取自于《圣经》中《新约•罗马书》第九章第二十五节中的一句话:"那本来不是我的子民,我要称为我的子民;那本来不是我的宠儿,我要称她为宠儿。" 莫里森选择"Beloved"一词作为小说的题目有着深刻的含义。宠儿是谁?表面上看,Beloved 是被Sethe 杀死的女婴的名字。但细读整部小说,我们会发现她具有多重身份。首先,"宠儿"是塞丝用向刻字工出卖自己十分钟的肉体换取的、刻在死去女儿的墓碑上代表名字的七个字母,这个名字不是某一个特定孩子的名字,而是全世界普天下所有母亲——包括黑人母亲—对自己孩子的称呼;其次,"宠儿"是塞丝用手锯锯断喉咙、"可能已经会爬的"那个女儿的幽灵;再次,"宠儿"是死在贩运非洲黑人的海上中间通道的一个幽灵,是所有死于种族主义酿造的灾难中的黑人的化身,具有超越个体命运的普遍意义。"宠儿"不仅是塞丝还阳的女儿,又是被白人侵害的黑人姑娘和黑人家庭的化身;她是那挣扎在奴隶制枷锁链上痛苦呼叫的冤魂,也是奴隶制被废除之后虽然获得自由之身、却仍然无法摆脱其阴影的,仍然活在痛苦记忆之中的黑人的心理写照。从宠儿的身上我们读到了"六千万甚至更多"的黑人种族沉甸甸记忆的沉淀。在这样一个飘忽不定而又无处不在的黑人姑娘的形象中,莫里森浓缩了黑人的苦难的历史。

莫里森还借用了基督教圣经神话的传统模式:娴静的伊甸园生活—残酷的惩罚—不懈的抗争和奋斗—上帝的恩惠—进入天堂。塞丝的故事就如一个置换了的基督教传统神话塞丝原来与丈夫和婆婆在加纳夫妇的奴隶主庄园"甜蜜之家"过着"田园式"的安宁生活。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加纳先生的死去和"学校老师"的到来,所谓的"甜蜜之家"不再甜蜜,反而变成了地狱一样的地方。塞丝被毒打,被蹂躏,被"学校老师"和他的侄子们用她为他们制作和研磨墨水记录并研究她的"人的属性"和"动物属性",被强夺走了象征着母爱的留给女儿的奶水。这些,尤其是母爱的被剥夺,激起了她寻求自由的强烈愿望。在白人小姑娘爱弥的帮助(象征着上帝耶稣的恩赐)下,她逃离了"甜蜜之家",到达了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与家人团聚。塞丝还在逃亡途中产下小女儿。与家人团聚的塞丝享受着来之不易的幸福自由生活。然而莫里森并没有就此结束故事,而是把伊甸园神化模式进行了置换。塞丝在享受了二十八天短暂的自由之后随着"学校老师"等一行四人的再次出现,她不得已杀死了自己的小女儿,从而开始了又一轮的寻求自由、探寻完整自我的心路历程。

书中对于罪、牺牲、救赎、宽恕、爱和复活的讨论,圣经的痕迹也是依稀可辨。宠儿在死了十八年后全身湿漉漉的重返人间,犹如在圣水中接受了洗礼一样。而刚出生不久的小丹芙就着姐姐的血,喝下她母亲的乳汁,不禁使人联想到领圣餐的仪式。塞丝的杀婴举动使"学校老师"等一行四人惊恐万分,不敢把塞丝另外三个幸存的孩子带走,只得悻悻而去,塞丝和她的孩子们便永远获得了自由。如同受难的基督耶稣牺牲自己拯救了世人一样,宠儿以死拯救了她周围的人。

圣经》中有大洪水和诺亚方舟的故事。当人类的堕落已经令上帝忍无可忍时,上帝打开天窗,任由大雨和洪水冲走人类的罪恶,让善和虔诚在经历洗礼后再生。只有义人诺亚一家和他方舟中的动物们在上帝的庇佑下幸存了下来。

和着《圣经》的拍子,在小说宠儿》中,当奴隶制带来的痛苦和折磨已令人不堪忍受时,一个月的大雨开始吞没一切,冲走了一切生命的迹象,只剩下被铁链锁在一起的四十六个黑奴在雨中苦苦挣扎,命悬一线。大雨把保罗D和他的同伴们逼上了绝路,也意外地为他们带来了逃生的可能,使得他们下定决心逃出了噩梦般的阿尔弗莱德监狱,让过去所受的折磨与耻辱消失殆尽,也让未来的希望之火熊熊燃起。向诺亚一样,保罗D在这场毁灭之雨中幸存下来,成为了一名解放了的黑人

塞丝在艾弥的帮助下逃到了俄亥俄河边,望着幽暗的河水,她们却无法过河。这时,她们发现了一条满是窟窿的小船,正是在这条小船上,丹芙诞生了。莫里森用洪水象征奴隶制的无情和残酷,把小船比喻为生命之舟,以求在破碎的世界里唤起人们对社会的反思和生活的希望。

莫里森创作《宠儿》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社会,黑人自身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正逐步被周围的白人文化所同化。莫里森通过这部小说表现了黑人文化反压抑求认同的历史走向,表现了对人类存在的普遍关怀。她从全新的视角看待黑人文化所经历的伤痛以及在当前美国社会中非裔美国人如何看待这些伤痛并将之愈合。莫里森借借助小说告诉所有人:黑人民众不应丢弃自身的历史文化,美国奴隶制这一段历史不应该被遗忘,因为它是不可磨灭的;奴隶制虽然已在制度上被消灭,但是它的阴影仍然深深地影响着许多黑人同胞,很多人仍然深受其折磨。尊重历史事实并进行深刻的反思,才不会重蹈覆辙。

参考文献。

[1] (加)诺斯罗普•弗莱. 批评的解剖. [M]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142。

[2] 金美兰,莫红利. 《宠儿》的圣经原型解读 [J ] .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7 (9)。

[3] (美) 托尼•莫里森. 宠儿 [M] . 潘岳,雷格译. 海口:南海出版社,2006: 14~54。

作者简介:张静君,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08级硕士研究生,英美文学方向。

4 次访问